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象每天吃食(大象每天需要相当于体重5)

为什么大象每天吃食(大象每天需要相当于体重5)(1)

大象每日对食物有大量需求,需要较大的家域进行活动

大象是少数几种从史前时期生存至今的大型陆生动物之一。它们是体型较大且食量较大的食草动物,一只成年雄性非洲象每天需要300千克食物,而大象的体重2.7-5吨,也就是说大象每天所需要的食物相当于其自身体重的5%左右。正是由于对大量食物的需求,导致大象需要在较大的范围内寻找食物,因而有较大的家域。大象由此进化出一套高度迁徙性的生活方式,大象的家域根据食物和水分的可获得性而不同。

大象是群居动物,象群以雌象为首领,采用母系群的生活方式。一个象群通常由数头成年雌象、小象及两个世代的成年后代组成。通常10-20头为一个家族,每个家族成员之间有着非常亲近且持久的亲情链,家族由最年长、最强壮的雌象统治,这只雌象就是家族中的“女王”。她的领导和多年的经验对整个象群的生存至关重要,事实上这只雌象首领是家族中的“智者”,熟知水源、季节性食物供应、矿质元素丰富的区域和家域范围内的危险等信息。云南的象群不停迁移,一路经过人类种植玉米、甘蔗等农作物的园地,还进入村民家中拧开水龙头喝水,这些行为看出大象是在寻找食物和水源。

为什么大象每天吃食(大象每天需要相当于体重5)(2)

大象拧开水龙头喝水

大象极具智慧,团结联合力量大

大象的群居性对大象的发展大有裨益。象群每天的活动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首领指挥。一群团结紧密的大象,即使对于细微的怪声,也有担任哨兵角色的大象给予警戒。而且大象可以联合起来为达到某一目的而一起行动,这点是其他群居性物种较难做到的。

大象很多的行为表明大象是具有智慧的物种,它们的脑比其他动物都大,甚至鲸的脑都没大象大。而且大象具有可驯养性,经过驯养的大象比野象表现出更多智慧。大象在与人类的互动中可以习得更多利于生存的智慧。一只大象的识人记性好,能够热烈地依附它的主人并友好互动,如果大象被人类虐待或伤害过,即使隔了很久,它依然能认得人,还会加以报复。

为什么大象每天吃食(大象每天需要相当于体重5)(3)

印度一只获救的大象

为什么大象每天吃食(大象每天需要相当于体重5)(4)

大象离开前和拖拉机表示友好

象群出走原因众说纷纭,人象冲突由来已久

为什么大象每天吃食(大象每天需要相当于体重5)(5)

亚洲象喜欢平缓的低地,栖息在低海拔坡度小的沟谷雨林,雨林里的野生植物是大象的生存食物。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逐渐被砍伐开发成橡胶林和茶园,大象的家园被破坏,出现食物短缺情况。但自从1958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西双版纳的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亚洲象的数量也在增长。1958年中国亚洲象只有180头,现在已经有300头。正是由于数量成倍增长,大象栖息地承载力有限,使得亚洲象的食物生存空间得不到满足。而大象迁移破坏了人类居住区,也造成经济损失,这样的人象冲突由来已久。人象冲突的根源是人类和大象争夺生存空间的问题。

西双版纳为解决人象冲突所做的举措是:用各种设备如无人机、红外相机等监控大象以起到预警作用;建立保护区,把大象尽可能留在保护区。90年代还在保护区周边设置电围栏,但聪明的大象很快就破坏了电围栏。现在政府和各保护机构的做法是在保护区内和周边种植亚洲象喜欢的植物,用食物让大象留在保护区内。

野生大象极具危险,落单象更需注意

这15只大象一路迁移,巨大的体型和数量优势让人感到恐慌,所到之处的村民害怕危险都躲起来。野生的大象确实具有危险性,亚洲象是极具社会性和家族观念的动物,种群中一旦有成员遇险,其它的象会立即出手相助。尤其在保护小象的时候,更会不惜代价。另外,落单的象往往也很危险,落单的象大多是雄象。许多成年雄象,除了交尾期外,常常独自住着。但有时它也试图取得领袖地位,如果不能成为领袖,这只雄象会因失败而永被驱逐。其他象群也拒绝这只象加入时,它就只能离群索居成为恶徒,离群越久,脾气越坏,没有象群接纳的大象暴躁起来是非常危险的。而人类一旦和大象起冲突,无疑会被大象碾压。因此,遇到大象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和大象保持距离。

为什么大象每天吃食(大象每天需要相当于体重5)(6)

小象摔倒

这次大象离开家北上,是指大象此次群体活动范围超过了以往有研究记载的活动范围。如果用麻醉将象群遣送回去,不能保证等大象清醒后不会再次北上。用麻醉的办法只可能将这次北上的大象送回一次,但治标不治本。而且越南曾保护机构在搬运几头亚洲象时采用麻醉和远程运输,最后造成大象死亡。假使成功运送回去,等大象醒来以大象的智慧和记性,无法知晓大象下次是否会采取奇怪的方式进行报复。

为了让象群向西南方向迁移,指挥部采用地面人员和无人机跟踪结合的方式引导,加之越往北象群生存压力越大,象群开始放慢脚步。至于大象出走的原因和栖息地发生的情况,是一个严肃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现在还没有明确可以解释此次象群迁移的说法,仍需要对象群的动向保持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