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凉山走出的博士(大凉山里的追梦人)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 王增强 通讯员 郑树宏 何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有一支年轻的博士队伍,1987年出生的郑刚就是其中一员,而从小在家门口看着火箭发射长大的他却有着一条不同寻常的追梦路。

一出一进大凉山,誓圆儿时“护箭”梦

四川省冕宁县沙坝镇,大凉山深处一个普通偏僻的小镇,因毗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而一改千百年闭塞贫瘠的面貌,焕发出梦想喷张的勃勃生机。

生于斯,长于斯。伴随着一枚枚火箭从这里奔向太空,航天梦的种子早已在郑刚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从记事起,他便立志要走进发射场,成为一名航天人。2004年,他以全县高考第七名的成绩走出了禁锢着祖祖辈辈的大凉山,报考了心仪的航天专业,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一路兼程埋头,一路奔跑奋进,初心不泯,追梦倔强。

四川大凉山走出的博士(大凉山里的追梦人)(1)

2014年博士毕业,郑刚选择回到魂牵梦萦的大凉山,如愿加入了西昌航天的逐梦方阵,成为了中心技术部一名系统工程师,开始了圆梦护箭的征程。

作为一名低温动力系统工程师,任务过程中,排故解难确保火箭安全成为了他的首要职责。火箭低温发动机原理复杂,一旦发生问题故障,很多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也如鲠在喉、“鸭梨”山大。“初出茅庐”的郑刚凭借对系统原理的精细掌握和坚决果断的应变能力很快便成为系统工程师里的佼佼者:参与执行长征五号首飞、北斗二代工程、嫦娥四号等航天发射任务30余次,在任务行进的关键时刻,分析排除某增压气瓶管路压力异常、某氦气置换阀门故障等重大故障隐患10余起;在高标准完成航天发射任务的同时,他还积极投身技术研究,完成“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氢氧发动机预冷方案改进研究”“某型氢氧火箭发动机燃气发生器特殊工况喷雾流场数值仿真分析”“某型新一代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燃气发生器喷注单元雾化特性研究”,参与“一箭多星发射场系统紧急恢复技术研究”“西昌航天发射场快速发射体系结构设计”……努力于发射场技术的提升和测发流程的优化,为护航火箭顺利飞天添砖加瓦,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打破铁饭碗,再拓“追星”路

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郑刚本可以在低温动力系统工程师岗位上从容自在的一展拳脚,但是面对改革发展的浪潮,面对中心职能使命拓展的需要,他毅然放弃了铁饭碗,投身到装备试验鉴定这一全新的技术领域工作,而这项工作,无疑将使中心职能向更广阔的卫星系统能力建设拓展。

四川大凉山走出的博士(大凉山里的追梦人)(2)

新领域意味着零基础,新职能意味着零内容。新的“追星”路,郑刚和他的团队,作为第一波拓路者,注定要从零开始、艰难跋涉。

缺乏相关理论技术,他就从国内外书本论文学起;缺乏实践经验,他就深入一线岗位积累;缺乏产品技术基础,他就进厂所调研……经过无数次探索学习、调研交流,郑刚带领团队开创性的撰写规划论证报告30余份,累计20余万字,为中心装备试验鉴定工作构划出详实蓝图、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装备试验鉴定团队的负责人,郑刚深知,要想让未来的道路更宽更长,必须要团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他带领的这支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工作经验少、学历层次高、学习能力强,他抓住了团队成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训练、课题和工作,让新老互助互进。为鼓励年轻同志的学习、工作热情,他以身作则带头深入一线岗位交流、深入工业部门学习。无论是资深的老骨干,还是活跃的新青年,大家口中的“刚哥”已然成为这支团队令人信服的主心骨。充实的学习训练活动,扎实的研究训练内容让团队成员很快适应了岗位需要,也让新职能工作加速向更远的远方迈进。

郑博士的追梦路始于幼时对太空那份至真至纯的向往,从“护箭”到“追星”,他执着圆梦的脚步不会停止,他所代表的新一代西昌航天人逐梦太空的脚步也不会停止,他们正在这条追梦、奋斗、奇迹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