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诗中与清明有关的诗句(写清明最好的古诗)

杜牧的这一首七言绝句,如今俨然已经成为了清明这个节气,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恰逢清明,我们就重新认识下杜牧的《清明》。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跟家人团聚,一起上坟扫墓,或踏青游春,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赶路,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做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心境更加凄迷纷乱。如何排遣愁绪呢?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可酒家在哪里呢?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能看到酒家的影子。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诗人如何避雨,排遣愁绪,都留给我们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杜牧清明诗中与清明有关的诗句(写清明最好的古诗)(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便叫“泼火雨”。诗人遇到的便是这个日子。

诗,直到现在还属于流行的文体,但因其创作难度和字数的限制,过了中唐后就不可避免地没落了。唐代之后,以作诗闻名的诗人已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词。

然而,在“将星陨落”的晚唐,却有两个人重新扛起诗歌的大旗,一度再现盛唐时期的辉煌,这便是有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和杜牧。

在古代,文学创作与求仕途结合地比较好的,杜牧要算其中一个,两者结合达到最高境界的要数宋代欧阳修。

杜牧清明诗中与清明有关的诗句(写清明最好的古诗)(2)

才子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杜牧以诗见长,但又不局限于作诗。早年,他专注于政治和军事,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这个作品也被他认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同时,他作赋写文,在文学世界里畅游。

我们高中时学的《阿房宫赋》,是杜牧23岁时写的。

牛李党争,付诸一生

杜牧纵然天才降世,也难免在俗事中耽搁沉沦。

牛李党争,指的是唐中晚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长达40年的争斗。

以杜牧的才华和政治背景,原本可以在政坛实现更大的抱负。但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又怎么能独善其身。

30岁的时候,杜牧得到牛僧孺赏识,在朝廷任要职。与此同时,便是李党对他的打压。整场党争,杜牧在夹缝中生存,处境艰难,这一过就是整整几十年光阴。

然而毕竟才华是抹杀不了的。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虽然在政治上未能实现抱负,但杜牧一生为官尽忠职守,体恤百姓,得到了后世极高评价。他在文学尤其是诗歌上的光辉成就,一度为诗的没落力挽狂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