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文字演变的过程(古人在什么时候会用简体字)
提到简体字,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现象,国家为了大家识字认字方便,将古代难写的繁体字改成了现如今的简体字。即:中国的简体字,好像只是在建国以后才开始流行的。其实,真实的历史真相是,很久以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类似的简体字。
早期的汉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因此描绘物体的精细程度各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时存在简繁之分。由于汉字是由偏旁、声旁与记号所组成,偏旁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声旁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可以说,我国的文字繁简程度是不断变化的,繁体字、简体字有时候甚至可以并存,共同记录着我们古代的方方面面。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证据,比如: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就有一个他亲手写的碑刻,里面就有一句“摹勒立石,以垂无窮”。
这里很显然,这个“无”字与现在的简体字“无”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至少在宋徽宗时代,写“无”而不写其繁体字,“无”已经说明当时的简体字已经相当流行了。这更说明,中国的汉字自从甲骨文时代以来一直在发展,篆体、隶书、草书、楷书等各种汉字的写法更是极大丰富了汉字的体系。这其中,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钱玄同的《简体字谱》等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
在这演变期间,很多古老的文字被一些新的文字所替代,而且,甚至还与简化了的汉字共同使用。而刚才提到的宋徽宗石刻仍然留存于世,这块石碑名为《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现在被立在了海口市的“五公祠”里面,其中,所谓的“五公”就是指唐宋时代的:李纲、李德裕、赵鼎、胡铨、李光等人,其目的就是纪念这五个曾被贬职的贤人。
而其石碑中的“无”字很是显眼,比如:碑文上有“无疆之休”、“以垂无窮”等,都没有写成繁体字“無”字。在如此庄重的场合下,作为一国之君文化专家的宋徽宗自然不会写错字。而且,历朝历代也没有人说这样写是错的,更没有人拿着个说事。所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无”字的用法是正确的,并非只能写成繁体字的“無”。
而可笑的事情是,有人在介绍这篇碑文的时候,竟然自作聪明,将原文中的“无”统统改写成了“無”,这真的是贻笑大方了。这种改动的方式,其实,在现代人这里有很大的市场,他们总自以为是的误认为简体字就是今天中国大陆所使用的文字,一旦涉及到民国以前的时代,就统统将简体字写成相应的繁体字。
可以说,这种简单粗暴的改动方式,更是凸显了其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特别是关于古文字这一方面知识的匮乏。而至于古人繁体字与简体字通用,其原因有很多,比如:古人在封建伦理下都讲究避讳,一旦涉及到尊者、亲人、贤人等都要为他们避讳。采用相同读音且意思差不多的简体字来代替,这样既保全了尊者的尊严也保全了书写者的名节,一举两得。
在古代,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古人的规矩里有很多东西都湮没在了历史的陈迹之中,我们已经无法清晰地知道,古代是否还有其他规矩对文字使用有什么别的要求。而具体什么时候用简体“无”,什么时候用繁体“無”,在古代,肯定是有着一定的规则的。但是,因为时间久远,古人也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现今我们也没有清晰地探寻出其使用规律。
比如:在古书《周易》里面写的都是简体“无”而不是繁体字“無”,具体原因不可考。宋徽宗在他的一首诗贴中曾写道:“乘此能無赋咏篇”,里面竟然又用了繁体字“無”。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辽代的佛经中又有“南无無垢臂佛、南无無有香佛”,简繁体“无”与“無”相连,这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后来经研究,在佛与菩萨名字前一律要用“南无”简体,佛与菩萨名字中的“無”只能用繁体“無”。比如:“南无無垢臂佛”,“無垢臂佛”就是佛的名字,固定用“無”,而他前面要用“南无”。虽说,也总结了一定的规律,但还是让人无法清晰知道这两个字的具体用法。
后来,在有些人搜集的碑刻中也发现了一简体字使用情况,年代比宋代还要靠前。比如:在山东掖县云峰山之阴的刻石上发现了几个与现代简体字一模一样的字体:“与、随、隐、聪、乱”等。相传,这个碑刻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大书法家所写。
由此看来,在很久以前,这些简体字就已经活跃在了古人的用法里了。而且,在宋代以后,这些简体字也被继续被使用着,一直发挥着它们的作用。比如:在明朝人士的一部文集里面就发现了一句“隐君姓丁氏”,里面就没有用到繁体字“隱”。
所以,宋徽宗的碑文中的“无”与我们现代的简体字“无”是一个用法,它的生命力很是顽强,比繁体字的“無”用法更加广泛与持久,最终,成为了我们现代官方规范字体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承载者汉字同样也有着很多的秘密,更需要我们去探寻。
近代的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不过,到太平天国灭亡之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就停止了。可以说,太平天国是东亚第一个进行系统性汉字简化的政权,甚至,它影响到了后来的民国以及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
参考资料:
『《简体字谱》、《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简体字并不是当代社会的“特产”》、《太平天国的简化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