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心得笔记(学习伤寒论首先要搞清楚的几个概念)
一、伤寒的含义《伤寒论》中许多概念是仲景借用《内经》的,但其内涵已部分或完全进行了修订。后人却仍然沿用《内经》的观点,造成了对《伤寒论》的许多错误理解。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概念之分,广义的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它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比如在《素问·热论》中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及《难经·五十八难》中:“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的伤寒。狭义的伤寒就是指外感风寒之证,是感后而发病也。即难经中所说的伤寒有五的“伤寒”(也就是太阳伤寒)。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否定了以六淫命名疾病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临床症状表现加以命名。凡是文中以“发热”和“恶寒”为主证的外感病统称为伤寒,其它叫做杂病,并另外命名。如霍乱、结胸、黄疸、脏结、疟疾、阴阳易等。张仲景的杂病概念仍然是外感病,而非后世所谓的内伤杂病。
二、《伤寒论》中的六经、六经辩证、六病、六气、六证概念①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之中又分手足二经。因此有十二经之称。②六经辩证: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神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辩证论治。③六病:是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病”是针对“寒热”而言,以“发热”为主证的伤寒病,叫三阳病;以“恶寒”为主证的伤寒病,叫三阴病。《伤寒论》中第(7)条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就是此意也。三阳病“发热”是其共性,不同点是“恶寒”或“无寒”;三阴病“恶寒”是其共性,不同点是“发热”或“无热”。④六气:六气即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在《内经》中有多种涵义。而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是特指病位。张景岳说:“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合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伤寒论》中的三部六位就是太阳为三阳之始,厥阴为三阴之末,一开一合,一入一出,阴阳相交,对立依存,同属表部。阳明为三阳之末,太阴为三阴之始,一开一合,一出一入,阴阳相接,对立依存,同属里部。少阳为二阳之枢,少阴为二阴之枢,沟通表里,联系内外,同属半表半里。⑤六证:是在六气所主的时间和部位发生病变所表现的特异性脉证。六证即后世所谓的提纲证,它是六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病证的时位统一。六病和六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伤寒论》中的六经,既是辩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六经辩证
三、《伤寒论》中的寒、热程度、部位的区别①寒、热程度区别:因为张仲景生长时代没有体温枪、体温计、远红外等设备,所以发热的高低全靠感觉来描述。张仲景为了区分发热的程度,在《伤寒论》中常常用“发热”、“大热”、“壮热”、“灼热”、“烦热”、“暴热”、“蒸蒸发热”、“潮热、”“小热”、“微热”、“翕翕发热”、“时发热”、“热多寒少”、“一日再发”、“一日二三度发”、“如疟状”、“往来寒热、”“面色反有热色”、“恶热”等来区别和描述。共有130多条的描述。《伤寒论》中在描述“恶寒”有70多条,常用“微寒”、“大寒、”“振寒”、“恶寒”、“身凉”、“恶寒而蜷”、“不恶寒”、“恶风”等来区别。②寒、热部位区别:张仲景很重视寒、热的部位,常常以在“皮肤”、在“骨髓”、在“表里”、在“四肢”、在“手足”、在“全身”、在“胸腹”等区别部位。③《伤寒论》中六病的寒、热特点描述太阳病的热证特征描述为“发热恶寒”;阳明病的热证特征描述为“发潮热,不恶寒,反恶热”;
少阳病的热证特征描述为“发热而渴,不恶寒”或“往来寒热”;太阴病的寒证特征描述为“恶寒”“腹满时痛”“四肢烦疼”“手足自温”“以其脏有寒故也”:
少阴病的寒证特征描述为“恶寒而踡卧,时自烦”,“以下焦虚有寒”“亡阳也”;
厥阴病的寒证特征描述为“手足逆冷”或“厥热胜复”,“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