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22中考语文试卷(2022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

2022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Word含答案)

语文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丘壑(hè) 呢喃(nán) 目不窥园(kuī)

B. 喷薄(bó) 薪金(xīn) 草长莺飞(zhǎng)

C. 悄然(qiāo) 抖擞( sǒu) 刨根问底( páo)

D. 主宰( zǎi) 空旷(kuàng) 语无伦次(lún)

【答案】C

【解析】

【详解】C.悄然(qiāo)——qiǎo;

故选C。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才,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B. 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C. 规划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D. 大雁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向每个刚刚熔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就地取才——就地取材;

B.砰砰——怦怦;

D.熔化——融化;

故选C。

3.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022年5月4日次展,中国科考队向着珠峰峰顶提进。科考设备沉重,天气瞬息万变,高海拔造成缺氧……困难络绎不绝。但是科考队员们胸有成竹,不惧困难,最终在人迹罕至的峰顶圆满完成了综合科考任务。

A. 瞬息万变 B. 络绎不绝 C. 胸有成竹 D. 人迹罕至

【答案】B

【解析】

【详解】A.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本句用来形容天气变化极快,使用正确;

B.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本句用来形容困难多,对象误用,使用不正确;

C.胸有成竹:指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本句用来形容科考队员们信心十足,使用正确;

D.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本句用来形容峰顶少有人至,使用正确;

故选B。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线上游览活动,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走进”武侯祠。

B. 随着返回舱4月16日成功着陆,意味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C.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冰雪比赛项目,有滑雪、冰球等7个大项109个小项组成。

D. 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答案】A

【解析】

【详解】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者“意味着”;

C.句式杂糅,去掉“组成”或者把“有”改成“由”;

D.搭配不当,在“劳动习惯”前面加“培养他们的”;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以调素琴 素:不加装饰的

B. 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躯体

C. 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D. 衡于虑 衡:平衡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 有仙则名 思而不学则殆

B. 何陋之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所恶有甚于死者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 (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 因此,感动(他

)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 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8.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 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 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D. 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答案】5. D 6. A 7. D 8. B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衡:平衡”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思虑阻塞。“衡”是通假字,同“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副词,都是“就,便”之意;

B.助词,提宾标志,不译/结构助词,的;

C.介词,从/介词,比;

D.连词,表并列,无意义/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动心忍性”在此处应为“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据此排除AB;“曾益”是一个词,“曾”通“增”,增加。据此排除C。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说法错误,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的是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山川之美,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②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小园几许,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2)请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赵师秀的《约客》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古来共谈 ②. 海内存知己 ③. 收尽春光 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遇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解析】

【详解】第(1)小题要注意“谈、己、收”等字的正确书写;第(2)小题要注意先写诗作的题目,然后再默写全诗,注意“杨、与、郎、蛙、落”等字的正确书写。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知多少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

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

(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

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 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

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

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潮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

(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

10. 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

11. 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2. 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答案】10. 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11. 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

异:甲文中,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乙文中,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

12. 甲文。甲文围绕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甲文更匹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甲文第②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可知原因之一是:传统节目习俗丰富;

根据甲文第③段“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可知原因之二是: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

根据乙文第②段中“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可知原因之三是: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分析。

甲乙两文,都引用了端午的民谣,“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列举了端午的几中习俗,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不同之处在于:甲文是说明文,用端午民谣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第②段),也说明了第②段中“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乙文是议论文,引用端午的民谣,引出“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进而引出论题“传统节目的‘打开’方式”。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意义的说明。甲文说明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内涵,说明了传统节日具有永恒的魅力,因此这句话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放在甲文结尾最合适。

五、作文(60分)

13. 一个句子,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者语气助词,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和情感。它们可能会引发你不同的感受,让你回想起不同的经历。比如:

①你来了。  ②你来吗? ③你来啦!

