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时调代表人物是谁(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驾鹤西去)
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10日下午16时21分逝世,享年95岁。这是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王毓宝老人儿子刘小凯处获悉的消息。王毓宝曾于2008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刘小凯称,“老人因心脏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在医院病逝,走得比较安详,家人正在忙着料理后事,遗体告别式暂未确定下来。”
改革创新时调曲种,作品《摔西瓜》得到全国曲艺同行观摩
据王毓宝生平资料显示:她出生于1926年,天津人。从小随父学习京韵大鼓、单弦、靠山调,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时调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王毓宝1953年进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这一年,她的作品《摔西瓜》在天津工人剧场首演。开演后演员还没露面,笙管齐鸣的乐队前奏声就已赢得了观众们的碰头彩。王毓宝随后的演唱从唱腔到形体动作都令津门曲艺观众眼前一亮,领略到经过改革创新之后的时调精品的艺术魅力。这次创新尝试获得了空前成功,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全国各地的曲艺同行也纷纷来天津学习观摩。
也是在这一年,以《摔西瓜》为代表的经过改革创新的时调曲种被正式命名为“天津时调”。在谈到天津时调的命名时,王毓宝先生不无自豪地说:“这个曲种过去就叫时调,不叫天津时调。现在所说的天津时调就从我这儿起的。为嘛叫天津时调呢?是说咱这个曲种就是天津的趣味儿,天津字儿,天津味儿,咱就叫天津时调吧。”可以说,王毓宝就是天津时调艺术的创造者和先行者。
将“疙瘩腔”糅合进作品,多乐器运用到时调表演中
《摔西瓜》的成功,使王毓宝对天津时调新作品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在随后的几年里,王毓宝先后参与创作演出了《制寒衣》《提意见》《想心事》等反映新社会新生活的曲目,同时对很多传统唱段进行了精心改编,挖掘整理了“老鸳鸯调”“新鸳鸯调”“拉哈调”“悲秋”“大数子”“怯五更”等有代表性的时调曲牌,丰富了天津时调的调式和曲目。
在演唱技巧方面,王毓宝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身“甜美、清脆”的嗓音特点,将时调老前辈高五姑创制的“疙瘩腔”巧妙地糅合在作品中。这也成为了日后王毓宝独具个人特色的演唱技巧。在编曲和配器方面,王毓宝和几位琴师不断摸索试验,一改过去时调只有三弦和四胡两种乐器伴奏的单调场面,增加了乐队的编制,大胆地将扬琴、京胡、二胡、琵琶、笙和低音胡等多种乐器运用到时调表演中,根据舞台效果,最终确定了三弦、四胡、笙、扬琴和低音胡作为时调表演的固定乐队编制,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
王毓宝指导其他演员演唱
王毓宝最受观众欢迎的代表曲目有《踢毽》《七月七》《秦(青)楼悲秋》,改编曲目有《摔西瓜》《翻江倒海》《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等。2000年,其演唱的《喜荣归》获中国曲艺牡丹奖;2003年获中国金唱片奖演员奖;2008年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延伸阅读:天津时调
对于“天津时调”这一曲种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有专门介绍:天津时调是我国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时调小曲类曲种。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
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天津城区。其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如天津本地流行的靠山调、鸳鸯调、大数子和一些外地流入但天津化了的民歌小曲如拉哈调、秦楼悲秋、怯五更、后娘打孩子、叉杆解狱、对花、十杯酒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天津时调最初主要流行于天津底层市民聚集的南市、河东地道外、红桥区鸟市、和平区等处的曲艺演出场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对靠山调等进行成功改革,使之成为主要的演唱曲调,并创作出许多精品节目。“文革”前期天津时调又一度陷入危机,改革开放后重获生机,日趋振兴,一些传统曲调、曲目恢复上演。但近年来天津时调发展又面临严峻的考验,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生存危机,亟待扶持和抢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弓立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