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现就是晚期的癌症(这病很多人一发现就是晚期)
一家4人接连发现肺癌
16岁少年和外婆同一天手术
……
近日
深圳大学总医院介绍了
一段不寻常的接诊经历
▼
2021年底,14岁中学生小亮(化名)吃错药被送往医院抢救,当天CT检查时,医生意外发现他的右上肺有个磨玻璃结节。就在这几年,小亮家里好几位亲戚接二连三查出了肺结节,其中就包括小亮的姨妈、外婆、爷爷。
小亮的肺结节位于右上肺前段(1.16cm)。
今年1月,父亲带着小亮和小亮外婆前往医院进一步就诊。通过复查胸部CT,胸心外科张晓明主任发现两人的肺结节都有不同程度增大,需尽早手术。小亮和外婆当天就办了入院,并安排在同一天手术,好在两人手术都很成功。
深圳大学总医院胸心外科张晓明主任表示,从医30多年,小亮是他遇到年纪最小的肺癌患者。他提醒,早期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一定是“越早越好”,小亮及外婆都是胸部CT检查中发现肺结节,说明每年的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家族中有肺癌病史的更要重视,应坚持定期胸部CT检查。
一直以来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全世界都居恶性肿瘤之首
是名副其实的健康“头号杀手”
医生发出提醒
肺癌多半是“拖”出来的
很多肺癌发现时已是晚期
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乔贵宾曾刊文指出,根据经验来看,70%~80%的患者出现不舒服来医院检查发现时,都已经是肺癌的中期或晚期。
肺癌的症状,主要是由于肿瘤的压迫和侵犯造成的。早期的肺癌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症状,因为肺部的容积较大,所以压迫症状不明显。待肿瘤长到一定程度,即已经进入中期、晚期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此时肿瘤压迫了肺、气管等器官,患者才会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甚至呼吸困难等临床反应。这就是肺癌一发现就是中晚期的原因。
这几类高危人群
要早筛查“揪出”肺癌
肺癌难以在早期被发现,及时筛查是发现肺癌的关键。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2版)建议: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
那么,哪些人是肺癌高危人群呢?《推荐》指出,年龄>40岁,至少合并以下1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
(1)吸烟≥20年包(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天2包持续10年),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
(2)被动吸烟;
(3)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4)有恶性肿瘤病史(淋巴瘤、头颈部癌症或与吸烟有关的癌症);
(5)有家族史:一级亲属罹患肺癌;
(6)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有遗传倾向的癌症也能预防
首先,了解自己的家族病史,如果直系亲属中有2~3人患癌,患的还是同一种癌,而且有患癌年龄较年轻的趋势,就要通过基因检测予以排查。
第二,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大概有80%的癌症与环境以及生活习惯有关,所以我们要规避那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平常要戒烟限酒、少摄入腌制加工食品等,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定时体检,及时筛查,癌症的三级预防中,二级预防是早发现、早治疗。所以定期体检与筛查,尽早发现,及时治疗,才是抗癌的正确打开模式。
如何预防乳腺癌?
普通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的风险为1%左右,而BRCA1、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的患癌风险为23%~54%。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建议40岁前进行筛查,绝经前以超声为主,绝经后女性以超声加钼靶为主;筛查间隔时间为0.5~1年。
如何预防卵巢癌?
约20%~25%上皮性卵巢癌与遗传因素相关。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家族史,都可能导致家族中女性成员的卵巢癌风险增加。BRCA突变基因携带者,推荐从30~35岁起开始定期做盆腔检查、血CA125(肿瘤标志物)和经阴道超声的联合筛查。
如何预防结直肠癌?
家族性结肠息肉易发展成结直肠癌,如果父母患有因上述疾病导致的结直肠癌,其子女患上同类癌症的可能性高达50%。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建议从40岁甚至更早开始,进行预防性筛查。推荐的方式是结肠镜检查或便潜血检查,便潜血检查最好每年做1~2次;同时要比普通人更重视饮食健康,少吃高盐油腻食物。
如何预防胃癌?
在所有胃癌患者中,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的占10%。胃癌患者亲属比其他人患胃癌的危险性高2~3倍。
40岁以上且是胃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应尽早并定期做胃镜筛查。
如何预防肺癌?
调查显示,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35.8%有家族史;肺泡细胞癌的女性患者中,有家族史的为58.3%。预防肺癌的首要一步是戒烟、避免油烟暴露,其次是早期筛查。首选低剂量螺旋CT,这是国际上公认的肺癌筛查金标准。
如何预防胰腺癌?
胰腺癌的发病,有家族史者是无家族史者的3~13倍。家族中有1人发病,其他家庭成员患胰腺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4倍。有家族史者,腹部增强CT和肿瘤标记物(尤其是CA199)的检查不可少;如影像学有异常,要密切随访,必要时加做超声内镜。
综合:深圳大学总医院、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健康时报
来源: 海峡导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