请在上面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为文章开头,独立成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范文:

你终于来了

你来了。

你终于来了,带着我们长久不能谋面将要褪色的友谊,带着融化冰雪的感动。

记得去年寒假,和我住一个小镇的好哥们儿去了四川。突然间少了兄弟,有些孤独、失落,每天都发短信问他何时回来,而他的回答都是事情没忙完。终于在那天早上,他打电话来,说已经上火车了,估计明天就到宜昌。我心中要时燃起了希望,只要他回家了,见面就不远了。

第二天我很早就起了床,打扫庭院,购买水果,准备迎接好哥们驾到。等待着那蜗牛般的时钟缓缓走到12点时,我终于按捺不住拿起手机,拨通了他的电话,

“伙计,到家了没有?”“刚到一会儿。”“那你什么时候来我家呀?”“过几天吧,父母有安排,先要给亲戚拜年,其实我也想早点见你,可是……”“那好吧,来时要提前给我打电话。”“嗯。”我失望地放下电话走出门去,刺骨的寒风肆无忌惮地迎面刮来。天上乌云密布,没有一丝阳光,我那燃起的希望早已熄灭了大半。

此后几天的等待,让我倍受煎熬,时常在窗前凝望,看有没有好哥们熟悉的身影。

那天清早,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我立马接了电话:“小飞,我今天下午就来,准备迎接我啊!”寒暄几句后,我挂了电话,软绵绵的身体顿时充满了能量。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还让父母准备好饭菜,相聚的期盼如烈火般熊熊燃烧。

等待的时间总是感觉漫长,我呆呆望着时钟,总感觉这钟坏了,走得太慢。终于到了下午,可这天公不作美,竟下起了鹅毛大雪,地上一不久就铺上了层银毯。想着他到我家有一段山路,积雪了看不见路,容易摔倒,我只好发短息给他:“天冷,雪大,路险,算了,别来了。”放下手机,失落地望着窗外那好像盖在我心头的雪,相聚的希望算是彻底被雪水浇灭了。

到了傍晚,大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火炉旁的我依然觉到冷。我又给他发了短信:“天冷了,多穿点。别出门,小心在外面感冒了。”我刚放下手机,就收到回信:“你要是知道关心我,就快来给我开门,外面好冷啊!”我半信半疑地去开门,天呀,那久违的人影出现了!

我冲出门,把他扯进了屋。走到火炉旁,无限感慨地说:“你来了,你终于来了!”拍拍他身上的积雪,也拍掉了郁积在心头的积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景作文

写作。

第一,审题立意。结合题目进行分析,题干中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标点符合和语气词,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和情感,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感受回想自身经历进行写作。对比三个句子,句中有一个关键词“你”,“你”的内涵理解是比较丰富的,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景、情、理等。写作时可以关注社会发展、时事热点、身边人事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成长所获,进而对“你”的指代对象和意义内涵进行挖掘。另一个关键词是三句中的“来” 可理解为“到来”,写作时要写出有意义的“到来”,值得书写的“到来”,如初中课本中经典的“到来”:莎莉文老师的到来改变了海伦·凯勒的一生,紫藤萝瀑布的到来激励了宗璞的前进的脚步,迅哥儿的到来,双喜、阿发欢呼雀跃……如此多经典的“到来”,写作时都可以参考以作为自己创作的启发。

第二,选材构思。明确可以创作的内容后要注意三个情境的区别,是“了”“吗”“啦”三个字,更是“。”“?”“!”三个标点符号。助词和标点符号背后提示了文章开头的三种不同的情绪。“你来了。”是陈述语气,平淡中可含蓄委婉的深情;“你来吗?”是疑问语气,可以是关心期待;“你来啦!”情绪高昂,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在选材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回忆,选取能与其情感吻合的素材进行写作。选取素材后要注意在写作时需要交代清楚是什么人、事、物等触发了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又让自己有怎样的感触,进而升华主旨。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选自《全宋词》)

14. 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

15. 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

【答案】14. 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

15. 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和作者心理的分析。

本词的下阕抒情含蓄委婉。“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意思是: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儿等着我似的,这种感觉大概只有陶潜能理解吧。想要问我到底去何方,你随之而来,自然就知道了。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由惬意的田园生活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向往到宁静美好的山水田园中,享受自由安适的归隐生活之意,意味无穷。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诗词内容理解。

