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真实历史(浅谈历史上的玄奘大师)

#创作挑战赛#昨天观看纪录片《敦煌》,给我很大的震撼和冲击,不禁想深入了解一下《敦煌》里出现过的玄奘大师,敦煌遗存的佛经上留下了他的足迹,一直以来,玄奘一直被丑化在《西游记》的相关题材里,唐三藏的形象是较为畏缩懦弱,迟疑而又不明是非的,但是历史上的唐玄奘却不是如此。

甘肃坐落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中西贸易的重要通道,但是也有很多信仰者,探险家通过这条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玄奘,就通过西行取经,对当时唐朝较为混乱的佛教流派带来真正的佛教思想,对于印度佛教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和对中国人的精神影响可以说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而现在,玄奘精神及其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对中华民族是及其重要的,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印度人对于玄奘是非常推崇的,只要上过中学的印度人,没有人不知道玄奘的,那为什么玄奘对于印度来说印象如此深刻呢?

玄奘西游时,将他自身经历的110多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物产,习俗等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对印度近代历史的种种面貌进行了详细而又全面的记录和描述,给印度人重现历史提供了一份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标本,宝贵的历史资料,帮助他们发现了曾经拥有过的辉煌,毕竟古印度和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随着《大唐西域记》,玄奘和印度历史就这样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并且到现代,也作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开端,并且会一直延续下去。

而玄奘是何人呢?

唐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袆,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13岁出家,贞观三年,时年27岁的玄奘孤身西行,开始了往返十七年,西去“求法”步行5万里的孤征。

玄奘真实历史(浅谈历史上的玄奘大师)(1)

西行求法的缘由

玄奘自幼便聪慧好学,年少时曾说:“备通经奥,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13岁剃度前,回应为何入我沙门时言:“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存”,这些都表明了当时的玄奘就已经有了崇高的信仰。当时的唐朝,国内各种佛经译本都是残缺不全的,或者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问题,随着玄奘的修行,自觉佛教的高深,而如今就要往真正的佛教圣地:也就是当时的古印度去求取真经,普渡众人。

西行求法的历程

唐朝初年,突厥猖狂,所以导致唐朝一度封闭边境,玄奘请求允许其出行,朝廷不允,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关中发生灾情,朝廷允难民离开京中,所以玄奘便混在逃荒人群踏上了西经之路,其中被唐朝下令逮捕,其忠诚而坚定的信仰感动了逮捕他的人,最后还帮助他顺利偷渡出境。

他边讲授佛经,边西行,路经伊吾时,还受到佛教徒高昌国王盛请,热情款待,高昌国王以国师相邀,愿玄奘留下来,后又想尽办法挽留,但玄奘始终坚定不移,甚至以绝食相拒,最后无奈允其离去,玄奘遍历诸多欧亚小国,学习佛法,最后到达北印度。

玄奘真实历史(浅谈历史上的玄奘大师)(2)

玄奘取经之路

公元631年,也就是31岁,他终于到了摩掲陀国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学府),并且成功入戒贤论师门下,在这里一共学习了5年。公元637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开始到印度南方巡游和学习。贞观十七年,玄奘正式辞别当时的戒日王欲意东归,于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终于结束了周游100余国的艰苦求法行程,携带梵文经卷共657部、佛像8尊和大量舍利还抵长安,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

他不顾艰难困苦,以身求法,而又不被高官厚禄所动摇,不去想偷渡后朝廷的惩罚,而一心东归,最后专心翻译佛教19年,译出75部,1335卷,他还将老子的《道德经》等译成梵文,将中华文化大公无私地介绍给古印度,死后,将头骨分成七块,分别赠予当时的有名寺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得道高僧,度已更是为了度人,愿为世人下地狱而寻遍真理。

说的再多,也远远说不出我对他的敬佩之情,玄奘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就如敦煌里的古文经卷,优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一个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来说至关重要,又如这句话:“书本是转瞬即逝的东西,唯有文明长存不灭”,这也是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就剩中国的原因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