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掏耳朵引起的外耳道结痂(频繁掏耳后外耳道长出肿块)
因为喜欢掏耳朵,结果外耳道内竟发现了一个肿块,并且因为掏耳朵形成过白色膜状感染。广州市民黄女士,就因为这种耳朵不适走进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诊室。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分析,耳内肿物竟然是虽生长缓慢但极易扩散的外耳道耵聍腺恶性肿瘤。
“临床发现,大约有六成左右的外耳道真菌感染是和采耳、掏耳朵有关的。真菌不易被酒精等简单消毒手段杀死,此时共用掏耳工具或使用不洁净工具,就容易引发感染”,省二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邓泽义表示。
不良用耳习惯、疲劳用耳
都会严重伤及听力
耳聋及听力损失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约有11亿12-35岁的年轻人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邓泽义指出,耳朵是人们聆听世界的窗口,然而大多数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对耳朵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人对自己的耳朵受损、听力下降往往毫无察觉。
“目前很多人认为听力不好只是老年人专属的,但是事实上现在听力受损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了。”邓泽义表示,噪声性耳聋、不良用耳习惯、过度疲劳用耳等众多因素导致了当今人们的耳朵更容易受到损害。
更重要的是,许多错误的用耳习惯却在社会大众大为流行,爱掏耳朵就是其中极其常见的一种行为。对于很多人来说,掏出棉签棒采耳的舒服就像飘在天空中一般快乐,一伸一转一掏,就像家常便饭一样,已经习以为常了。殊不知,这一顿舒服操作,隐含了多大的风险,一不小心,耳朵可就长出“小蘑菇”了!
停下掏耳朵的手
小心掏出耳道“真菌感染”
前不久,广州市民黄女士(化名)就因右耳痛、耳闷感加重、听力下降,前往省二医耳鼻喉头颈外科就诊,经耳内镜检查后,邓泽义主任发现其右耳外耳道有一肿物,询问病史得知黄女士有爱掏耳朵的习惯,也曾患上外耳道炎,还形成过白色膜状物,犹如一颗颗的“小蘑菇”。
小肿物形成已经一年多了,但黄女士也没有太去关注,以为只是简单的耳朵发炎,还是经常去掏耳,在这不断刺激下,肿物也越来越大,耳朵也越来越闷塞。
邓泽义解释说,“小蘑菇”的形成其实就是外耳道真菌感染了,这在采耳工具消毒不当,多人共用一套采耳工具,频繁掏耳中是很常见的。如果外耳道炎没有及时治疗,反复刺激感染,那么耳朵炎症可能进一步加剧,耳痛,耳流脓,甚至形成“大蘑菇”,形成疖肿,囊肿等,甚至良性肿瘤形成或恶变。结合患者的病程和耳内镜下肿物的形态,邓泽义立刻建议手术切除肿物并做病理检查。
黄女士一听吓了一跳,“这么个‘蘑菇’也要做手术吗?”但权衡再三,还是决定把肿物切除了,病理结果提示:外耳道耵聍腺恶性肿瘤。“虽然肿物生长缓慢,但是易扩散,需要尽早进行手术切除。”邓泽义说道,“好在术中发现患者的外耳道耵聍腺癌局限于外耳道前壁、上壁皮肤及皮下,未有明显侵犯外耳道骨质,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并重建听力,可达到比较好的预后效果。”
邓泽义提醒,当耳痒、耳闷、耳痛、外耳道出现小肿块的时候应尽快到医院就诊,而不应反复自己挖耳或去采耳,经常挖耳会损害外耳道局部皮肤及表面附属成分,影响耵聍的正常外排,降低外耳道皮肤防御功能,会导致外耳道感染,形成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湿疹、霉菌感染等,严重者可引起乳头状瘤。在反复挖耳刺激下,良性耵聍腺瘤还可发生恶变,而早期的外耳道耵聍腺恶性肿瘤症状多不明显,但随着肿瘤逐渐增大,耳痛、耳闷会进一步加剧,继发感染肿瘤还可能破溃流脓出血,当肿瘤突破外耳道时,对完整切除肿瘤就造成了困难,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用耳习惯,你必须get到
因为外耳道分布了大量的神经,神经受到触碰后,会产生痒、舒服的感觉。所以大家才会忍不住掏,但是,其实耳屎是不用掏的。
耳屎其实就是耳垢,它并不是脏东西,只是耳朵分泌的物质。耳屎具有抗菌、阻挡异物入耳和保护鼓膜的功能,它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全部清理干净,反倒会造成伤害。
耳道本身有自排自洁能力,大部分人的耳屎会在你说话、吃饭、咳嗽、打哈欠时自动排出。
频繁掏耳有以下的坏处:
1、频繁掏耳朵,会刺激外耳道皮肤,加快死皮脱落,导致耳屎越掏越多,耳朵越掏越痒。
2、掏耳朵容易划伤皮肤,细菌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
3、不小心捅破耳膜,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丧失听力。
4、把耳屎捣碎,碎片会黏在鼓膜上,引起耳鸣。
5、外耳道受刺激,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肿瘤是良性,但也有2% 的恶变为外耳道癌的可能。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何昊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