本词上阕,描述了渔翁

生活。“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意思是:烟雨迷蒙的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惊破他的好梦。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闲适、安逸的生活真是情意绵长。可见本词的“渔翁”是生活悠闲自得的隐居者。

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这两句运用典故,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礓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因此,“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志不在鱼,而在于政治追求,是想在国家大事方面有所作为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海峰先生传

[清]姚鼐

刘海峰先生,名大櫆,字才甫,海峰其自号也。生而好学,读古人文章,即如其意而善效之。年二十余,入京师。

当康熙末,方侍郎苞①名大重于京师矣。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②才也!”自是天下皆闻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③,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率邀之幕中阅文。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④。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复出。卒,年八十三。

先生少时,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最厚。鼐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屡见之于枞阳。先生伟躯,巨髯,能以拳入口,嗜酒,谐谑,与人易良无不尽。尝谓鼐:“吾与汝再世交矣!”

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⑤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其文与诗皆有雕板,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有删节)

[注]①方侍郎苞:方苞。其官至礼部右传郎。②韩欧:韩愈、欧阳修。③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④教谕:县学教官。⑤海宁:地名。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即知其意而善效之 效:模仿

B. 方侍郎苞名大重于京师矣 名:名望,名声

C. 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 视:同“示”,给……看

D. 徒夺为文力 夺:改变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

(2)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

18. 作者给刘海峰作传,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写方苞?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16. D 17. (1)(刘海峰)于是游历天下的好山水,写歌诗,自己表现自己的心意。

(2)我想要略为删削编次它们,合成集子,没有完成,于是编写了他的传。

18. ①写名重京师的方苞对他极力称赞,来衬托刘海峰文学才华之高,交代他闻名天下的原因,又与他科举不顺形成反差,突出他人生失意;②写方苞专治文章不作诗歌,以突出刘海峰诗文兼善的难得,引出对他杰出才华的赞美。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白白地耗损了写文章的力气。夺:剥夺,削除。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因,于是;历,游历;发,表达。

(2)重点词:删,删削;次,编次、编写;就,完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作用的理解。

本文的传主是刘海峰,却用了不少笔墨来写方苞,这是侧面烘托的写法,以突出刘海峰的文学才华之高与科举之路的不顺。

根据第二段中“当康熙末,方侍郎苞名大重于京师矣。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才也’”,可知当时文气名重京师的方苞,对刘海峰大加赞赏,称他为当世的韩愈、欧阳修,可见刘海峰富有文学才华;“自是天下皆闻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刘海峰因方苞的称赞而天下闻名,但他的科举之路却一直不顺利,反衬了他人生之路的失意;

第四段中“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通过方苞不作诗,专写文章,与刘海峰诗文俱佳形成对比,突出了刘海峰在诗歌和文章两方面的成就,引出下文中作者对他具有全面的文学才华的赞美。

【点睛】参考译文

刘海峰先生,名叫大櫆,字才甫,海峰是他给自己起的号。刘海峰生性喜欢学习,读古人的文章,就明白它的意思,并且善于模仿古人的文章。二十多岁时,到了京城。

正当康熙末年,侍郎方苞在京城的名声很大。见到了刘海峰,认为他非常奇特,就对人说:“像我方苞有什么值得说的呢?我的同乡刘大櫆,是当今时代的韩愈和欧阳修啊!”从这以后,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刘海峰。可是,从康熙到乾隆几十年间,刘海峰在顺天府应乡试两次名列副榜,最终还是没有考中举人。乾隆元年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乾隆十五年又被举荐参加经学考试,都没有被录用。朝廷中了解他的官员、提督学政等人都来邀请他到幕府中看文章。刘海峰也趁机游玩天下美丽的山水,写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年过六十岁后,才得到黟县教谕的官职。又在几年后辞官了,回家住在枞阳,不再出来做官。八十三岁时去世。

先生年少时,和我的伯父姜坞先生的关系最深厚。我在乾隆四十年从京城回到桐城,在枞阳多次见过他。先生身材高大,胡须很多,能把拳头放进嘴里,喜欢喝酒,幽默风趣,待人温和善良,尽心尽情。曾对我说:“我与你家有两代的交谊啊!”

