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灯寺第一批知青(家园记忆华亭篇)
西陇水库
古镇探幽
后角有座『红旗知青场』
潘真进
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我们气喘吁吁登上华亭红旗水库的库坝时,突然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可谓“高山出平湖”,碧绿荡漾的水库镶嵌在美丽的紫云山峰峦之间。远处的山峦倒影,被一些游泳者搅得晃动如银幕。与别的水库不一样的是,这座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水库,是由东侧和南侧各有百余米长的两条大坝围成,显得格外宽阔壮观。
第一次看到这个水库,不禁思绪蹁跹,感慨良多。记得当时这座水库叫西陇水库。我还是上高小刚要上初中的时候,为了建这个西陇水库全民动员,支援水库建设,学校接到任务,组织学生挑沙上西陇山。我们学生也曾两次用畚箕从木兰溪岸边装沙,挑沙上山,作为劳动课。当时我还不到一米二,挑着两畚箕的沙,在浩浩荡荡的学生挑沙队伍中,沿着崎岖坎坷的羊肠山路,摇摇晃晃碰碰撞撞地,唯恐落后。看一路上都是洒落的沙粒,到了目的地,自己畚箕里的沙也所剩无几。在西冲院用自带的地瓜干粮做午餐后,就高高兴兴两腿打颤地下山,再沿公路步行回家。那时是集体劳动的兴奋,根本就不知疲倦,却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毕竟是人生中少年第一次重体力劳动。
现在看到水库的大坝,想象也有自己的劳动汗水凝聚在这里,觉得亲切的同时,也想探究一下这个紫云山上的西陇水库。据说水库上游有多处落差十米以上的小瀑布,有一条龙潭小溪直通莆田名刹龟山寺。风光旖旎的库区周边,还有美丽的传说。水库建设前库区原址有一座千年古刹西冲寺。传说当年寺中有一位书生,因屡试不第,被人嘲笑,便剃发为僧。但他不甘寒窗苦读没有结果,在大举之年又进京参加科举,居然高中进士。然而他金榜题名后,又回西冲寺当和尚。因此,西冲寺曾留下许多历史名人或当时地方官员的题颁匾额和碑刻。
建设水库时,西冲寺迁建到大坝北侧,作为当年的水库建设工程指挥部。我们从东侧的坝头下山,通过新修的通往西冲院的人行道,也胆战心惊地摇晃着走过溢洪道上一座30米长的铁索桥,再走约300多米的林间山路,有两座房子。一座一排五个门房的比较简陋,有一间房门上标着“兴安五女”,里面供奉莆田历史上的五位知名女性:蔡香儿、陈靖姑、林默娘、吴媛、崔大妈的神像;另一间门房上标着“闽中五贤”,里面供奉这莆田历史上的五位知名男士:郑樵、朱继祚、林龙江、陈文龙、蔡襄的雕像,供人瞻仰。还有一座就是从水库底搬迁再建的西冲寺,现在命名为“西冲别院”。里面有一个大场院,院内外保存这一些文物,如巨大的石槽和石盆、还有精美雕刻的石廊柱等。所以当地有句俗话叫“先有西冲院,后有龟山寺”。红旗水库最早就叫“西陇水库”,据说水库大坝前曾经有落差达一百多米的“西冲千丈瀑布”,从悬崖上飞流而下,瀑布下有巨石落下形成的水帘洞。
“西冲别院”就是原来在水库中的西冲院,迁建时能够转移这么多的文物,很值得欣慰。我们看到嵌在过道里的一排石雕工艺精湛,雕刻的盘龙、花鸟、人物栩栩如生;院里还有一个石槽,边沿刻着“北宋治平四年丁未岁月”等字,在前院,有一个大石盆,盆壁可见西魏“大统三年”的刻字。除了“西魏”年代的石盆、“北宋”年间的石槽,还有10多个唐代以来有各朝代特征的柱础、墙角墩等诸多文物。
曾一度是市图书馆研究员的许元松介绍说,据《莆田县宗教志》记载,西冲院创建于唐元和间(806-820),明永乐十四年(1416)僧无尽重修。这里风光秀丽,自古就是士大夫游览胜地,刘克庄、黄公度、郑樵等都是西冲院的常客。许元松说,在莆仙历史上,还发生过几件与西冲院有关的历史事件。宋明两朝,莆仙地区发生过轰轰烈烈的保宋抗元、反清复明两场战争,西冲院僧人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战斗中。由于战争,西冲院两度被毁。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倭寇犯莆,西冲院僧人同仇敌忾,与民众一起打响可歌可泣的云峰保门阻击战,使日本倭寇难以进人华亭。1934年,国民党集中五路大军围堵发动“福建事变”、联共反蒋的第十九路军,在西冲院山下濑溪发生残酷的阻击战。西冲院僧人冒着枪林弹雨,和华亭人民一起抢救中共地下党伤残人员。这场战争结束后,十九路军在仙游被国民党整编遣散,西冲院又收留十九路军被遣人员等。
这座院场前还竖着一块刻有“中国*莆田红旗知青场”字样的石牌。几间屋子的墙上贴着富有时代特征的知青合照,一些黑白照片陈旧泛黄。水库建成后工程指挥部也撤出,新建的西冲院成为红旗知青农场。当时有50多位知青住在这里,至今还保留一块当年知青留下的“志在紫山绘宏图”的石刻,镶嵌在前院的墙壁上。
许元松介绍说,1974年7月1日,红旗水库知青场迎来一批知青。这批知青是由57位来自莆田一中、莆田五中等中学高中毕业生组成的。当时,他们在这里采石盖房、开山种果。没有几年,最后6位知青被招工离开这里。知青返城后,红旗水库知青场成为茶场。不久,茶场也荒废了,附近的群众在这里养牛,知青场湮没在杂草和牛粪中,被人遗忘。前几年,一些当地热心人发起重修西冲院的倡议,建议当年的知青一起修复红旗水库知青场,并得到响应。这批知青现在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中有国家干部,有大学教授,也有企业家,他们对红旗水库知青场有很深的感情。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穿行在石头垒成的房屋间,看着墙上张贴的标语,摸着一方嵌在墙里的1974年遗留下的“志在紫山绘宏图”石刻,犹见当年万丈豪情,时光仿佛穿越到红色年代。2004年初夏,红旗水库知青场3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在这里留下青年时代的歌声和笑声,洒下金色年华的汗水和泪水,镌刻着紫山儿女的真情和豪情,这里保留着当年的石阶,当年的土屋,还有庭院曾经聚集天真快乐、心比天高的“仙女一族”。虽然这里的知青历史没有几年,但这小小庭院却见证了那个时代青春的特色,书写着青春的故事。
现在,红旗水库知青场虽然寂寞了些,却有着高高的大坝和巍巍的紫山熟悉亲切的历史气息,那水库的碧水似乎还在荡漾着一首未曾消失的青春之歌,那叠翠的山峦仿佛还在飘动着一杆永不褪色的鲜艳红旗。
来源:今日城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