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的科学家(科学家并不遥远)

“可能很多同学会觉得科学家离自己很远。其实,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家也是普通人,离我们并不遥远。”新学期开学首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陈光南来到北京四中璞瑅学校,与初中同学们分享“机遇与基础”,介绍攻关克难创新的过程和其中的酸甜苦辣,为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

很少有人知道的科学家(科学家并不遥远)(1)

陈光南与孩子们面对面分享。新京报记者 冯琪 摄

“大手牵小手”迎接一年级新生

9月1日上午9点,北京四中璞瑅学校的142名一年级新生们在全校师生面前“亮相”。每位小同学都在一位校领导、老师、家长、高年级学长学姐的陪伴下,“大手拉小手”走过彩色气球“彩虹门”,迎接他们的是老师同学们的掌声和笑脸。这标志着他们正式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

开学典礼上,举行了“希望·延续”班牌传递仪式。每个班级的学生代表上台,已经升入高年级的同学将自己的班牌交到下一届同学手中。

“一二三四五六七,文明城区我助力。大手拉着小手走,文明家庭处处有。五个坚持勤提倡,彰显文明新形象……”典礼上,台上台下同学们一唱一和地对诵“小手拉大手·共建新丰台”文明主题语,引导师生家长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将文明城市创建理念根植内心。

很少有人知道的科学家(科学家并不遥远)(2)

开学典礼上,一年级新生入场。新京报记者 冯琪 摄

科学家分享自身科研故事及成长历程

“先来问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钱学森,谁能说出他到底是做什么的?”“同学们都听说过‘两弹一星’,分别指的是什么弹、什么星?”“接下来把问题拔高一点,有哪位知道原子弹和氢弹的工作原理?”在接下来的“开学第一课”上,陈光南层层深入地抛出问题,台下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

这是由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举办的2022年“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中的一站。新学期开学之际,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邀请由老科学家、科学家后人、相关研究专家或青年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学精神宣讲团”走进校园,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科研经历、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让青少年感悟科学家精神。

据悉,陈光南主要从事金属物理、材料力学、应用激光以及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发明创造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接下来的40分钟,陈光南从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老所长钱学森的小故事引入,还分享了自己科研和成长经历中的几件趣事。“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线科研人员,我们时常会接到社会各相关部门遭遇困难的紧急求助。解决这些难题往往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我们不得不突破传统框架另辟蹊径。”陈光南说道。

很少有人知道的科学家(科学家并不遥远)(3)

北京四中璞瑅学校学生向陈光南赠送礼物。新京报记者 冯琪 摄

从小立志当科学家未必能成为科学家

“科学家精神、科学家故事大家都听了很多,但是仍然会觉得科学家离自己很远。”陈光南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分享希望告诉同学们,“第一,科学并不神秘,就在身边;科学家也是普通人,离我们并不遥远。”

陈光南指出,其实从小就立志做科学家,未必一定能成为科学家,这中间的过程一定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然后能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发挥什么样的价值,都是自然而然的。“科学精神很重要,要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和态度,还需要有知识积累以及坚韧的毅力。“

北京四中璞瑅学校校长丁岚指出,学校校训就是“严谨求真”,这与科学精神紧密相连,而科学精神的底层逻辑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情怀。“当前我们国家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人才,希望通过这次与科学家的对话,将科学求真的种子植入孩子们的心扉,让他们坚定目标,找到前进的动能。”

“钱学森跟老师争论问题后,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将问题探究到底,这个故事特别打动我。”听完讲座,北京四中璞瑅学校初一年级学生常宽洋对记者说道。初一年级学生徐乐漪也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新的理解,“原来,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背后是科学家们夜以继日的努力,还有严谨细致的态度、坚持到底的毅力。”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