天下要说善写文章的人,一定首推侍郎方苞。方侍郎年少时,曾经把自写的诗歌拿来给海宁人查慎行待郎看,查侍郎说:“你的诗歌写得不好,白白地耗损了写文章的力气,不如专心于写文章。”方苞听从了他的话,终身未曾写过诗。到刘海峰,却是诗歌文章一起极尽他的才气,能够总括古人的不同样式,熔铸而形成自己的体式,雄壮豪放深远含蓄情感奔放,难道不是他的才气超出了古今的文人吗!他的文章和诗歌都有刊印的,我想稍微加以删改、编辑排列,合成集子,但是没有完成,于是就写了这篇传记。

三、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阅读(4分)

19. 同是离开潜艇到海底,尼摩船长等人到珊瑚王国和亚特兰蒂斯,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你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简要作答。

【答案】到珊瑚王国是去安葬死去的船员,到亚特兰蒂斯是去观那片“失踪的大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海底两万里》二十四章“珊瑚王国”:第二天,艇长带我们来到五彩缤纷的珊瑚王国,把一位因伤而死的艇员安葬在珊瑚墓园里,因为珊瑚虫将永远封闭墓穴。

《海底两万里》三十三章“失踪的大陆”:潜艇背向欧洲驶去,离大陆越来越远,我们失去了一次逃跑的机会。尼摩艇长带我在夜间到三百米深的大西洋底去参观柏拉图笔下的大西洋城——亚特兰蒂斯。

根据《海底两万里》第二十四章“珊瑚王国”节可知,尼摩船长要将死去的同伴安葬在珊瑚地;

根据《海底两万里》第三十三章“失踪的大陆”可知,尼摩艇长带我到三百米深的大西洋底去参观那片“失踪的大陆”。

20. 下面是某位同学读《傅雷家书》所作的要点概括,哪一项与傅雷对儿子的要求不一致?请结合你的阅读,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与人交往要追求自然率性,拘于礼节则会关系疏离。

B.身处国外要常思国家荣辱,忘记人民则会辜负深情。

C.学习艺术要力求精益求精,骄傲自满则会止步不前。

【答案】A.傅雷要求儿子与人相处不能率性而为,要礼数周到,礼仪得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

《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儿子做了多方面的教导,教导儿子做一个德艺兼备、个性突出的艺术家。傅雷教导儿子要珍惜自己当下的生活,努力工作,报答祖国,永葆赤子之心;保持心胸开阔和新鲜感,永远不要对艺术厌倦,学习艺术要精益求精等。因此BC两项与傅雷对儿子的要求一致。

A项与傅雷对儿子的要求不一致。傅雷教育儿子要懂得感恩,要用行动表现对朋友的感激关心,和朋友相处应当真诚等。还教育儿子在与人交往中要注意礼节,诸如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傅雷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为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教养。由此可见,“与人交往要追求自然率性,拘于礼节则会关系疏离”的表述与傅雷先生对儿子的要求不一致。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桂湖中

肖复兴

①桂湖在成都之北,湖面开阔,号称“川西第一湖”。

②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当然,这样的传说,本不必较真。当年,湖是官湖,并不是杨家的私家花园,杨升庵中第入仕之前,怎么可以有权跑进湖中遍植桂花树?他家那时候在城里的状元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杨升庵中了状元后改的),离着湖还有段距离,他可以跑到湖边来玩,也可以到这里读书,怎么可以绕湖沿堤种植一圈桂花树?

