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忍不住现场跳舞(63岁杨丽萍含泪宣布解散)
文/乐乐
来源/读者人物(duzherenwu)
因为疫情,《云南映象》艺术团被迫解散了。
公演19年,超过7000场线下演出,《云南映象》承载了无数观众对于云南之美的启蒙。
面对镜头,杨丽萍含泪表达了解散团队的无奈。
“整整两年啊,两年多吧,我们一直在坚守,不想放弃……这次的疫情真的是太残酷了,太残酷了,没有了舞台,我们真的没有办法继续生存下去了。”
2022年,是杨丽萍从艺的第50年。
她虽然解散了舞团,却并未放弃重回舞台的希望。
最近,她的《春之祭》正在巡演,全新作品《虎啸图》也已上线,63岁的她仍然在探索新的舞台和新的演出方式。
她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暴风雨,要经受得住风吹日晒。生命的过程就是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渡过所有难关。”
从云南来,到云南去
1958年,杨丽萍出生于云南洱源的一户白族人家。
她的父母早年离异,家中有4个小孩,生活算不上宽裕,但杨丽萍的童年却并不苦闷。
云南的乡村风光旖旎,气候适宜,她在自然里奔跑着长大,与她的长辈们一样,喜欢用歌声和舞蹈来感恩生命的馈赠。
虽然并未接受过专业的训练,舞蹈和音乐也早已经成为了杨丽萍灵魂的一部分。
13岁那年,刚读初中的杨丽萍在做操时被西双版纳歌舞团发掘,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在歌舞团磨砺8年后,她得到机会主演民族舞剧《孔雀公主》,并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了云南省的大奖,此后被选入了中央民族歌舞团。
1986年,杨丽萍编创了舞蹈《雀之灵》,由于舞蹈不被舞团所认可,她以个人名义报名参加了全国舞蹈比赛。
她花了700元定制了孔雀裙,1000元找人配乐,而当时她的月工资只有100元左右。
《雀之灵》
出于同情,原本不接受个人报名的工作人员,答应在休息期间将她的作品放给评委们看。
结果,《雀之灵》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第一名。
1988年,杨丽萍携《雀之灵》登上央视春晚,一夜成名。
《雀之灵》后,杨丽萍还创作出了《月光》《两棵树》《雀之恋》等作品,先后7次登上央视春晚,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孔雀公主”。
虽然置身于名利的欢乐场,杨丽萍并没有迷失其中,依然坚守着最初的本心。
“舞蹈是一种‘我’的仪式,我在心中的那个场所起舞,跟心中的神对话,无关外人。”
于是,声名鼎盛之时,她选择了激流勇退,回到了家乡云南。
“就像是鱼回到大海一样舒服。这里曾是我灵感的源泉,如今轮到我来反哺家乡。”
她想要制作一部能够表述云南原生态文化的大型歌舞集,将民族的瑰宝带向世界。
这就是《云南映象》想法的雏形。
从2000年开始,杨丽萍用一年多的时间深入采风,全程行走了十几万公里,有的村寨先后去了3次。
舞蹈不能仅仅是美而已。
我想用它来刻画出关于生命与信仰的深刻意义,所以取材从开天辟地的远古神话,囊括到昆虫交合的生命悸动,追寻的不光是视觉与听觉的冲击,还有背后深刻入骨的哲思。
为了还原“只见黄土不见脚”的原生态感动,她从山湾中挑来了六十几名能歌善舞的农民,来演绎白族人民与生俱来的冲动和狂欢。
在农村见到有舞蹈天赋的小孩时,她会直接上前问:“你愿意跟我走吗?”
指导自己的演员时,她的方式是写意和传神的:
“你要用意念去领会,体会风如何吹过树叶,燕子如何划过水面。”
“鼓是女人,鼓槌是男人,敲鼓时要像拥抱你心爱的女人,热烈而不粗暴。”
“当你感到神握住你的手时,那就对了。”
也许正是这样对美的执着与追求,让她创作出了绝无仅有的作品。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领会到她对于自然和灵性的这份把握。
她的作品与投资者们的期待大相径庭,而杨丽萍拒绝在舞蹈方面做出任何妥协,于是合作方们纷纷撤资。
外界的纷扰并不能影响杨丽萍,她没有放弃自己的演出。
最艰难的日子里,她接商演,卖掉自己的房子来维持舞团的运作。
这一次,她的付出没有白费。
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在昆明成功亮相后,她凭借这个作品一举拿下多个荷花大奖。
随后,这部令人心折的文化宝藏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巡演,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轰动。
据说,美国辛辛那提市长观赏完后深受感动,特地将演出日命名为“云南映象”日。
《云南映象》的成功为杨丽萍带来了更多的掌声与赞誉,但她对自己的认知却依旧清醒而淡然。
“我并非是在表达自己,只是在整合民族的东西。我作为一个舞者,如果不能使那些即将销声匿迹的民俗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就实在太可惜了。”
自然之子
著名摄影师肖全曾说:“三毛和杨丽萍都是离自然和上帝最近的人。”
白族人崇尚自然,喜爱歌舞,他们打鱼时跳舞,插秧时跳舞,求雨时跳舞;已经老到腰弯的老奶奶,也要拿着树枝在水边翩翩起舞。
他们的民谣里这样唱:“姑娘爱唱歌,三天不唱嘴痒痒;小伙儿爱跳舞,三天不跳脚痒痒。”
同她的族人一样,在云南的山山水水里成长起来的杨丽萍,她的舞蹈灵感大部分都源自于自然。
“是自然教会了我怎么跳舞,怎么编舞,我在舞台上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看孔雀怎么开屏,看蝴蝶怎么破茧,蚂蚁怎么排队,蜻蜓怎么点水,毛毛虫怎么扭腰,看着看着我就变成了月光,我就变成了孔雀。”
