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白居易(唐朝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中国古代十大文豪,唐诗四大家,渭南三贤,唐朝诗人,香山九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著名诗人白居易?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著名诗人白居易(唐朝诗人白居易)

著名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中国古代十大文豪,唐诗四大家,渭南三贤,唐朝诗人,香山九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有《白氏长庆集》传世,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等。

出生坎坷 生于战乱时期

他的父亲曾任襄州别驾,早逝。白居易幼年聪敏过人,五、六岁开始学诗。他10岁时,又逢河北、淮南的几个节度使发动叛乱,战火骤起。他的父亲为了保护儿子的安全,将他送到今浙江去避难,他便随母离开家乡,飘泊江南。

  十六岁凭借一首诗扬名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16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城长安。他写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送给名诗人顾况去看。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令顾况叹服,于是,顾况到处赞扬白居易的诗才,白居易也因此而初露锋芒。他在长安住了三年,因无事可干,于贞元六年(790)返回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居住。

初入仕途

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参加乡试中选,来到长安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十六年(800),他考中进士,十八年(802)冬,他参加吏部会试,中“拔萃”科,任秘书省校书郎。这年,白居易将家由徐州迁到长安城的常乐里居住。宪宗元和元年(806)四月,他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的科考,列第四名,被调任周至县尉。在这里,他写下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一直传诵至今。二年(807),他又通过了殿试,被授翰林学士。三年,担任右拾遗。

元和四年(809),他向宪宗皇帝上 书陈事,在《策林》奏疏中提出“重礼教,以归仕人心”,“尊贤能,以澄清吏治”,“罢兵革,以苏民困”,“薄赋敛,以安民生”等主张,宪宗皇帝对他的意见并不重视,只是听听而已。这时,他的好友元稹因弹劾,触犯了权贵,白居易上疏援救,宪宗皇帝便借口将他改为京兆户曹参军。这是他在政治斗争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

  遭遇贬谪 被贬江州

元和五年(810)五月,白居易担任左拾遗。次年,其母病逝。服丧期满后,814年他入朝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被刺,白居易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触犯了权贵,被以“僭越言事”的“罪名”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在江州四年中,他写了许多诗篇,其著名的长诗《琵琶行》,表达了他对下层社会妇女悲惨遭遇的愤满,也抒发了自己受贬的郁闷心情。诗中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把歌女的痛苦和诗人的惆怅心情描写得情真意切。元和十三年(818),他得宰相崔群的帮助,调任忠州刺史(治所在今四川忠县)。忠州地瘠民贫,白居易“劝农均赋税”,“省事宽刑书”,劝导农民发展荔枝和木莲树的生产。

  任职杭州

元和十五年(820),穆宗李恒即帝位,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任司门员外郎。后改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他回朝任职,本想能有所作为。但他在京两年,眼见朝政腐败,朝臣中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激烈,感到很失望。他也曾向皇帝上疏,但没有被采纳。因此,他便请求外任。长庆二年(822),他被调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上三年,他为人民办了一些实事,如兴修水利,筑钱塘湖堤,引水灌田,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长庆四年(824),他被召回京城,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次年,他被调任苏州刺史。但这时,他已经对现实丧失了信心,消极悲观,想逃避现实,独善其身。

  晚年生活

唐文宗李昂上台后,朝廷的大权仍然操在大宦官手中。白居易辞了苏州刺史职务返回家乡。大和元年(827),他在朝中任秘书监。次年,授任刑部侍郎。大和三年(829),他以太子宾客身份闲居洛阳。这时,他对政治感到厌倦,常和香山寺中僧人交往。大和四年(830),他被任命为河南尹,只是管辖洛阳城。大和七年(833)四月任期满,再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春,白居易以刑部尚书的头衔致仕,结束了他40年的仕宦生活。此后,他移居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一心参佛,与僧人吟诗唱和。他出资帮助香山寺修建了“亭一所,登寺桥一座,连桥廊七间,大小房屋十多间”,声称今生信佛,“来世”也信佛。禅宗的重要典籍《景德传灯录》把白居易正式列为如满的法嗣。会昌六年(846),这位伟大的诗人与世长辞,终年75岁,葬于香山寺外山坡上。

白居易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仅诗就有三千六百多首。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元和十年(815)当他被贬往江州后,他给好友元稹写了一封长信,即有名的《与元九书》,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他的文学主张。他认为文学创作要为社会的政治教育服务,“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使之成为改造社会、陶冶人的精神面貌的武器。他主张文学创作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为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劳苦人民说话;他提倡继承《诗经》的风雅传统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经验;他批评了自六朝以来诗歌创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阐明了诗歌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的进步文学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和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自己的文学作品亦充分反映了他的文学创作理论。

  白居易生性善良、正直,敢言直谏,有刚正不阿的操行。他坎坷的经历,也使他有机会了解广大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因此,他写的大量讽喻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现实意义。其中《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50首是最光辉的代表作品。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表达自己写讽喻诗的目的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使皇帝了解社会下层状况,达到“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的目的。他这种善良的愿望虽然无法实现,但强烈地反映出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的创作技巧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加以艺术刻画,使作品的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形象鲜明突出。他作品中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准确,普通老百姓读得通,听得懂。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称赞说:“天下俚语被白乐天道尽。”因而他的作品得到广泛流传。据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最缠绵的诗:《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唐朝最大的绯闻八卦——杨贵妃的爱情和死亡,成了《长恨歌》的灵感来源。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与友人聊天得来的灵感。

一天,他与友人谈起50多年前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相关遗闻传说,不胜感慨,于是为之作歌,由此被呼为“《长恨歌》主”。

长恨歌的“恨”,其实是恨相爱之人不能长相守,恨君王薄情不能忠于爱情。

可是,古往今来,谁的爱情故事里没有遗憾?白居易和初恋湘灵,也摆脱不了两两相望的宿命。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无瑕的,总有一些遗憾,那就随它去吧。惟愿我们想得到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