③其实,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是四川是成都更是新都人的骄傲。在明代,四川仅出过他一个状元。自然,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这样两重原因,成都人让桂湖归属于杨升庵名下,并让他植桂花树于满园之中,便可以理解了。

④事实上,桂湖中最重要的建筑升庵祠,是清代道光十九年一个叫张韦书的县官到新都上任后,敬重杨升庵而修建的。至于澄心阁、绿漪亭等亭台楼阁,更是后建的。

⑤桂湖,最值得看的,其实不是湖,而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

⑥那两架紫藤,左拥右地,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全国所有园林中,我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古藤。同为明期的古藤,与杨升庵、解缙并称“明代三才子”的徐渭绍兴老宅里,他亲手种植的那架古藤,也难与之比抵。不要说徐渭没有杨升庵那样的骨气,投降在严嵩严党门下当走狗,而后又翻云覆雨,甚至连自已的妻子都杀了,就是古藤本身也难敌桂湖的这样铺天盖地的壮观。或许,花品里有人品,便忍不住想起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波伦的话,他称郁金香、百合、兰花是植物界里的莎士比亚、密尔顿和托尔斯泰。那么,桂湖里的紫藤就应该是植物界里的泽畔长吟的屈原,起码也是和杨升庵命运相似的苏东坡,或是路谪八千的韩愈吧?

⑦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来桂湖,正赶上桂花盛放,仿佛赶上了一场新嫁娘隆重的婚礼。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浓郁的花香,几近醉人。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

⑧想想,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

(节选自《成都三潮》,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

21. 文末说“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桂湖“难得”之处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2. 文章第二段在谈及桂湖的传说后,连用了两个反向句,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3. 文章第七段中画线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

24. 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编入一本文集,请从下面四本文集中选出最合适的项,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A.《故事成都》 B.《古迹成都》 C.《风骨成都》 D.《文化成都》

【答案】21. ①桂湖关联着令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的文学家杨升庵;②桂湖有开花时极其壮观、花品高的巨大紫藤;③桂湖有花香极其浓郁、暗合杨升庵刚正品性的满园桂花。

22. 两个反问句分别表明杨升庵既无权,也不可能做到在桂湖遍植桂花树,连用两个反向句来强调他在湖边种桂树的传说不可信;②将它们放在传说之后引人思考,引出下文对传说产生原因的分析。

23. ①将不同品种的桂花比作不同年龄的女性,写出了它们开放的不同样子;②写她们都跑来看新娘的热闹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桂花的盛与香;③表达出“我”对桂湖桂花的喜爱,能与前文“婚礼”的比喻形成呼应。

24. 选C。①文章重点写的与成都桂湖有关的人与物都展现出“风骨”:杨升庵为官刚正不阿;紫藤的花品如同屈原等人的人品,桂花是花中的烈性子。②文章表达出对这些人与物“风骨”的赞美,以及对“风骨”的推崇。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第③段“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等语句可概括为:桂湖关联着令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的文学家杨升庵;

根据第⑤段“桂湖,最值得看的,其实不是湖,而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第⑥段“那两架紫藤,左拥右地,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全国所有园林中,我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古藤”等语句可概括为:桂湖有开花时极其壮观、花品高的巨大紫藤;

根据第⑦段“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等语句可概括为:桂湖有花香极其浓郁、暗合杨升庵刚正品性的满园桂花。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反问的作用。

第②段“当年,湖是官湖,并不是杨家的私家花园,杨升庵中第入仕之前,怎么可以有权跑进湖中遍植桂花树?”,写当年的湖是官湖,杨升庵既没有权利进入湖中,更不可能在桂湖遍植桂花树;“他家那时候在城里的状元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杨升庵中了状元后改的),离着湖还有段距离,他可以跑到湖边来玩,也可以到这里读书,怎么可以绕湖沿堤种植一圈桂花树”,写杨升庵离湖有段距离,杨升庵来此种树的可能性极低,用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连用两个反向句来强调他在湖边种桂树的传说不可信;

联系第②段“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当然,这样的传说,本不必较真”可知,将两个反问句放到传说之后引人思考;联系第③段“其实,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可知,为下文引出对传说产生原因分析做铺垫。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中将“不同品种的桂花”比作“不同年龄的女性”,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语句中“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联系第⑦段“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来桂湖,正赶上桂花盛放,仿佛赶上了一场新嫁娘隆重的婚礼。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等语句可知,此句写出不同的桂花开放的不同样子,展现出她们都跑来看“新娘”的热闹,体现了桂花的盛与香,与前文“婚礼”的比喻形成呼应,表达出“我”对桂湖桂花的喜爱。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题。