这份赤诚和天然本是她舞蹈的灵感源泉和动力,却也是她在舞团生活的阻碍。
从1980年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开始,杨丽萍就是一个异类。
那段时间,芭蕾舞是歌舞团的主流,舞蹈演员都被要求练习芭蕾基本功,但杨丽萍觉得那些程式化的动作束缚了她的身体,让她的动作变得僵硬,拒绝继续练下去。
即使遭到领导和教练的不满,她仍然固执地坚持着一套自己发明的练法,并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在练功房里独自练习。
但也正是这种反抗精神,让她的舞蹈打破了舞团原本的条条框框。
她发明了一种“定点舞蹈”,定在一个点上,让力量在身上流来流去,流出各种姿态,这种与传统相去甚远的舞技,却赋予了她的舞蹈难以言传的魅力。
正如《纽约时报》评论的那样:“她跳起来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叠起那苗条的躯干,伸开双臂、双腿、十指,轻盈自如得宛若大自然的精灵一样。”
云南人喜欢孔雀,对于云南人来说,孔雀是集美丽、智慧、神性于一身的符号象征,代表着人民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
杨丽萍因此创作出了《雀之灵》。
我觉得孔雀舞特别有东方女性的特点,你看西方有天鹅,而我们云南有孔雀。孔雀在开屏的一瞬间,会给你一种极致的美的体验。
演绎孔雀的时候,我饱含情感,毫无杂念。
为了体现从内到外的神韵,她日夜打磨,将孔雀舞的“三道弯”演绎得出神入化。
在她的舞蹈里,“孔雀”是鸟,也是人,是有情世界的芸芸众生。
“对我而言,舞蹈不仅仅是单纯的作品,它还是一种传递,是我对世界的观察和对话。从技术层面看,动作永远无法达到完美,但我更注重表现跳舞时的状态——和自然合二为一,抒发出一种爱的信息。舞蹈包含了我对生命的所有感悟。”
有人评价杨丽萍的舞蹈:“别人跳的是舞,但她跳的是命。”
她跟着舞团一起排练,连续熬了几个通宵。第五天清晨,她坐在椅子上吃苹果,吃着吃着就睡着了,苹果从她手上滚落下来。
为了更好地表现孔雀的纤细柔美,她常年节食保持身材,几乎没有吃过晚饭。
她将所有的生命和热情都投入到了舞蹈中。
有人问她:“你觉得辛苦吗?”
她的回答是否定的:“人人都说杨丽萍很勤奋,很苦,可我从来没有这个感觉,因为舞蹈是我的一部分,是我的天然的兴趣,并不是觉得我多辛苦,付出才有收获。”
生命的旁观者
孔雀是有情的鸟儿,跳孔雀舞的杨丽萍自然也不是无情的人。
她经历过两段婚姻。
第一任丈夫是她在舞团相识的男演员,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们互相欣赏,最终坠入爱河。
在步入婚姻之后,他们才发现,艺术上的知己也许并不能成为生活上的伴侣,因为没有人愿意为柴米油盐弯腰。
这段婚姻很快以离婚告终。
杨丽萍的第二任丈夫是台湾富商刘淳晴。
两人相爱5年,刘淳晴对杨丽萍温柔体贴,细心呵护,在她在各处奔波着巡演时陪伴她,照料她。
两人最终决定走入婚姻。
刘淳晴和杨丽萍
婚后,刘淳晴年迈的父母想要体会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催促二人尽快备孕。
对于杨丽萍而言,生育是个困难的决定。作为一名舞者,她一直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控制着自己的体重,过低的体脂使她的身体并不适合生育。
怀孕,就意味着要进行增重,并且面对生育带来的身材变形。
但对于杨丽萍来说,舞蹈是她的信仰,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考虑再三,刘淳晴支持她不要这个孩子,他比谁都期待为人父,可他更愿意尊重杨丽萍的人生选择。
杨丽萍的身体恢复后,两人和平分手,她重获自由。
她做了自己喜欢的选择,但总有人喜欢对她的人生指手画脚。
有人在她的社交帐号下面公开评论:“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
杨丽萍并不气恼:“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她做了令自己怡然,却未必符合俗世准则的选择。
而井底之蛙却只觉得井底的风景好,看不到世外之人内心的满足与充盈。
永远舞蹈的灵魂
今年的杨丽萍,已过了耳顺之年。
有人称赞她驻颜有术,活得仿佛少女,她却反对对于少女感的过度追捧。
“不要奢望能永葆青春,这不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惧怕衰老也没有用,还是要无畏一点。我一直记得村里有个老太太,老到腰都弯了,还是握着树叶一直在跳舞。我也想要像她一样在水边、在树旁、在云下,永远舞蹈。”
花开花谢,万物枯荣,周而复始,在大自然面前,一切如同云烟般流转不停。
在自然中学习舞蹈的杨丽萍也从自然中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身体会衰老,生命会枯竭,但是,我们的灵魂可以永远地舞蹈。”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继诅咒、血腥、性暗示之后,江南布衣“毒童装”再次刷屏,背后真相细思极恐!
登过奥斯卡,办过世纪婚礼,性感了29年的她,凭什么?
这一次,我不希望失踪的她们被找回
跳了50年,63岁杨丽萍含泪宣布解散!这一次,她也撑不住了……
作者:乐乐,读者人物原创作者,传媒学院在读硕士,沉迷学术,偶尔写字,相信文字的力量。来源:读者人物(ID:duzherenwu),于方寸之间,呈现百种人生。关注我们,阅读人物故事。值班编辑:梁潇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