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偏心到哪个程度(父母能够偏心到什么地步)
在看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松子的父亲带了礼物回家,当时7岁的松子满怀期望地伸手去接,父亲却只将皮包扔给松子,拿着礼物上楼了。
松子就那样看着父亲上楼的背影,看着父亲把带回家的礼物送给了卧病在床的妹妹。
“父亲只怜爱弱病的久美,而我总是一个人。”
父母能偏心到什么地步?“明明是四口之家,他们仨看起来真幸福。”
朋友跟我说她从小就知道,父母更偏爱妹妹。
在外读书时,她扛得住巨大的学业压力,扛得住没有朋友的孤独,但有一天晚上,她看到爸妈把微信群头像换成了三把牙刷,两大一小,是爸爸妈妈和妹妹的,没有自己。
那时她备受打击,自己在宿舍里边哭边说:“他们仨看起来可真幸福啊。”
因为身边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那种和家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却不被关注的感觉,鲜少有人能理解。
更多的时候,他们还会一脸向往的说:“真羡慕你有个妹妹啊!有个伴儿的感觉一定很好吧。”
回答“还好”的时候,连她自己都觉得笑得勉强。
后来长大了才发现,偏心的父母总是相似的,而被冷落的孩子也有各自的苦楚。
我们这代人,家里迎来第二个孩子,通常是比我们小很多。有些是7、8岁的年龄差,有些则更多一些。
从弟弟或妹妹出生前开始,妈妈和她肚子里的小宝宝,就已经成了全家的中心。
而且现在还有一种迷之习惯,很多人会去问老大说:“马上要有弟弟/妹妹了,开不开心呀?”
如果说开心,那么大家就会报以“这孩子真懂事”的赞许目光,但只要表达出一些不满,就有可能会被批评,被说小心眼。
但其实作为一个孩子,面临着要和别人分享父母家人对自己的爱,本来就很有理由不开心,就算是和有血缘关系的弟弟/妹妹分享,不开心也没有什么错。
大人们在这时多半会安慰说:“都是亲生的,大的小的一样疼啊。”
但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和长大,父母亲戚们的偏向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一开始可能是一些生活琐事,比如爸妈一进门会先去抱小朋友,亲戚们来串门,一进门的第一句话也是:“小不点儿在哪呢?”
慢慢的,照顾ta也成为了你的一部分责任。如果ta做错事,还可能会被说是哥哥/姐姐没有带好头,没有做好榜样,或者是你照顾不周;
然而要是你表现得委屈了,或是抱怨几句,还可能被父母斥责:
“又小心眼儿了吧?”
“你都这么大了,弟弟/妹妹还小,偏一下ta又怎么了。”
朋友说每到逢年过节,她的父母还会和周围的亲戚朋友骄傲地说:“别看我们家两个孩子,我们可从来不偏心的。”
当时她只是感觉无话可说。
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偏心?
-
Ta还小,你让着点怎么了?
我朋友说,她爸妈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妹妹还小,你让让她又怎么了。”
父母这辈人,多多少少还是更加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平辈之间年长的总是要“让着”年纪小的,其实这也没什么问题,很多年长的孩子,包括我也认为自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
这套“大的让着小的”的行为准则会产生代际间的传递:我小的时候大家让着我,我长大后也会让着比我小的孩子。
但是,当在只有两个孩子的小家庭时,常常会有的不公平就是:先出生的孩子没有哥哥姐姐,没有体验过“被让着”的感觉,而弟弟妹妹一出生就已经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了。
“都说我要让着弟弟/妹妹,那谁来让着我呢?”
-
养你的时候没经验,犯了不少错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养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没什么经验,很多地方没做好。养第二个孩子就有经验多了,就想对她好一点,作为补偿。”
而这样的情况,在有二胎的家庭中并不罕见。
就像家庭治疗师Meri Wallace描述的那样,在养育第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由于缺乏经验,会更多地抱着“试错”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在细节的地方也容易过度管教。
这就使得第一个孩子在性格发展上容易受到局限,比如过于完美主义,或是有讨好他人的倾向(Wallace, 1999)。
而当第二个孩子出生后,父母往往更加有经验了,在管教方式上更加宽松、理性。有了这种养育方法与心态上的调整,自然也就更有能力去爱第二个孩子。
但这种补偿心理是让人很难接受的,这就像是人们常说的“我爸妈是觉得大号练废了,所以再开个小号吗?”
