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最值得一去的村(谁才是绿茶之王)
安徽
究竟有多少好茶?
01
100多年的优等生
安徽,是上帝的茶室。皖南和皖西两大中国顶级茶区,都在北纬30度线上,这是出产中国茶的黄金地带。
这些地方群峰竞秀,雨水充沛,山高林密,生态绝佳。上天的眷顾形成了安徽茶“品质高、感观强、香气足、口感好”的群体特性。而安徽人自古善制茶,茶随徽商行销天下,让品牌远播四方。
与很多省份茶园动辄几千亩连片不同,安徽茶园一般都是小面积,一片片分布在高海拔密林深处,懂茶的人,自然懂得这意味着什么。
群山环抱中的茶园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名茶评比,安徽必霸榜。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评选出中国10大名茶,安徽独占三席。此后全国10大名茶评比,要追溯到新中国建立之后的1959年,安徽依然有3个品牌入选,高居第一。1982年商业部茶畜局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名茶评选会,安徽有4个入围,全国第一。最近的一次评选,是2017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评出10大名茶。没什么悬念,安徽还是第一。
100多年来,安徽茶始终以卓越的品质,傲视群雄。
黄山毛峰
02
“佛系卖茶”
但今天说这么多,并不是表扬安徽茶,而是要谈谈安徽茶的突出短板——营销。
安徽名茶多,但论品牌影响力,吃的多是老底子。翻开典籍能讲几天,谈到眼下乏善可陈。相对于近些年云南、福建、浙江、贵州、四川在品牌营销上的高歌猛进,安徽差距逐年拉大。很多安徽人有个误解,觉得安徽这么多名茶,肯定销售很厉害。其实不是的。安徽茶大部分份额还是在省内,在省外的存在感并不高。
安徽茶界,普遍不善,甚至不愿搞品牌营销,小富即安心态浓厚。此外,因为大企业少,能力也不足。
前不久,东篱到岳西县包家乡石佛村去拜访冯立彬。作为岳西翠兰的创制人之一、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冯立彬身上沉淀很多茶文化和历史资源,但很少看到关于他的报道,文化也没有转化为系列产品。比起有些省份围绕“非遗传人”炒作“大师茶”“签名版”的操作,老冯真是低调到有点萧瑟。
“前些年只知制茶。茶做好不就行了吗?”老冯这么说。
冯立彬
姚河乡香炉村,是岳西翠兰另一个发源地。1983年,香炉村人刘会根与冯立彬一起创制岳西翠兰。在他的茶园里,足足有100多棵树龄在300到500年的古茶树。古茶树,现今茶江湖最热的题材,这要是放在在福建或者浙江,肯定要讲出精彩的故事,开发“茶王”系列产品。但刘会根只把它作为普通茶卖,就是这么任性。
香炉村竹山茶园,树龄在500年的古茶树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安徽有4个全国性名茶,还有一大批地方名优茶,具备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别人没有都能编出来,还讲得神乎其神,但安徽人硬是不去讲、讲不好。
再一个原因,是产业发展不足。
2014年,省里曾在中央电视台安排搞一年的品牌集中宣传,一下选了4个,这在其他省份是难以想象的,难免传播力分化。在其他省说哪个茶是第一不算太难,排个前三前五一般没有争议,但是安徽自己评个十大名茶都头疼,这也算是“幸福的烦恼”。
今天安徽的名优茶绝大部分还是手工制作
这从侧面也说明,安徽茶产业还在低水平阶段,发展不足,龙头企业少,无法把区域资源整合起来。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名单”,前20名中安徽只有一个企业上榜,排在第16位。大企业少,就没有人扛大旗、闯市场。
最后,安徽对茶产业虽然很重视,但真金白银支持不多,与浙江、福建、四川、贵州等“以全省之力”打造茶产业相比,力度小得多。
03
说出你的故事
即使是“佛系卖茶”,安徽茶依然有相当大的市场,特别是美誉度很高。这要感谢优秀的品质和祖上的阔绰。这也表明,如果把品牌营销做好,安徽茶产业提升空间巨大。
庆幸的是,安徽人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行动起来了。今年春茶季,几乎所有茶叶重点产区,都围绕公共品牌搞开茶节活动,宣传公共品牌。
4月23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第十四届安徽茶博会将于5月14日开幕
去年开始,安徽省把举办了12届的安徽茶博会,从纯商业展会变成政府主导的大型博览会。去年底,徽茶集团也低调挂牌成立。近期,安徽又出台茶产业振兴意见,强调要实施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去”战略,大力宣传安徽茶品牌,弘扬安徽茶文化。这是品牌赋能,提升知名度的主要手段。
安徽历史名茶多,不能再让这些资源沉睡了。
如今,提到歙县大方茶,能眼睛一亮,翘起大拇指说声“这是好茶!”的人,已经不多了。早在1955年,它便跻身中国十大历史名茶。歙县三阳镇岭脚村,位于天目山脉清凉峰下,是大方茶核心区。村民冯全根、冯鑫洲父子,是不多还坚持做大方茶的人。冯全根40多岁,祖上5代做茶。“大方茶创制于唐,兴盛于清,上世纪八十年代畅销,但如今已衰败多年。”冯全根说。
大方茶与龙井茶相似
品牌弱化,曾经威震一方的顶级名茶,最多只能卖4、5百元一斤。“大方茶是扁茶鼻祖,是西湖龙井的前身。但现在很多当龙井卖,价格翻几倍。”冯全根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重塑大方茶品牌辉煌。
