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血丝是肝郁还是血虚(赤丝虬脉的患者会出现眼部红血丝)
导语:赤丝虬脉是一种比较顽固的慢性眼病,也叫赤丝虬脉、白睛乱脉。临床表现为白睛出现血丝,粗而粗,密而薄,条缕分明,甚至盘旋扭曲,长时间不退。病程较长,但发病范围广,一般预后较好;若治疗失当,可导致病情迁延难愈,甚至波及黑眼圈。和西药一样的慢性结膜炎。
一、患这种病的病因及症状,大部分人还不了解
1、疾病病因
其发病多与外邪侵袭、食欲不振及疾病继发等因素有关。基础病机为火邪气伤及白睛脉络,血出,血出则血出。病在眼,与多脏腑关系密切。
(1)外邪侵袭
外感热邪,损阴,虚火上炎,血热郁结,有白睛血丝表现。风沙尘埃,或强光刺激下,白睛受损,发为本病。
(2)毒气刺激性、损伤白睛而发病。
(3)饮食不规律
过多地食用辛辣刺激味的食物或肥腻的食物,或饮酒过多,损害脾胃,脾胃运化食物及水液代谢失调,湿浊内生,日久化火,上犯目,致血脉瘀阻,发为本病。
(4)他病后继
因暴风客热症或天行赤眼等眼病治疗不彻底,造成白睛红赤日久,发为本病。眼部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三种眼病,日积月累可诱发本病。
(5)其他病因
由于长期使用刺激性质的眼药,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眶内肿块挤压等因素,损伤了白睛,血瘀阻滞,可发为本病。
2、疾病症状
该病主要检查见白睛表面见血丝,粗细不均,疏密不等,甚至盘旋扭曲。无明显不适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痒、异物感、眼干、眼累。
(1)有意识的症状
可以出现眼部干涩不适、疼痛瘙痒、频繁眨眼、怕光流泪、视力不佳等现象。各种症状在夜间或过度用眼后会加重。
(2)眼部症状
疾病初起,白睛出现血丝,扩张的血管边界清楚,粗细不均,疏密不等。早晨眼角有分泌物,白天眼睑可见白色泡沫状分泌物,多而粘。发病日久,可见眼结膜肥厚,白睛充血迁延不愈,但无瘢痕。
3、相伴症状
可以伴有口咽干燥,失眠多梦,便秘,红肿,便秘等症状。如果病情迁延难愈,可波及黑眼圈,严重时甚至可致盲。
二、患病后需要如何进行检查和治疗,需要多学习
医师除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的中医检查外,一般还需要西医的结膜刮片,细菌培养,眶部X光片,裂隙灯检查,血常规等。如伴有其他症状、体征,也可作相应检查。
1、身体检查
(1)诊察
主要包括面色、神态、姿态、双眦、白睛、舌质及舌苔变化等。
(2)嗅诊
以听声为主,医师通过鉴别病人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度等,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3)询问
其中包括问眼睛局部症状,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和家族史。
(4)切开检查
其中包括脉诊和按诊法,通过触诊和按诊法了解眼压和疼痛情况等,切脉诊病。
(5)其他检查
医师可以进行视力检查,验光等,以判断视力受损情况;也可以测量血压,了解身体的基本状况。
2、实验检查
(1)结膜刮片
发现嗜中性粒细胞及细菌,有助于医生诊断感染的病因。
(2)细菌培养
结膜刮片下培养的细菌可以鉴别出感染菌,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
(3)血常规检查
以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为指标,以判断是否有感染。
3、其他检查
大夫可以做裂隙灯检查。利用裂隙灯光学仪器,可彻底检查眼睛,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4、分析原理
医师一般根据病人白睛上见血丝,粗而不匀,疏密不等,甚者盘旋扭曲等临床特征,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及相应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另外,一般还需与同一种血脉中的赤脉传睛等鉴别。
5、区别诊断
赤脉传睛与赤丝带:两者均有白眼充血的表现。赤脉传睛出现的血丝多是细小稀疏,多起于眼睑,逐渐向白睛蔓延,甚至可延至黑睛;赤丝虬脉为白睛出现的血丝,多为粗、细、密、细、细,甚至盘旋、扭曲,久而久之就会消失,若因误治而误治后,就可迁至黑睛。
三、患病后身体护理有哪些?预后工作要做好
1、总预后
该病为慢性眼病,病程较长,但发病范围广,只要辨证正确,病证可逐渐改善,赤脉可逐渐消失,预后良好。
(1)危害
该病若治疗不当,白睛血丝难以消退,病情可迁延不愈,甚至可向黑睛扩散。
(2)治疗性
发病范围广,如果及时治疗,病症会逐渐消失,一般预后较好。
(3)反复
如果病因未完全根除,或平时调护不当,就会导致反复发作,病情迁延。
2、精神护理
患者平时应保持心情舒畅,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急躁易怒,忧郁抑郁等不良情绪,避免加重病情。对本病治疗及时,疗效较好,病人能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积极治疗,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药物治疗严格遵照医嘱滴眼药水或使用眼药膏。外治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需长期坚持服用。
4、手术护理
手术后要保持眼睛清洁,及时消毒换药,避免感染,防止情绪激动等。
5、生活管理
病室宜整洁安静,光线宜暗淡,定时开窗通风。外出时戴上有色眼镜,避免风沙,尘土,强光等刺激物使病情加重。病后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用手或脏手帕揉眼睛,防止感染。
结语:病后注意休息,少熬夜,减少用眼次数。病人在积极用药的同时,注意用眼卫生,减少用眼疲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措施,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饮食宜清淡而营养丰富,尤其注意饮食宜忌,忌辛辣刺激及肥腻的食物,不宜过饱、过咸、过甜,戒烟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