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七种行为正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你在做的这4件事)
作者|李耳耳
相信很多家长心中一直有一个疑惑:“孩子的专注力是天生的吗?为什么有的孩子专注力那么好,我家孩子却不行?”
明明刚吃过东西喝过水,一坐到书桌前就又渴了、饿了;
作业写得比谁都慢,去卫生间却比谁都勤;
好不容易专注了五分钟,家里有任何风吹草动,立马会被吸引过去;
上课的时候,明明老师会提醒要专注,却依然和同桌一起做小动作。
所以,很多家庭的现状是:家长急得抓耳挠腮,孩子却依然淡定自若地走神。
对此,超级育儿师特邀心理专家陈曦老师,针对孩子的专注力问题进行解答。
孩子的专注力,是天生的吗
陈曦老师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其实大部分孩子的专注力,都没有问题。
首先,家长要明白一个概念:注意力和专注力,是两回事。
注意力指孩子在集中时间段内做一件事情的能力,每个孩子都具备这种能力。
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力可以分为被动注意力和主动注意力。
被动注意力指孩子会不自觉地被电视、手机、环境异常等因素吸引;
主动注意力指孩子会有意识、有目的地注意某一时间,并付出努力让自己变得专注,即专注力(学习是专注力的表现)。
同时,被动注意力和主动注意力是此消彼长的。也就是说,家长想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就必须降低孩子的被动注意力。
其次,孩子的专注力是有衡量标准的。
超级育儿师社群里有一位妈妈提问:“我家孩子五岁半,看绘本最多只能专注看十五分钟怎么办?”
出乎意料地是,陈曦老师说:“那你应该表扬你家孩子。”
根据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孩子专注力的时长公式是:
专注力的时长(min)=年龄~年龄 1
一个五岁的孩子,专注力应该在5-6分钟左右。
而注意力(包含主动和被动)的时长,则可以根据年龄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2-3岁:5-10分钟;
5-7岁:10-15分钟;
7-10岁:15-20分钟;
10-12岁:20-25分钟。
按照这个标准,大多数孩子都能达标。
所以,在帮孩子提高专注力之前,家长应该对孩子充满信心。
在坚信孩子其实很优秀的基础上,才能保持心态平和,和孩子一起一步一个脚印。
成长过程中关于专注力的N件事
家长该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呢?陈曦老师根据孩子成长的五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办法。
婴儿期(2~3个月)
如果家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2个月前,睡醒之后就会立马哇哇大哭,吸引大人的注意,表示自己饿了或者是拉粑粑了。
但当孩子2个月后,醒来之后便不会立马发出声音。而是会张着圆溜溜的眼睛四处看,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会盯着看一会儿。
这段时间,便是孩子专注力发展的萌芽期。这时,家长千万不要急着抱孩子,应该静悄悄地呆在一旁,不要影响孩子的观察。
等孩子开始哭,再去哄孩子,因为这才是孩子需要父母的信号。
婴幼儿期(3~8个月)
婴幼儿期的孩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喜欢吃手手和吃脚脚。身边很多家长,认为手脚不干净,便严厉禁止孩子。
但其实,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吃手不仅会对孩子的味觉发育起到关键作用,才能让孩子通过味觉、嗅觉、触觉了解世界,同时保持专注力。
兴趣才是专注的动力,想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家长必须尊重、支持孩子的兴趣。
幼儿期(1~3岁)
孩子在幼儿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学会自主吃饭。而自主吃饭,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最早的、需要通过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学会的一件事。
当孩子拥有了用专注战胜困难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中,孩子也能用同样的方式百战百胜。
陈曦老师提出,在培养孩子自主吃饭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做到这两点。
➀ 不要在孩子吃饭的时候给孩子玩玩具、看电视、聊天,要让孩子专心自己吃饭。
➁ 不要阻止孩子扔、摔碗筷。孩子是没有捣蛋的概念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捣乱,可对孩子来说,他喜欢的是碗筷碰撞的声音、掉落的过程。所以,孩子“捣蛋”时,家长也不要干涉。
等孩子玩了一会儿,对吃饭的注意力下降了,家长再开始喂饭,保证孩子的生长发育需求。
学龄前/后期(3岁以后)
学龄期的孩子,开始懂得自己玩游戏、看书,甚至是写作业。家长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不要打扰孩子。
给孩子准备积木、绘画等需要自己动手的玩具,或者是适于孩子年龄的绘本书籍,而不是声控或电子产品。
如果孩子没有求助,家长在一旁旁观就行,不要主动“帮助”孩子。
因为孩子小时候是没有关于“困难”的观念的,家长过多干涉,无疑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行。”将来孩子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退缩,而不是努力战胜。
如果孩子求助了,家长则要表现得被动一点,比如:“妈妈该怎么做呢?你想让妈妈干什么?”
孩子的自主权越高,专注力就越高,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与兴趣。
其实,专注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家长要做的不是培养,而是保护与发展。
综上所述,陈曦老师给家长总结了“四不要”:不要打断、不要阻止、不要帮忙、不要指导。
如果注意力已经被破坏,如何修复
然而,养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很多,许多家长往往没有精力顾全一切,错过了保护发展孩子专注力的黄金期。
但陈曦老师说,只要有心,什么时候都不晚。如果孩子的专注力已经被破坏,家长可以试试这五种方法。
01
评估程度,是否需要专业干预
正如上文所说,对于学龄期的孩子,专注力在10分钟左右,都是正常的。成年人工作半小时,都得开会儿小差玩手机,更何况孩子呢?
所以,家长要放平心态。一昧地提醒孩子“别开小差”,只会潜移默化地暗示孩子“你什么都做不好”,孩子将更难集中精神。
02
减少电子产品接触,增加户外运动时间
孩子3岁前,尽量避免让他接触电子产品。
3岁以后,孩子看电子产品的总时长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每次7~8分钟一集的动画片是最好的选择。
应该多鼓励和带孩子做户外运动,既能让孩子增强体质,又能锻炼他的手脑协调能力。
03
玩舒尔特方格游戏
益智类游戏,也能帮助孩子锻炼专注力,开发大脑,进行基础的思维训练。
更重要的是,游戏能让孩子有成就感,让孩子对“独立解决问题”产生兴趣和信心。
04
父母进行有效陪伴
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心神不宁,开小差?因为身旁的父母也在开小差,一会儿看手机聊天,一会儿抱着ipad追剧。
所以,想养出有专注力的孩子,先要成为专注陪玩的家长。
孩子3岁之前,家长尽量在陪伴的时候不要看手机;
孩子3岁之后,家长可以偶尔玩,但用手机的时候,需要给孩子解释:“妈妈要处理一下工作,一会儿就好。”
听过一句话,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
相信每一位用心呵护、陪伴、教育孩子的父母,一定能收获一个聪明、懂事、乖巧的孩子。共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