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与禅的来历(禅说王维之)

第三次入朝为官,在首次早朝时,王维就被一双“阴险叵测”的眼睛,给惊吓到了,后背直发凉...... 这个人就站在宰相张九龄身边,名叫李林甫。 下朝后,王维找个机会,特意提醒张九龄。 张九龄大度地一笑:“没事儿,有我和裴相在,谅他李林甫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王维与禅的来历(禅说王维之)(1)

1996年3月,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名为《中国一百奸佞图》,李林甫毫无悬念地名列其中。 在我们所熟知的成语中,有一个就是特指李林甫。 “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被认为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意思说啊,此人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历史早有定论,李林甫其人,“阴险狡诈”至极,行路得绕着他走。 王维眼里的李林甫,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王维与禅的来历(禅说王维之)(2)

因为追随张九龄,所以,王维格外注意其“对手”李林甫。 张九龄与李林甫的宿怨,应该源于开元九年(721)。王维就在这一年,高中状元,名扬天下。 也在这一年,文坛领袖张说拜相。掌权的张说,随后提拔了张九龄。 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唐玄宗封禅泰山之后,张九龄目睹了宇文融的种种“出格”行为,提醒宰相张说道:“宇文融承恩用事,辩给多词,不可不备也。”张说却不以为然:“此狗鼠辈,焉能用事?” 在张说看来,宇文融只是个监察御史,而自己既是中书令,又是文坛领袖,他又能奈我何? 显然,张说看轻了宇文融。

现在看来,“看轻”的后果很严重,最后导致了张说被宇文融“拉下马”! 开元十四年(726)四月,宇文融联合李林甫等人,弹劾张说:行“不轨之事”。唐玄宗震怒。于是,张说变成了“阶下囚”,张九龄受到牵连,也被贬出京城,到地方任职。 张九龄是张说“提携”的;李林甫是宇文融的“小弟”。 于是,“接力棒”被传了下来,李林甫接着跟张九龄进行“死磕”。 简单说说这两位前辈的“结局”: 宇文融最终成为了“胜利者”,并且官至宰相。但是,据说仅仅只担任了99天,就因为得罪的官员太多了,最后,还是被贬官,赶出了京城,死于流放途中。 至于张说,据查此事系被“冤枉”,开元十七年(729),张说又被玄宗拜任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次年病逝。 面对生死,还有什么是是非非呢?无语。

王维与禅的来历(禅说王维之)(3)

这里再来说李林甫其人: 李林甫,是唐高祖李渊堂弟的曾孙,出生于唐朝宗室郇王房,只不过家境已经没落。 李林甫小名哥奴,从小游手好闲,但深受舅父喜爱,并当了千牛直长的小官。 千牛卫,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在唐代,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简单地说,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 李林甫精通音律,深受舅父姜皎的宠爱,开元年间,改任太子中允。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林甫得到宇文融的引荐,被授为御史中丞,后历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

王维与禅的来历(禅说王维之)(4)

重返官场,王维确实开始不甚适应。二弟王缙有空就跟他聊朝廷的那些事,当然,当下的重点就是李林甫。 人脉甚广的王缙,连连摇头感叹:“此人太阴险,不可思议,为官走的是‘旁门左道’!” 王维的眼睛瞪得老大:这、这...... 李林甫生性阴柔,精于权谋,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这些可都是君子不齿之举。

李林甫却乐此不疲,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玄宗的举动了如指掌,每逢奏对都能符合玄宗的意旨,深得赏识。 当时,武惠妃深得唐玄宗宠爱,后宫无人可比。 据说,唐玄宗非常宠爱她的儿子寿王李瑁,对太子李瑛,或多或少则有所疏远。 李林甫通过宦官“干谒”武惠妃,拜倒在其石榴裙下,表示:愿为保护寿王而肝脑涂地。 爱子心切的武惠妃,信了,且非常感激,便暗中对他进行帮助。这,等于是在唐玄宗枕边安了个“窃听器”。

王维与禅的来历(禅说王维之)(5)

开元二十一年(733),宰相裴光庭病逝。 裴光庭的妻子是武三思的女儿,曾与李林甫有私情。而唐玄宗贴身宦官高力士,也出身于武三思府中。 据说,裴光庭死后,武氏向高力士提出请求,希望他能推荐李林甫接任宰相,高力士却未敢答应。 官场的事,瞬息万变。 唐玄宗因中书令萧嵩的举荐,决定任命尚书右丞韩休为侍中。 高力士立马将这个消息,泄露给武氏,让李林甫提前告诉韩休。起码可以讨个好呗。 韩休拜相后,对李林甫非常感激,一有机会便竭力推荐他。 武惠妃也暗中相助,给唐玄宗吹“枕边风”,李林甫如愿以偿,被授为黄门侍郎。 黄门侍郎,不仅是侍中(宰相)的助理,还是门下省的副长官,职级是正四品上。绝对的高官啊。 说到这儿,王缙担忧道:我担心啊,张九龄张相作为正人君子,恐怕斗不过这个喜欢玩‘阴招’的李林甫! 王维听后,不禁觉得后脊背一阵发凉!

王维与禅的来历(禅说王维之)(6)

再来说张九龄。 其实,在唐玄宗眼里,张九龄的分量还是挺重的。 唐玄宗曾经感叹:“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开元天宝逸事》) 张九龄又名博物,人如其名。他从小便博物致知,七岁便能写出华丽的文章,十三岁被刺史王方庆夸奖“此子必能致远”。 《新唐书》评价他“议论必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 《旧唐书》称赞他“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 开元十九年(731)三月,张九龄又被召入京,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张九龄果然不负众望,奉旨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有数据表明,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达114篇。

开元二十年(732),张九龄时已55岁,屡乞归养。 玄宗准备对他加以重用,并不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张九皋、张九章就近家乡封官,以便照顾老母。 张九皋,后官至广州都督兼五府节度经略使;张九章,后官至岭南节度使、广州都督。 这些都是统治岭南的封疆大吏,足见皇恩浩荡。 开元二十一年(733)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主理朝政。

王维与禅的来历(禅说王维之)(7)

在王维的眼里,张九龄的为人,特别正直,态度光明磊落。 张九龄从来不隐瞒自己对李林甫的鄙视:“李林甫议事,如醉汉脑语,不足可言。”

从这点看啦,也颇像张说当初“看轻”宇文融。 李林甫打心眼里,恨死张九龄,表面却不动声色,人可一直没有闲着。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事事迎合唐玄宗的旨意,有机会就中伤张九龄。

张九龄起初也没当回事。 王维兄弟俩所看不真切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开创了一番伟业之后,已经开始变了,逐渐成为一个骄傲自满、穷奢极欲、只愿听奉承话的“任性之君”。

“擂台”已经摆好,张九龄在台上“信心满满”,李林甫在台下“虎视眈眈”......

站在台下,王维帮不上忙,只能干着急!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文中配图,除署名外,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