根据第③段“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是四川是成都更是新都人的骄傲。在明代,四川仅出过他一个状元。自然,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可知,文章重点写的与成都桂湖关联着令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的文学家杨升庵,他直言犯谏,刚正不阿;

第⑥段“那两架紫藤,左拥右地,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花品里有人品”“桂湖里的紫藤就应该是植物界里的泽畔长吟的屈原,起码也是和杨升庵命运相似的苏东坡,或是路谪八千的韩愈吧”,第⑦段“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浓郁的花香,几近醉人。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写紫藤的花品如同屈原等人的人品,桂花是花中的烈性子,体现的亦是“风骨”;文章借桂湖表达出对这些人与物“风骨”的赞美,以及对“风骨”的推崇;故选C更恰当。

A.《故事成都》,强调的是“故事”,中心不明确;

B.《古迹成都》,强调的是“古迹桂湖”,而文章是借桂湖表达出对“风骨”的推崇与赞美,不能提现文章的主题;

D.《文化成都》,强调的是“文化”,本文侧重“精神”;

故选C。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25. 《新华字典》伴随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成长。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结合下面思维导图的提示,补全空缺处。

成都市2022中考语文试卷(2022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1)

(2)下面短文是关于(新华字典)“友”字注解的解说,请结合截图将空缺内容补写完,注意语连贯。

成都市2022中考语文试卷(2022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2)

(《新华字典》“友”字注解的截图)

一看上图,你就能发现“友”字有两个义项。①____,因为它用“❶”“❷”作了分项标明。由第一个义项“朋友”引中出了“有友好关系的”的意义,用“引”标示,这样不仅②____,还分出了层次。义项之后往往③____,比如“朋友”之后是“好~|战~|网~”。这里,④____,避免了“友”字的重复出现。因此,“友”字的注解虽内容较多,但简洁明了。

(3)《新华字典》在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现代汉语规范化等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模仿下面“白杨礼赞”的示例,为《新华字典》写一段赞语。

示例:漫天风雪中倔强向上,茫茫高原上参天耸立。你是树中

伟丈夫,将不屈的精神发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词条;②提高使用价值;③扩大服务范围;④程序。

(2) ①. 条理清晰 ②. 便于理解字词含义 ③. 有组词 ④. 用“~”符号代替“友”字

(3)错字连篇中执着改错,网络语言中汲取精华。你是作品中的智者,将优秀的文化传扬。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补充。

此思维导图主要体现

是新版《新华字典》之“新”;“增补反映时代的新词、新义,删除或修改陈旧的例证”,体现的《新华字典》中“字”的更新变化,①处可填“词条”;联系思维导图中“增强服务功能”;②处所填内容应是更新内容的意义,②处可填“提高使用价值”;

“版本”“提供汉英双解版,让世界各地英语人士通过字典了解中华文化”,体现的是《新华字典》版本的更新,体现的是服务对象的扩大,③处可填“扩大服务范围”;

“设置能听标准发音、看笔顺动画的二维码,开发拍照取词的程序”“增强服务功能”,体现的是《新华字典》的“程序”新,④处可填“程序”。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补充。

第一空:

“因为它用‘❶’‘❷’作了分项标明”是对第一空所填内容原因的表述,第一空应该体现用“❶”“❷”作了分项标明的作用,可填“条理清晰”。

第二空:

根据“不仅……还……”可知,此句为表递进关系的语句,体现的是“由第一个义项‘朋友’引中出了‘有友好关系的’的意义,用‘引’标示”的作用;可填“便于理解字词含义”。

第三空:

“比如‘朋友’之后是‘好~|战~|网~’”是对义项内容后的举例,义项后的内容是组词;据此可知第三空可填“有组词”。

第四空:

根据“避免了‘友’字的重复出现”可知,第四空应体现字典的避免“友”字重复出现的做法;据此可填“用‘~’符号代替‘友’字”。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新华字典》在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现代汉语规范化等方面的作用,符合“……,……。……,将……”的句式即可。

示例:扫除汉字中的糟粕,促进文化的传播。你是时代中的清流,将正确的汉字推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