-
一个有些无力的现状
尽管最小的孩子往往是被父母宠爱的那个(Salmon & Schumann, 2012),但除去出生顺序,父母究竟偏心谁,也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在较为注重性别平等的环境中,父母经常因为女孩儿乖巧可爱,而更容易偏向女孩儿。
而在父权结构较为明显的环境中,父母总是更偏向男孩儿,并把最多的资源投注在男孩儿身上。
因为当养育孩子的资源有限时,父母可能会更愿意把资源给予更可能存活下来并继续养育子女的后代(Shrira & Foster, 2009)。
我们不止一次读到过“家里不让姐姐读书却攒钱给弟弟买房”这一类的社会新闻,每次读到还是会觉得有一丝愤怒和无力。
后来,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过得怎么样?
1.
被冷落的孩子:
长期的低自尊(low self-esteem)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因为牙刷而崩溃的女孩,在这个年纪也算是人群中的佼佼者。
但她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似乎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可,也无法真正认可自己。
按照她的话说:
“妹妹什么都不用做,就会被在乎。而我,做什么都没用,总会遭人嫌弃。”
即使她平时工作能力和人缘都不错,这些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和低落情绪仍然会时不时会跑出来,困扰着她。
2.
被偏爱的孩子:
强化手足间斗争(sibling rivalry)
亲生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sibling rivalry)是成长过程中躲不过的一部分。什么争个玩具打个架都是表象,竞争的核心,是来自父母的爱与关注。
而这样的行为是可以被强化(reinforce)的。当被偏爱的孩子发现,可以通过做某些事情来获得父母更多的爱与关注、在手足间斗争中胜出的时候,ta就可能会选择继续与另外的孩子敌对。
我朋友曾经因为管教妹妹,而被她妈妈骂了一顿。后来有好几年,她妹妹只要看到妈妈走进房间,就装作害怕姐姐的样子,来让妈妈更心疼她。
朋友说,那几年她们的关系,比起姐妹更像是敌人。
3.
每一个孩子:
最终都会有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当父母区别对待孩子、偏心其中一个的时候,对每个孩子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Boyle et al., 2004),包括促成反社会及暴力行为,或影响认知功能。
出人意料的是,对于那些被偏爱的孩子来说,看起来他们在手足间斗争中获得了一轮又一轮的胜利,却并不会因此过得更好。
尽管选择去争夺父母的爱与关注,被偏爱的孩子在心底也明白,自己无法获得亲密的手足关系,或是在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心怀愧疚。
父母偏心,很多时候只是家庭问题中的一环。
当它与其他的问题环环相扣,就变得解不开、拎不清,一碰就哗啦啦响成一片。
我们不打算劝看到这里的你去和家庭和解,也不想写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的“解决办法”。
因为我想你可能已经做过很多尝试和努力,也明白现在这种让人不舒服的局面,不是一句和解就能扭转的。
所以呢,在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瞬间: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结尾,松子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家里,轻声说,我回来了。
没人应答。
而打开弹幕,看见的是满屏幕的“欢迎回家”。
送上一个松子最后不再为了讨好爸爸做鬼脸之后的无敌微笑~
参考文献:
Boyle, M. H., Jenkins, J. M., Georgiades, K., Cairney, J., Duku, E., & Racine, Y. (2004). Differential-Maternal Parenting Behavior: Estimating Within- and Between-Family Effects o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75(5), 1457-1476.
Foster, J. D., & Shrira, I. (2009, January 10). When Parents Play Favorites.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July 26, 2017.
Salmon, C., & Schumann, K. (2012). The secret power of middle children: how middleborns can harness their unexpected and remarkable abilities. New York, NY: Plume.
Wallace, M. (1999). Birth order blues: how parents can help their children meet the challenges of birth order. New York: H. Holt.
更多心理科普文章请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