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根据哪首送别诗创作(阳关三叠一诗入乐歌唱后)

唐曲遗存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音乐(7)

向阳光

在曲子音乐的作品中,广传于后世的,有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对于王维的诗词作品,苏东坡曾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作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律诗也是有其画境,以边地的客舍新柳、朝雨清尘为背景,写惆怅伤感离别之情。当然,这首“曲子”之所以被普遍传唱,很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它同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某种情感心态相联系而产生极大的共鸣。

阳关三叠根据哪首送别诗创作(阳关三叠一诗入乐歌唱后)(1)

在唐代,文人仕途的开拓,建立边塞军功是很重要的方面。不少有为之士出入边塞、习武知兵。他们离开家乡故园,与亲朋好友惜别,都伴随着一种伤怀之情。在这样一种社会情感氛围中,这首边塞乐歌能够得到广为传播的第一动力,应当是这首“曲子”流传之初在社会情感心理上引起的普遍共鸣。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对酒诗》,其中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所谓《阳关》第四声,即是“曲子”演唱到最后“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与王维时隔甚远的白居易将《阳关》曲第四声作为对酒之辞,足见此曲在当时音乐生活中的广泛影响。对于这首诗,晚唐诗人陈陶也有“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诗”句,也反映了这首诗的传唱情况。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有“阳关”与“渭城”这两个地名,所以,该曲又称为《阳关曲》或《渭城曲》。这首典范之作家喻户晓,流传至今,也就是今人熟知的《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根据哪首送别诗创作(阳关三叠一诗入乐歌唱后)(2)

这首诗词的内容,是诗人自己抒发与一位将去塞外充军朋友的惜别之情。这一离情别绪的抒发,在唐代及唐以后的各朝代中均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到后来竟脱离了它所描写的特定人物与特定的环境,成了一般人之间抒发别离情绪的一种共同心声,其中的诗句也成为描写别离情景与环境的代名词,人们每逢离别,就拿《阳关三叠》这首歌曲或诗句抒发感情。《阳关三叠》传至后代,其曲谱和唱法有好几种,仅宋时就有三种,这说明《阳关三叠》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均有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了音乐家、歌唱家的加工整理,使之与唐时原作有了出入。但乐曲的主旨及其核心旋律基本没变。现在的《阳关三叠》很少作为歌曲演唱,一般都是作器乐曲演奏,其中以筝曲、琴曲最为普遍。

这首著名乐曲,现存最早的曲谱有明初龚嵇古《浙音释字琴谱》保存的《阳关三叠》,其中以王维词入曲的第一段称为“沙头过雨”。

阳关三叠根据哪首送别诗创作(阳关三叠一诗入乐歌唱后)(3)

现存琴歌《阳关三叠》有三十多个版本,虽然词曲结构多有不同,但是主要曲调却大同小异,这表明此曲的主要曲调,正是从同一源流传承下来的。

《阳关三叠》一诗入乐歌唱后,在原来的七字句基础上,又夹杂进五字、四字、三字句,从文学性上,虽与原作相比逊色很多,但就像黑格尔讲的,一首好的歌词,只能是三流的诗作。当歌词作了扩充后,才使这首琴歌以其特有的简洁和耐人寻味的音调,在音乐上有了较为充分的展开,对诗的情境也能够从音乐上作更多的渲染。

隋唐的绝、律诗体和长短句的词都是在民歌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应属于“曲子”一类。诗人们最初是按民歌小曲的格调填写新词供艺人们演唱,但原来的诗词又常由教坊乐工和民间艺人重新配曲演唱的,则称为“度曲”。

民歌推动了诗人们的创作,反过来诗人们的创作也促进了民间曲调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唐代歌曲艺术的高度繁荣。诗人们的诗作由于入乐歌唱,也就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如李白的《关山月》,

阳关三叠根据哪首送别诗创作(阳关三叠一诗入乐歌唱后)(4)

王维的《阳关曲》、《陇头吟》,柳宗元的《极乐吟》、杜牧的《清明》等都是入乐演唱的著名歌曲,有的至今还以琴歌的形式,被保存下来,或者作为民歌长期流传于民间。

阳关三叠根据哪首送别诗创作(阳关三叠一诗入乐歌唱后)(5)

又现存宋代赵彦肃所传唐开元时饮酒礼所用的“风雅十二诗谱”,虽属仿古之作,但代表了唐代音乐的一个方面,也是值得注意的。

古琴自南北朝产生“文字谱”后,经唐初赵耶利(563- 639)及晚唐曹柔等人改进,逐渐完成了通常所谓的“减字谱”,这对古琴音乐的传播无疑是很有作用的。由于唐代统治者提倡俗乐,古琴音乐的发展不免受到一些抑制,但在士大夫文人中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著名琴曲,相传有陆龟蒙所作的《醉渔唱晚》、

阳关三叠根据哪首送别诗创作(阳关三叠一诗入乐歌唱后)(6)

阳关三叠根据哪首送别诗创作(阳关三叠一诗入乐歌唱后)(7)

潘廷坚的《捣衣》、李勉的《搔首问天》、《静观吟》,陈康士原作、赵耶利改编的《离骚》以及《梅花三弄》 等,大都有明代传谱留存于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