在如今的中国茶江湖,众声喧哗,茶王纷争不休,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高价茶炒作,无非为博个眼球,树个牌子。而我们几百年沉淀的顶级品牌,如果弃之若履,就可惜了。
把故事讲好,必须有“带头大哥”。
一个品牌,一个产业的提升,必须有几家大型龙头企业来带。省内来看,黄山毛峰有谢裕大,六安瓜片有徽六,太平猴魁有猴坑、六百里等。有龙头企业,品牌营销就相对较好,公共品牌的影响力逐年提升。因此省里也强调,今后几年重点培育壮大新型主体,推动有实力的茶叶龙头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大型产销集团。
猴坑古道,一家太平猴魁生产企业的加工基地
这里,东篱想多说几句。品牌知名度、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不是一个人,一个厂在提高,而是需要一群人,一个地区同时提高,是产业的整体提升。这就需要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一个区域的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行。政府要珍惜多年传承形成的品牌,不能任其弱化,甚至湮灭。一方茶人要胸有全局,不能以邻为壑。所谓龙头,不仅仅是自身体量大、资源多、能力强,更多还意味着牺牲,为全局发展牺牲的精神。
很可惜,安徽茶人在这个方面有欠缺。有些历史名茶发展不如预期,就是因为不团结。在跟茶界人士交流的时候,很多人对福建茶人很推崇,“他们甚至可以相互借钱渡难关,可以相互调配货源一起做大市场。”安徽茶人行吗?
安徽茶因为历史悠久,名茶辈出,也不免带着旧时期作坊风气,山里思维,以邻为壑,宁愿守着自己的传统客源和技艺,小富即安,也不愿与同行互通有无,切磋提高,做大市场。当前的茶产业,已经呈现出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大消费的趋势,技术的革新、营销的操作、市场的布局等等,都不是单枪匹马可以搞定的。
时代已走进枪林弹雨,你还要靠一把祖传宝剑闯江湖吗?有些茶人该反省反省,痛定思痛了!
云雾环抱的茶园 张超勇 摄
04
舍得
东篱把投入单独拿出来,说一说,是因为它也是安徽茶品牌营销上做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哥不是想低调,腰里真没钱……”
今年春天,东篱走访安徽多个茶区,听到最多的呼吁就是“茶产业是个富民产业,政府要重视”!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安徽被列为重点省份,全省共有10个市50余个县(市、区)产茶,茶相关从业人员300多万人。
采茶
最近几年,多次在调研中走进茶园,了解茶产业发展情况,强调“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能够在这里脱贫奔小康,做好这些事情,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真正做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因此,绝不能拿税收贡献的标准来衡量茶产业重要与否,而要看到它在带动农民增收,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安徽皖南、皖西茶资源之丰富,堪称全国第一。茶产业涉及百万农户。这些地方多山区、老区、脱贫区,茶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做不好,对不起天赐之资源,也对不住百万茶农的殷切期待。
走访中,茶界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表示,眼下需要政府牵头并给予实质性支持,组织安徽茶企抱团走出去,到省外去打广告、搞推广活动、开设门店,像曾经的徽商一样,让徽茶再次行销海内外。
政策千万条,投入第一条。我们期待,政策能够多一些干货,多一些真金白银。舍得,有舍才有得。
05
说茶王,谁是茶王?
极品、顶级、古树、国礼、老茶、年份……有茶的地方,就有江湖。今天,谁才是茶江湖里的王者?
鲜叶摊晾
其实并没有什么茶王或者王茶。推广适宜的优良品种和科学绿色的种植模式,以先进科技提升工艺,辅以现代营销手段,让茶叶安全优质、产业规模壮大、种植效益提升,带动更多茶区群众稳定增收致富,这样的茶,就是王茶。而为之奋斗的茶人,能团结最广大群体,带动整个产业加快发展的,就是茶界王者。循以节气,采撷稀有鲜叶,精心制作珍品,固然是茶人的追求。但茶之大道,在于普惠,为众人种,供众人饮,才有最旺盛的生命力。
1983年,岳西县决定创制名优茶。在确定标准时几经修改,有人提议标准搞高点,但最终定下了“一芽二叶初展”的标准。“如果标准太高,就失去了普遍基础,创制名优茶首先要讲社会效益。”刘会根回忆。
1985年,岳西翠兰首次跻身全国名茶之列。如今,它在岳西县种植面积已近20万亩,年产量超6000吨,产值超7亿元,带动全县15万茶农人均因茶年收入近5000元。
同样,在黄山、池州、六安、安庆、宣城、滁州,越来越多的农户受惠于茶产业的崛起。去年安徽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470亿元。漫山遍野的小叶子,已经成为山区群众走向全面小康的“绿色银行”。
这样的茶
大概就是绿茶之王吧~
出品 | 安徽日报东篱工作室
监制 | 顾群 杨飞
文字 | 史力 彭园园
制图 | 王子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