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国王与英格兰打仗(英格兰史上的多事之秋)

1066年元旦刚过,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就在病榻上死去。

这位以虔诚信仰为世人所知的君主,在22年的统治期间,留下了不少的政治遗产:他曾花费整个英格兰约十分之一的收入,用于修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爱德华在加冕仪式上使用过的王冠,被奉为“圣爱德华王冠”,成了英国王室权力的一大象征。

普鲁士国王与英格兰打仗(英格兰史上的多事之秋)(1)

爱德华还在英国第一次举行“神圣触摸”仪式,为那些身患瘰疬病的民众进行触摸治疗,以展示国王独有的“超自然力量”。当然,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瘰疬病本身就有一定的自愈率,即使不加以治疗,过段时间症状也很可能会自行消失。

但在1000年前,民众普遍把它视为“国王神迹”,是王权神圣性的体现。在这之后的700年间,历代国王都会借由“神圣触摸”,来向民众传递“君权神授”的理念。

普鲁士国王与英格兰打仗(英格兰史上的多事之秋)(2)

然而,顶着“圣人”名号的爱德华在继承人问题上十分头痛:他本人并没有子嗣,而在他统治的中后期,实际权力为大贵族戈德温家族所把控,而爱德华与戈德温家族的关系素来不睦。

爱德华曾计划让表亲、刚勇者埃蒙德之子“流亡者爱德华”做下一任国王,但这个年轻人历尽艰辛从匈牙利返回英格兰,仅仅一周后就离奇死去,不少人猜测是戈德温家族的哈罗德在背后动了手脚。

继任者人选未定,忏悔者爱德华就撒手人寰,据说在他弥留之际,对身边的近侍说:一个罪恶的时代即将来临,邪恶将横扫这片土地。这两句话无疑成为接下来这一年的最好注脚:围绕着英格兰王位,戈德温家族的哈罗德、诺曼底公爵威廉、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或彼此结盟,或征伐混战,掀起了一场权力斗争的血雨腥风。

英国资深作家、记者埃德·韦斯特的《1066:诺曼征服前后的英格兰》,选取了“1066”这个特殊的年份,解读在威廉一世实现诺曼征服前后,英格兰、法兰克、丹麦、挪威土地上发生的大小事件,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与诺曼人之间的恩怨纠葛,生动地展示出改变英格兰历史走向的“诺曼征服”全景图。

普鲁士国王与英格兰打仗(英格兰史上的多事之秋)(3)

01 王冠背后的权力游戏:从挪威到诺曼底

对于英格兰人来说,1066年着实是个多事之秋。“忏悔者”爱德华死后不久,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重要政治机构——贤人会议的推举下,权臣哈罗德登上了国王的宝座。但环视四周,他的国王之位坐得可一点都不安稳,觊觎他头顶王冠者大有人在

普鲁士国王与英格兰打仗(英格兰史上的多事之秋)(4)

挪威的“疯王”哈拉尔三世在哈罗德弟弟、被流放的托斯蒂格鼓动下,决意进攻英格兰。在向哈拉尔三世游说之前,托斯蒂格已经在北欧各地辗转许久,还试图向丹麦国王斯韦恩二世兜售入侵英格兰的“宏图大计”。为了让斯韦恩二世心动,托斯蒂格不惜搬出英格兰历史上的克努特大帝,让他相信自己的身上同样有着英格兰王室的高贵血统,不过,谨慎的斯韦恩二世仔细思量之后,还是选择了婉拒。

和斯韦恩二世不同,哈拉尔三世是个冷酷无情,又带点疯癫特质的人,他全然不顾自己对英格兰内部形势毫不了解的现实,就全盘接纳了托斯蒂格的观点。

在没有充足准备,且缺乏周密安排的情况下,哈拉尔三世和托斯蒂格就带着舰队,浩浩荡荡地朝英格兰驶去。结果毫无悬念地以挪威人惨败告终,托斯蒂格被飞箭刺中眼睛而死,哈拉尔被英格兰士兵击倒,据说他还作了一首临终诗歌:我们列队前行,盔甲全无,迎头对上的,是漆黑的刀刃。头盔反射光芒,却不是我方的,而我们的战甲,还静静地躺在船里。

普鲁士国王与英格兰打仗(英格兰史上的多事之秋)(5)

挪威国王的悲催经历,并未“劝退”那些对英格兰王位虎视眈眈的人们,布列塔尼的科南声称自己有王位继承权,只是没过多久,还没付诸行动的科南就中毒而死。在中世纪早期,因食物中毒、争执等“奇葩”理由而死的王公贵族不在少数,至于背后的真实原因如何,只能靠推测,不过大概率是利益因素作祟。

