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词类活用的例子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词类活用的例子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为动词(1)

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形较多,其表现形式也较多。

常见形式

典例分析

活用名词+名词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分析:名词“籍”活用作动词,登记;其后紧跟名词“吏”“民”。

活用名词+代词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分析:名词“志”活用作动词,做标记;其后紧跟代词“之”。

活用名词+介宾短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分析:名词“渔樵”活用作动词,打鱼砍柴;其后为介宾短语“于江渚之上”。

介宾短语+活用名词

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名词“盟”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其前为介宾短语“与郑人”。

能愿动词+活用名词

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分析:名词“饭”活用作动词,吃饭;其前为能愿动词“能”。

活用名词+句末助词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分析:名词“水”活用作动词,游泳;其后为句末助词“也”。

②然而不王者(《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名词“王”活用作动词,为王,称王;其后为句末助词“者”。

活用名词直接在句末

遂命酒(《琵琶行》)

分析:名词“酒”在句末活用作动词,摆酒。

鉴别技法

1.先注意看句子的表现形式,如发现句中有常见的活用形式,就要考虑是否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2.再注意分析句子成分,如发现名词充当了谓语,则可确定该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3.对个别没有常见活用形式的也要通过分析句子成分,确定是否活用作了动词。这是因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表现情形比较复杂。

[即时体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名词的用法和意义。

(1)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2)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6)亡去不义(《鸿门宴》)

(7)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9)而今乃将图南(《逍遥游》)

参考答案:(1)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 (2)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 (3)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4)名词活用作动词,使眼色 (5)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6)名词活用作动词,讲信义 (7)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8)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9)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南飞

2.翻译下面语段中的画线部分,并注意其中加点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用法。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馀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刘向《说苑·敬慎》

译文:                                 

解析:第一个“衣”和第一个“冠”是名词用作动词,“吊”是“吊丧”的意思,“正”是“整理”的意思。

参考答案: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做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他)。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见他。

参考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时,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他),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做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他)。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见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受吏民之垢’乃一种谦虚的说法),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话要说?”老人说:“是有话要说。当了大官而对人傲慢的人,百姓就要远离他;职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优厚却不知满足的人,祸患就会跟着他。”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诲,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教诲。”老人说:“地位越高,神情越要谦卑;官职越大,处事越要小心谨慎;俸禄越丰厚越要谨慎,不取不义之财。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可以把楚国治理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