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鲵被卡受伤(野生大鲵减少8成)

娃娃鱼是一种古老而又奇特的两栖动物,在2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曾繁盛一时。在目前已知的所有两栖动物中,娃娃鱼的体型是最大的,成年个体能长到1米多,体重30多公斤,堪称“水中巨婴”。

由于娃娃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东南亚以及香港、台湾等地被视为名贵的补品,是市场上的“极品尤物”。娃娃鱼的皮肤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不仅可以加工成女性的高档化妆品,还具有改变人体细胞活性、提高免疫力的药用价值。

野生大鲵被卡受伤(野生大鲵减少8成)(1)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在国内市场,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售价普遍在200~400元/斤左右,有时甚至能达到上千元一斤。在这种暴利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非法捕捞和交易娃娃鱼,野生娃娃鱼也因此遭到了毁灭性的伤害。

神奇的娃娃鱼:国宝大鲵,竟然也会同类相食?

我国本土的娃娃鱼,其学名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娃娃鱼体型庞大,目前已知的最大娃娃鱼体重足足有59公斤,体长为1.8米,这几乎是一个成年人的“体量”了。

野生大鲵被卡受伤(野生大鲵减少8成)(2)

大鲵外观及部位图

《山海经》中对娃娃鱼有这样的记载:“其状如䱱鱼,四足,其音如婴儿”,这也是“娃娃鱼”名称的由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副憨态可掬、人畜无害的样子,但娃娃鱼却是山溪生态系统的顶级猎食者,其牙齿细密而又尖锐,咬合力很强,而且一旦咬住猎物就绝不会松口。

娃娃鱼属于“昼伏夜出”型动物,白天在阴暗的洞穴中潜伏不动,到了夜间才出来活动觅食。由于视力退化,娃娃鱼主要通过嗅觉和触觉来感知水体的振动,进而捕捉鱼虾、水生昆虫、青蛙等猎物,有时甚至还会捕食落水的鸟类以及小型的哺乳动物,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

野生大鲵被卡受伤(野生大鲵减少8成)(3)

野生娃娃鱼

国内的研究人员曾对大巴山中的79条娃娃鱼进行过食性调查,在其中19只娃娃鱼的胃中发现了淡水蟹类,约占食物总量的23%。研究人员还发现,有5只娃娃鱼的胃中还有同类的尸骨残骸,这有可能是娃娃鱼受到饥饿胁迫时所表现出的捕食反应。

对于人类而言,娃娃鱼也同样存在一定危险性,在过去的30年里,有很多专业的养殖户曾被娃娃鱼咬伤过,这些案例足以表明娃娃鱼凶悍的猎食本性。

娃娃鱼之灾:野生大鲵减少8成,过度捕捞是“罪魁祸首”?

在自然环境下,娃娃鱼的寿命最高可达到130年,是动物世界的“大寿星”。但这也同时意味着,一旦娃娃鱼的繁殖群体被人为捕捞,整个种群的繁殖速度就会明显下降,并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有所恢复。

野生大鲵被卡受伤(野生大鲵减少8成)(4)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徽、陕西、湖南等地的野生娃娃鱼资源相当丰富,在大多数的溪流山涧中都能看到。但是到了90年代,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捞,娃娃鱼的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只能在喀斯特地貌的暗河和溶洞中才能发现。在市场的催化作用下,此时的“娃娃鱼危机”已经苗头初现了。

这些被捕获的娃娃鱼,有些被卖到市场上做成了各种“山珍野味”,还有一部分则成了动物园和水族馆的观赏品,承受了本不该有的“牢狱之灾”。随着野生的成年个体越来越少,不法分子又开始盯上了娃娃鱼的幼苗,这种“一窝端”式的操作持续了将近70年。

在陕西秦岭中部,有一个叫“鱼洞泉”的地方,据当地人说,这里的野生娃娃鱼数量很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地人就在此扎堆收购娃娃鱼,价格从原来的十几元涨到了后来的1000多元。在暴利的诱惑下,当地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整个“鱼穴”被掏空殆尽。

