端午节人为什么会暴躁(易经与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亦称端五、端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端午的“午”字又与“五”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
夏至午月对应姤卦
按《易经》卦气,夏至午月对应姤卦:
【姤卦解读】
姤:女壮,勿用取女。
【白话】
姤卦:女子强盛,不要娶这个女子为妻。
【解读】
姤卦,下巽上乾,天风姤卦。姤卦与夬卦是互覆卦,《序卦传》:“夬,决也。决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遇也。”决断必有相遇,故夬卦之后是姤卦。
释“女壮”:
郑玄曰:“姤,遇也。一阴承五阳,一女当五男,苟相遇耳,非礼之正,故谓之‘姤’。女壮如是,壮健以淫,故不可娶。妇人以婉娩为其德也。”王弼曰:“一女而遇五男,为壮至甚”,朱熹从之;程颐曰:“一阴始生,自是而长,渐以盛大,是女之将长壮也”。
李光地曰:“‘女壮’之义,非以一阴始生于下为壮,亦非以一阴独当五阳为壮。盖卦以阴为主,阴而为主,即是壮也。”
这好像不太符合现代观念,但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语言代码,其实它的深层意思是说:在阴气上升的萌芽时期,你一定要小心,要好好适应或者控制她的生长节奏,你的阳气要和她达成一定的平衡才行,千万不要被她带跑了节奏,否则你可能就完蛋了!
所以,这里讲的其实是一个阴阳平衡的问题。
按:
阳至四为大壮,阳至五“刚决柔”之夬卦,此合乎阴阳之理。而一阴始生为“女壮”显然不合阴阳比例,故先儒强解之。
殊不知姤、夬、剥、复是《易经》六十四卦的日蚀主卦,姤卦对应日食之初日月相遇,故“姤,遇也”(陈抟、邵雍以姤卦为“月窟”,得之矣!),夬卦对应日食即将结束日月分离,故“夬,决也”按照《易经》作者的本意,姤卦“柔遇刚”即日蚀开始时月亮与太阳相遇,此阴气剥蚀阳气之始也,故诫之“女壮,勿用取女”。若按李光地“阴为主”即是女壮,夬卦岂非女壮?剥复岂非男壮?故亦不得其义。
又按:
夏至当姤卦之时,夏至一阴生,阴气开始剥蚀阳气,故《易经》诫之“女壮,勿用取女”。
上古之时,使用十个月的太阳历,夏至正当戊月之时。太阳历每个月有36天,所以戊月会有三个戊日,戊月初戊日为端午节。
大约自夏朝后羿摄政,开始使用太阴历。太阳历的端午节变成了太阴历的午月初午日,再变为五月初五。
九毒日——行房纵欲不宜(农历):
五月初五、初六、初七,五月十五、十六、十七,五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以上九日为九毒日,阴气剥蚀阳气,所以行房纵欲不宜。
还有一种说法:五月十四,四天王巡行,夜子时为天地交泰,行房纵欲,三年内夫妇俱亡。
这种说法或源自《素女经》:
素女论曰:五月十六日,天牝牡日,不可行房,犯之不出三年必死。何以知之?但取新布一尺,此夕悬东墙上,明日视之,必有血色。切忌之。
无论是五月十四还是五月十六,都是五月之中,由于农历五月的天数为29或30,所以计算上有误差。通书上把这一天称作“天地交泰日”是不合乎《易经》之理的。真正的五月之中是每年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日。
由于夏至为姤卦,是阴气剥蚀阳气的遭遇,与泰卦天地阴阳交泰的立春不同。
总之,这里的道理其实是蛮深刻的。
光从养生的角度讲,不但冬至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夏至时、端午时,我们同样也得注意呢!因为这都是阴阳交替的时候,人是最容易得病的。过去人们把五月叫做“毒月”或者“恶月”,可不是平白无故叫的。
特别是今年我们又撞上了前所未有的“疫情”,各位朋友一定要多多保重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