挪威国王、托斯蒂格、科南这些“配角”陆续黯然退场后,英格兰王位争夺战中的另一主角:诺曼底公爵威廉华丽登场。这个母亲出身低微,一度被人们嘲讽为“私生子”的人,将成为1066年这场权力游戏的最后赢家。

02 征服者威廉:“师出有名”的冒险者军团

由于父亲罗贝尔早逝,诺曼底公爵威廉自幼在阴谋与斗争不断的环境中长大,养成了冷血残暴、诡计多端,还有几分“神经错乱”的性情,对权力更是有着无限的野心与贪婪。面对英格兰国王这个令人垂涎欲滴的头衔,威廉很是心动。不过,他可不像哈拉尔三世那样莽撞,在率领大军入侵英格兰以竞争王位之前,他做了十分周全的准备工作。

普鲁士国王与英格兰打仗(英格兰史上的多事之秋)(6)

中世纪的欧洲各国虽然混战不断,但也会讲究“师出有名”,威廉先祭出了第一个“大招”:他宣称自己才是英格兰国王的最佳人选

一来,“忏悔者”爱德华曾经承诺要让他继承王位。二来,现任国王哈罗德也发过誓,表示支持威廉成为英格兰国王。事情的起因据说是1064年,哈罗德外出巡视时,舰队被海风吹到蓬蒂奥公爵的领地后,对方提出索要巨额赎金的请求,后来在威廉的调停下,蓬蒂奥公爵释放了哈罗德一行。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哈罗德发誓未来愿意臣服于威廉。

这两种说法究竟可信度几何,至今仍有不少争论。先看“忏悔者”爱德华这边,乍看之下,一个英格兰国王打算把权柄交给“外人”有些不可思议,但结合爱德华本人的经历来看, 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在钱乘旦教授主编的《英国通史》中提到,爱德华本人有很强的“亲诺曼倾向”

他的母亲艾玛是诺曼人,少年时代为了躲避战乱,爱德华曾在诺曼底的一家修道院生活多年。长期的诺曼生活经验,不仅影响了爱德华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在人事安排上,他也频频将诺曼出身者安插在重要职位上。

再来看哈罗德国王,抛开政治上的利益冲突不说,他与威廉一度相处甚欢,有时俩人一起外出打猎,还积极给对方出谋划策。

不过,面对成为一国君主的巨大诱惑,好友反目也在情理之中。为了让自己的言论更有说服力,威廉对外放话说,哈罗德当年在发誓时,桌子底下有圣埃德蒙德的遗骸,这一说法让哈罗德的“誓言”更增添了宗教的神圣性。

在明确自己的王位继承优先权之余,威廉还争取到了罗马教廷的支持。11世纪中叶,罗马教廷内部风波不断,出现过三位教皇并立的局面,在尼古拉斯二世与本尼迪克特十世争夺教皇之位时,威廉出兵帮助了前者,赢得了教皇的好感。他还对教廷许诺,一旦成为英格兰国王,一定会服从教皇的统治。因为重重利益牵连,罗马教廷的天平倾向了威廉一边,威廉出征英格兰不光是要夺回“自己应得的”王位,还要“解救”问题重重的英格兰教会。

有了这两个响亮的名头,威廉把一场入侵行动“包装”成为了正义与信仰而开展的征伐。在教皇的支持下,不少信徒加入了威廉的队伍,来自佛兰德、日耳曼、意大利、丹麦、法兰克等地的商人,也嗅到了利益的味道,成为威廉随行大军中的一员。1066年9月末,这支庞大的“冒险者军团”搭乘700-1000艘战舰,从诺曼底出发,跨过英吉利海峡,踏上了英格兰的土地。

普鲁士国王与英格兰打仗(英格兰史上的多事之秋)(7)

03 诺曼征服之后:末日审判书与百年战争

1066年10月,威廉大军与哈罗德的英格兰军队,在黑斯廷斯展开激烈的战斗。

根据史料记载,在开战的前一晚,双方士兵的表现截然不同:英格兰士兵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诺曼人则吃着圣餐,整晚都在诚心祈祷。到了战场上,虽然英格兰有手持双手斧的贵族侍卫兵,但诺曼人骑兵与弓箭手的战斗力显然更胜一筹。

黑斯廷斯战役最后以威廉军队获胜告终,哈罗德被追击的骑士砍死,流传很广的故事版本中,他的眼睛还被诺曼人射中。

普鲁士国王与英格兰打仗(英格兰史上的多事之秋)(8)