野生大鲵被卡受伤(野生大鲵减少8成)(5)

在陕西发现的野生娃娃鱼

更令人发指的是,还曾有人为了捕获娃娃鱼将整箱的农药倒进黑河,最终导致几公里河段的鱼虾全部死光,白花花一片全都浮在水面上。与之类似的案件还有很多,不法分子们无所不用其极,野生娃娃鱼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

资料显示,和上世纪50年代相比,中国野生娃娃鱼的数量减少了80%,这一物种也在1988年被列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娃娃鱼更是被定为了“极危”的生存等级。

那么问题来了,人工养殖能不能拯救野生的娃娃鱼呢?

拯救一个濒危物种最好的方式是在栖息地进行原地保护,再有就是人工繁殖。其实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国内就已经有科研机构开始研究娃娃鱼的人工繁殖了,最终也如愿攻克了这一技术。

野生大鲵被卡受伤(野生大鲵减少8成)(6)

研究人员发现一只131公分长的野生娃娃鱼

经过30多年的养殖经验积累,国内的娃娃鱼养殖业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通过养殖娃娃鱼发家致富的不在少数。不可否认,娃娃鱼的养殖业确实带动了很多山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但由于娃娃鱼的繁殖周期很长,市面上出现的很多娃娃鱼并不是子二代,而是子一代

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人工驯养的子二代娃娃鱼才可以用于商业途径,而市场上那些似是而非的“子二代”只会让娃娃鱼市场更加混乱,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截止到2020年,中国每年人工繁殖的娃娃鱼苗种数量已经达到2,600万条左右,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却并没有因此给娃娃鱼的生存危机“降级”,主要原因就是:野生的娃娃鱼数量目前仅剩下5万多条,而且每年的数量还在下降。

野生大鲵被卡受伤(野生大鲵减少8成)(7)

科研采集的娃娃鱼幼体及成体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人工养殖的娃娃鱼越来越多,那么野生娃娃鱼为什么还没有摆脱危机呢?人工养殖真的有利于野生物种的保护吗?

事实上,包括娃娃鱼在内的很多野生动物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购买者的口腹之欲,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猎奇和虚荣心理——“野味”资源越是稀缺,就越能够成为炫耀的资本。

对某些消费者而言,养殖动物和野生动物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即便两者的品质和口味并不存在差别。对野生娃娃鱼来说,人工养殖确实减轻了生存危机,但并不是消除。要彻底拯救娃娃鱼,首先要治的就是“畸形”的市场和“病态”的心理。

盲目的人为放生,可能会彻底“毁灭”野生娃娃鱼

国内的专家学者原本以为中国境内只有一种娃娃鱼,也就是中国大鲵。但近几年来的遗传学研究却发现,中国大鲵并不是单独的一个物种,按照地域至少可以划分成四川种、陕西种、贵州种、安徽种、广西种5个不同的类群,而且这种分化早在400万~1,00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野生大鲵被卡受伤(野生大鲵减少8成)(8)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人工养殖也导致中国的娃娃鱼正在产生“分化”。据了解,国内很多自然保护区都会从外地养殖场购买娃娃鱼的幼苗并进行增殖放流,某些保护区的放流数量已经超过了10万尾。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大好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工放流的娃娃鱼摆脱了地理限制,这些养殖个体会与不同类群的野生种群发生杂交,导致纯种娃娃鱼的遗传基因被“污染”——最终的结果就是,野生的“纯种”大鲵逐渐消亡,“杂种”后代越来越多

野生大鲵被卡受伤(野生大鲵减少8成)(9)

人为放流的娃娃鱼

从2013~2016年,国内外的联合科考队跨越了16个不同的省份对中国大鲵展开了调查,但最终只在4个地点发现了24只野生中华大鲵。这次调查再次表明,纯种的野生大鲵已经难觅踪迹,这个曾经活跃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古老物种已经走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

当我们对一个物种的分类地位还不完全了解时,对人工放流的生态后果没有考虑充分时,我们的“善举”就可能会加速这一物种的灭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