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怎么养才不死(养一丛青苇)

●浅水“想养一丛青苇,闲来可以摘苇叶裹粽子这样的芦荻清风,解烦闷,又可观赏,不知行不行?”经常和我一起讨论诗文的江哥,来自乡下,他在老护城河边钓鱼时,发现有一丛野生的芦苇,江哥一时眼花,误以为这些成群结队,来到城里的苇,是他儿时的玩伴,隔着时间,穿越空间,来看他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芦苇怎么养才不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芦苇怎么养才不死(养一丛青苇)

芦苇怎么养才不死

●浅水

“想养一丛青苇,闲来可以摘苇叶裹粽子。这样的芦荻清风,解烦闷,又可观赏,不知行不行?”经常和我一起讨论诗文的江哥,来自乡下,他在老护城河边钓鱼时,发现有一丛野生的芦苇,江哥一时眼花,误以为这些成群结队,来到城里的苇,是他儿时的玩伴,隔着时间,穿越空间,来看他了。

苇是属于乡村的,不光是它们能净化水质,更因为它们是安静的,适宜在寂寞中生长。

养一丛青苇,让人想起那句古诗:“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它们在水边欢愉生长,云烟与空翠,呈现出良好的生命状态,有一种江河流转迁徏的漂泊之感。芦花浅水,构成城市的景观,如果还原到五六百年前,就是两个古人隔水观苇,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城外,四周一片荒草蔓烟的苍凉。

在水边,江哥望着这些高低错落的苇,用一把小铲锹去铲,想从老苇根部分出一枝,打算移到老公园的池塘去养。

我也想养一丛青苇,如果有一个庭院,倒愿意在院中凿池蓄水,在苇边看书、说话,沾一身烟水气。

或者,在城市的一隅,找一处僻静水湄,养一丛青苇,面积不大,有七八米的长度就可以了。我曾经觉得在苇塘边请朋友喝酒,是件风雅的事情,用荷叶摊半斤猪头肉,看水珠从芦苇上滑落。

从高空俯看,苇们呈现在水湄恣肆铺排的生命姿势,它们集聚、扎堆、翻滚,腰肢柔软,有着超强韧性。风起时,一丛苇被鼓荡成一道道波浪,在轻盈舞蹈,找不到一丝荒凉,更看不到一丝慌张。

不禁想,在城市养一丛苇,与乡间大面积的苇,有何区别?

乡间苇,遮蔽、隐逸、荒凉;养在城市的一丛苇,更是一种象征,时间概念上的地老天荒。一丛苇,养在城市的河流边,为高低错落的建筑做背景衬托,青涩或枯黄中,表达一种生长力量和岁月温暖,就像那些成千上万进城打工的人,在城市找到栖息地,生存扎根的地方。

和江哥一样,我对芦苇也有着天生的好感。虽然住在城里,可自从六岁时随外婆去了一趟乡下老家,便喜欢上了苇,喜欢上那样一种液汁丰盈,站立成庞大阵势,旺盛生长的力量,以及它们的青湿气息。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能见到芦苇身影。苇秆与叶,散发一股湿漉漉的荒野气息。

我出差来到一座大城,一条大河边上有苇,此前苇只是一小片,这些水生的高大禾草,不断向左右扩展,已形成阵势。秋日芦花纷飞时,这里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拍照、观赏,成为城市的颜值担当,绵延河滩,白茫茫的一片,站在木栈道上,近观远看,有沧桑之感。

养一丛青苇,让生活在城里的人,嗅到乡野气息。细看芦苇根部,水质清澈,有孩子们喜欢的墨色小蝌蚪在游来游去。这是一条流向长江的支流,苇饱吸清流,其间有鲤鱼打水花,风姿绰约。

这一丛苇,它们齐刷地,盘根在城市的河流边,给眼前的繁华,植入些许荒野的气息,给钢筋混凝土的空间,氤氲着薄雾和水汽。它们不是闯进城市的马或驴,拴在城市一隅,被噪音和尾气惊恐得瞪大眼睛。而是一道草木小品,整齐列队,气宇轩昂,站在城市河流一角,脚下有浩大的水流,穿城而过。

它们带来了乡下的朋友,那些翩翩翻飞的白鹭、灰鹭、白头翁、红头山雀、暗绿绣眼鸟……

生长诗,也生长远方。在它们旁边一条木栈道上,一个孩子在高声朗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养一丛青苇,不只是水边养一份水盈盈的碧绿,心里解一份乡愁,而是在城市里住着一个乡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