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辞官真正的原因(入仕出仕辞官最终归田隐居)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著有《陶渊明集》。在他的田园诗里,有大量作品写到了鸟。据统计,在其流传下来的120多首诗作中,涉及“鸟”的40多首,占据了篇幅的1/3,可见鸟在陶渊明心中的重要地位。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宦家庭,家世显赫,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司马,被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陶家三代为官。
陶渊明8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但长期生活在朱门之中,难免受到门第观念的影响,陶渊明由此步入社会,时刻不忘家族的荣耀与功德,“振兴门庭,光宗耀祖”就成为他奋斗的目标;加之受到儒家“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陶渊明希望自己能“济苍生,安天下”,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尽展宏图大志。
入仕前,陶渊明诗歌中的鸟主要表现为振翅高飞的高鸟,象征其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荣木》中提到:“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诗人虽感叹生命匆匆但并不叹老嗟悲,而是仍然坚守依道从善的志向,表达了陶渊明的积极进取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则表明陶渊明希望自己成为胸怀猛志而远翥的高鸟。
陶渊明29岁时因“亲老家贫”,同时怀着“济苍生,安天下”的远大理想,踏上了他的仕途之路,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是41岁时出任彭泽令。
十三年的仕宦生活中,陶渊明切身体会到仕途的艰辛,官场的狡诈,同僚的勾心斗角,以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正如《饮酒》(其四)中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诗人以“失群鸟”自比,表达了他的孤独苦闷,徘徊不定,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操守。
陶渊明辞官的原因:一方面是意识到官场的黑暗,不仅宏图大志无法实现,还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在陶渊明之前已有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遭到陷害,如何晏、嵇康、张华、潘岳、郭璞等,诗人回想这一幕幕惨象,只觉触目惊心;另一方面,陶渊明从小便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他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深感政治之不可为与理想的虚幻性,于是毅然选择解甲归田。
仕途期间,陶渊明诗歌中的鸟可以概括为“羁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对其仕宦生活的概括,他在归隐田园后写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鸟和鱼本是自由的生物,可以自由翱翔、畅游于天空和深海中,然而有了网和罗的羁绊,便不再自由,正如“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感士不遇赋》),时刻在担惊受怕,诗人以“羁鸟”和“池鱼”自比,在为官期间自己仿佛就是笼中鸟或池中鱼,不仅身体受到限制和束缚,而且精神十分痛苦。
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陶渊明最终归田隐居。回归田园使陶渊明在形体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了释然,其笔下的鸟也有了转变。
《归鸟》一诗最具有代表性: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反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翼翼归鸟,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这首诗通过归鸟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行踪来隐喻诗人自己由仕而隐的经历,反映了诗人由满怀壮志到出仕不遇而归隐的过程,通过建构归鸟意象,抒发了诗人孤高傲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表达对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寄托了对归鸟的歆羡之情。
诗中的归鸟,无忧无虑,生机盎然,不用担心遇到网罗而受到束缚和羁绊,也不会在日暮时独自漂泊无依无靠。这首诗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在回归田园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圣地与精神家园。
陶渊明在三次出仕,三次辞官的人生路上不断寻觅、摸索,内心经历了痛苦、彷徨、蜕变、超脱之后终于找到了精神家园。终老归田,绝不是诗人的无病呻吟,而是陶渊明历尽一生坎坷换来的。陶渊明的回归,不仅象征着人类回归精神家园,而且具有深度的人格力量和跨越时代的意义;在魏晋的玄学之风中,陶渊明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向人类生存与精神家园的归隐道路,也达到了后世诗人永生敬仰却无法企及的境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