威廉实现诺曼征服,并被推举为英格兰国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为威廉一世,这一事件在英格兰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正式宣告结束,开始进入诺曼王朝。另一方面,国王威廉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从社会阶层到政治制度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威廉入主之前英格兰的黑暗年代,人们的社会角色主要有贵族(即“塞恩”)、自由民(又称“科罗尔”)、奴隶三类。1066年之后,威廉一世重新进行利益分配,数千名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的土地、财富被没收,成为诺曼人的私产。

“塞恩”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阶层被消灭殆尽,外来的布列塔尼人、巴黎人等摇身一变,成了英格兰新兴的统治阶层:领主。在富有领主的庄园中从事辛苦劳作的,是那些失去了土地的自由民,如今他们有了一个新身份:农奴,成了领主阶层的附庸,封建制度在英格兰逐渐得以确立。

为了摸清各阶层们的资产情况,确保封臣们的效忠义务,1086年,威廉一世开展了一次十分详尽的土地与赋税情况调查,其类目之细致、数据之完善令被调查者心惊胆战,故又得名《末日审判书》

普鲁士国王与英格兰打仗(英格兰史上的多事之秋)(9)

在政治制度方面,由贵族主导的“贤人会议”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包括王位继承人选等重大问题上拥有发言权。到了威廉统治时期,取而代之的是御前大会议,虽然仍有一定的自主与独立性,但相对于贤人会议,参会的贵族们更多是以附庸身份出席,御前大会议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国王作为领主出现的领主法庭”,王权得到进一步扩张。从贤人会议到御前大会议的变迁,为英国议会制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

作为外来的“入侵者”,威廉一世在统治英格兰期间,诺曼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一直冲突不断,诸如将丹麦金固定化为直接税、将农民从王室专属的“林地”中驱逐等政策,更是引来民众的怨声载道。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固,诺曼人还颁布过一项专门的“英格兰人法律”:只要是政府发现的尸体,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否则一律视为被英格兰人杀死的诺曼人。如此简单粗暴的罪责认定,足以看出当时两族间的隔阂与矛盾之深。

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评价“征服者”威廉:他通过暴力得到的东西,也只能依靠暴力来维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将英格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墓。

诺曼征服对于英格兰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此,大量的法语词汇进入英语,直到今天依然能够看到其痕迹。英格兰与法兰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岛国英格兰在法兰克占有加莱等城镇,英国国王声称拥有法兰西王位继承权等情况一再上演,百年战争的种子正是在这一时期悄然酝酿。


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中说:

“诺曼底人最卓越的功绩便是征服了英格兰,把英格兰的历史与欧洲历史再度对接,阻止了英格兰滑入类似斯堪的纳维亚帝国体制的狭窄轨道。此后,英格兰的历史和英吉利海峡以南的民族共同前进。”

事实上,在诺曼征服以后的千年时间里,再没有任何一个外来民族能够占领英格兰,而主导这一切的“征服者”威廉在历史上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开启了英格兰历史的新篇章,其历史功绩值得被后人称颂,但也有很多人指出,威廉的侵略行动,将数以万计的民众拽入战争的泥潭,无数老幼因此丧生,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至于威廉本人,据说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对长子鲁弗斯说:“我不能将英格兰王位亲手交给你,因为它是通过不正当途径取得的。”这一“临终忏悔”的故事可能真假存疑,但威廉刚一咽气,仆人们就开始争先恐后地抢夺财产,只留威廉的尸体“几乎赤裸地躺在地上,无人理睬”。

普鲁士国王与英格兰打仗(英格兰史上的多事之秋)(10)

威廉死后的英格兰,依然被权力斗争的阴云所笼罩。他的三个儿子、以及孙辈,再次为了那顶闪闪发光的英格兰王冠,彼此厮杀、手足相残。1154年,随着斯蒂芬的去世,诺曼王朝不足百年的统治走向了尾声。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写到威廉去世一节时说:“这个曾经强大的国王,坐拥广袤的土地,如今也不过只有七尺黄土。”这其中既有身为“受害者”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听到“仇敌”死讯时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那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权力、战争、王位……终将成为过往,人的生命更是须臾即逝,经历了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征伐混战,到头来也不过是七尺黄土掩风流。

参考资料:

1、埃德·韦斯特,《1066》

2、丘吉尔,《英语民族史》

3、钱乘旦,《英国通史》

4、狄更斯,《狄更斯英国简史》

注:配图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