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在水里都死了(江苏万亩大闸蟹因上游污水绝收)

大闸蟹在水里都死了(江苏万亩大闸蟹因上游污水绝收)(1)

大闸蟹在水里都死了(江苏万亩大闸蟹因上游污水绝收)(2)

江苏洪泽湖万亩大闸蟹因上游污水绝收,大量死螃蟹漂浮在水面。 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大闸蟹在水里都死了(江苏万亩大闸蟹因上游污水绝收)(3)

跨省污染案件,如果不建立起刚性的约束机制和追责赔偿条款,并确保各方遵守协议,那么“上游排污、下游遭殃”的事还会重演。

江苏洪泽湖万亩大闸蟹因上游污水绝收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新华社记者最近深入上游调查发现,在安徽淮北市烈山区陈路口闸,流经的雷河污染严重。沿着这条河沟可以看到,附近工业园一些工厂埋在地下的管道通向河沟。当地村民指着附近的一条河沟说,这里的污水排放到雷河里,里面连泥鳅都养不活。

在河南境内,则可看到马家河污染严重,乳白色、黄色、绿色及黑色的物质交替出现。河边上就是开封市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沿线不仅有各种生活污水管,还有畜禽养殖场及集聚区的排管,不断有黑色的污水排入马家河。这份调查,某种程度上也证伪了之前大闸蟹被“淹死”的说法。

对于万亩鱼蟹的死因,起初江苏省环保厅发布通报称,江苏省、安徽省意见一致,初步判断本次事件原因是由于上游泄洪夹带污水造成,下泄的污水和已进入湖区的污水,将持续影响洪泽湖生态环境。

可后来安徽省环保厅又提出,万亩大闸蟹绝收,初步分析是在台风影响下,暴雨区域发生大面积严重内涝积水现象,地表、农田、沟渠内生活垃圾及部分秸秆浸泡产生的面源污染等集聚,经洪水冲刷,随支流汇入湖体,导致洪泽湖水体溶解氧过低

按照安徽省环保厅的说法,万亩大闸蟹似乎就是被“淹死”的。

一时间,该结论引发如潮的质疑。而对洪泽湖的大闸蟹养殖户们而言,这也有些“难以接受”:他们中的很多人因此次事件鱼蟹死绝、血本无归,不少人还背着贷款,所以寄望于尽快锁定排污方,追回损失。而若污水罪魁祸首是台风和暴雨,那或许意味着,损失只能找老天爷来赔了。

而据新华社最新调查,导致万亩大闸蟹死亡的污水,显然不单纯是暴雨所造成的,上游严重的工农业排污,恐怕才是罪魁祸首。这些污水没有得到应有处理,台风暴雨一来,才会借着洪水滚滚而下,给下游带来了灭顶之灾。

上游污水导致洪泽湖生态环境恶化和养殖户损失严重的问题,其实已非首次曝出了。也正因如此,江苏宿迁、安徽宿州等8市于2012年签订了《关于环境保护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约定,上游城市提闸放水应提前采取污染防治措施,上游城市提闸放水应提前24小时向下游城市通报。如果真按这样的协议,上游泄洪应当建立在确保污染治理妥当的前提之上,并及时通知下游,那如今万亩大闸蟹死亡的悲剧可能也能避免。

安徽环保部门表示,将对下游受灾群众开展救助,并将加强协商,给予资金补偿。那所谓的救助补偿钱谁来出,何时能到位?对此,洪泽湖养殖户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跨省污染,还需尽早建立起刚性的约束机制,以确保各方遵守协议,否则洪泽湖恐怕很难摆脱上游污染的噩梦。

上游污水“毒死”万亩大闸蟹,

谁担其责?

污水过境万亩鱼蟹死光,养殖户损失难以得到赔偿,这不仅是洪泽湖之痛,也是许多河湖共同的困境。

日前,由于上游泄洪污水过境,导致江苏省泗洪县洪泽湖数万亩水产养殖区受损严重,其中临淮镇胜利村的万亩大闸蟹产区近乎绝收。

30日,宿迁市环保局发布了污水来源的初步调查:两条污水河均来自安徽方向。污染的来源找到了,这有利于及时控制污染,避免更大范围内洪泽湖环境生态以及更多养殖户利益受损。

但这次向洪泽湖排污的两条河流均为劣Ⅴ类,在整条河都严重污染的情况下,要想精确锁定此次排污的元凶,并非易事。找不出元凶,意味着养殖户损失没人赔偿,他们一年的投入将血本无归。

流域上下游之间环保责任的不对等,导致出现上游排污,下游“买单”的现象,这是水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

对此,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实行生态补偿制度

当上游来水水质稳定达标或改善时,由下游拨付资金补偿上游;

反之,若上游水质恶化,则由上游赔偿下游。

这样的机制,有利于倒逼上游加大治污力度,破解了上下游治污投入和收益不对等的难题。

但是,类似的生态补偿制度,多是各个省份在自己区域内推行,一旦跨省,就难以行得通。就像洪泽湖一样,长期以来,安徽有两条劣类污水河,源源不断将污水派向洪泽湖,但两个省份至今未能坐下来协商,通过生态补偿改变这个现状。

即便有省份之间能够达成共识,推动生态补偿的实现。但执行起来,也并非易事。

例如2016年,广东省分别与福建、江西两省签订了汀江-韩江和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但由于跨省水质保护和污染监管的尺度不一致,水质交接目标难协调等问题,生态补偿的执行不尽如人意。

显然,推动省与省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仅仅靠相关省份的自发行动是不够的。

在国家层面,需要进行强有力的协调。明确跨省界交界断面的责任主体,明确补偿方法和补偿标准,建立流域环境协议,由国家、地方共同出资,提高生态补偿吸引力,推动整个流域的污染治理。

污水过境万亩鱼蟹死光,养殖户损失难以得到赔偿,生态环境很受伤,这不仅是洪泽湖之痛,也是许多河湖共同的困境。尽快推动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普及,这才是避免上游排污、下游遭殃的根本之法。

来源:新京报、新华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