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怎么与自己结合(公开微信号一周年)
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赖文湧 廖晓彬
编者按 今年初,本报记者得知第73集团军某旅政委孙博向全旅官兵公开自己的微信号后,专门采访了他。稿件刊发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截至目前,孙博公开微信号已满一年。这一年,他的“微信直通车”给旅队究竟带来了哪些变化?对其他带兵人有哪些启示?日前,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该旅进行了回访,请看报道。
阔别大半年,当记者再次见到第73集团军某旅政委孙博时,他依然风尘仆仆地奔走忙碌着。
得知记者此行的目的后,孙博开心地告诉记者,在严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全旅有超过九成的官兵添加他为微信好友,他的微信号已“深度嵌入”大家的生活。
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官兵,超越上下级关系,主动把本单位的政委拉进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采访中,战士小刘分享了一个故事。
去年年终考核,小刘训练成绩垫底。拖了连队后腿的他,总感觉战友们看他的目光充满异样,心里很不是滋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小刘决定通过微信向孙政委倾诉内心的烦恼。
令小刘没有想到的是,孙政委很快进行了回复,对他耐心开导。了解到小刘大学期间学的是会计专业,孙政委当即与营里沟通商讨,让小刘兼任风气监督员。后来,旅里举办营连干部集训,孙政委点名安排他上台授课。当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小刘把兼职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训练积极性也比以往更高了。
“不管多晚、无论多忙,我都坚持做到当天回复、有问必答。”孙政委说,官兵心里有杆秤,你把他们放在心上,他们就会把使命高高举过头顶。能够通过微信这个渠道,精准地帮助官兵解决实际问题,他自己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孙政委介绍说,即便一些官兵不愿与他主动聊天,但从他们的微信朋友圈里,他也能清楚地知道谁的思想产生了波动、谁的情绪出现了起伏,然后及时靠上去、谈谈心,针对性地做一些教育引导。
为了拉近自己与官兵之间的距离,孙政委可花了不少心思。比如,邀请官兵到自己的宿舍做客,通过朋友式的喝茶聊天,让官兵摆脱拘束、放下顾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比如,只要有空就到基层走走,和官兵扯扯家长里短、谈论时事热点,听听他们还有什么意见建议……因为接地气,曾有一名战士在微信中对孙政委深情告白:“每一次看到您来,即便不是‘迎面相撞’,我也要绕到您面前‘假装偶遇’,向您敬个礼!”
与孙政委边走边聊,目之所及,该旅营区相较记者上次前来已大变模样。
“官兵思想上的变化更大。”他告诉记者,刚开始公开自己的微信号时,官兵们找他反映的大都是个人诉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吐槽和抱怨占了多数。
渐渐地,部分官兵发现政委经常在深夜回复信息,便开始关心他、心疼他,能依托营连自主解决的问题尽量不给他添麻烦。与此同时,随着官兵的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大家的意见少了,建议反而多了起来,而且关注点从满足个人诉求逐渐转向单位建设发展,“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全旅官兵通过微信向他提出建议100多条,其中70%以上经旅党委、机关相关科室研究后落实到了具体工作中,对旅队建设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前不久,一名战士给孙政委发“党史学习教育正在扎实有效推进,能不能邀请一些名师专家来授课,这样既能提升学习教育的层次,也可以让大家追一追星。”这个建议,引起了孙政委的重视。
没过几天,该旅就把井冈山革命烈士后代、大别山干部学院专家教授请到了课堂上,精彩生动的授课把一个个党史故事讲活了,面对面的交流更是让官兵受益匪浅,进一步坚定了信仰信念。
不仅是基层官兵,机关干部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一天,旅人力资源科科长徐忠良通过微信向孙政委提出建议:“我们在落实‘三个最多一次’时发现,不少基层官兵对机关科室位置分布不熟悉、服务流程不清晰,能否汇编一本《服务指南》,让基层官兵到机关办事少走弯路。”
孙政委不但采纳了这个建议,还进行了补充拓展——在机关办公楼入口处投影“服务导图”,要求机关科室开门办公,使基层官兵不再为敲门而纠结……这一系列做法,饱含“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的理念,官兵纷纷点赞。
“现在,党委首长意见箱里已经很久没收到信件了。就连原定每月一次的基层现场办公会,也因为官兵反馈意见少,改成了每季度一次。”孙政委说话的语气里透着欣慰和自豪。
“用为官兵服务的真心,换官兵奋斗强军的赤诚。”孙政委表示,自己公开微信号一年来,在旅党委的带领下,官兵们的军心士气为之大振,练兵备战的热情愈发高涨,各项工作建设也稳步迈上新台阶。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