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是怎样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虽然全国粮票、地方粮票早已远去,但生活里仍用它来做比喻。譬如,新闻单位把权威部门判定的新闻高级职称叫“全国粮票”,走到哪里都认账;把频道或报社评定的首席称为“本地粮票”,一出本单位就没用了。关于粮票,你有哪些记忆?你还记得上海独有的半两粮票是什么样子吗?

粮票是怎样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1)

农村

【粮食评定是个“政治问题”】

草棚宿舍里,坐着一起下乡的75届21人,其中8名团员。这天是1977年6月24日,下乡整一年的日子刚过去。连队开始评定每人的定粮,要定下你今后生活每月可拿多少粮票。

粮票是怎样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2)

粮票是怎样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3)

粮票是怎样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4)

粮票是怎样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5)

粮票是怎样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6)

1954年,上海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凭证购粮但不限量。翌年,颁布《上海市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工种分类规定》,口粮定量标准按工种分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和一般居民4类7等27级,依劳动强度和体力消耗等情况分等定量,有特殊需要另行补助。到1972年出台的《职工工种粮食补助标准》,工种从1307个增至7299个。

粮票是怎样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7)

购粮证内页显示每个人的定量

我1976年中学毕业到农场,定量标准从学生变为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没想到,我这个劳动者能吃多少不由肚子说了算,也不是粮食管理部门拍板。而是采取自报——群众评议——领导终审的方法来敲定。

我们可评的最高定粮是每月45斤,属重体力劳动乙类头等;名额按参评人数比例确定,记得是2%。最后,我被定为每月41斤。我在日记里写道:“只有41斤,团员中只我一人,而且拿41斤差的多。有些想不通。”

一个人能拿多少粮票,不再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反映了你的表现和评价,41斤犹如今天吃了个“差评”。日记里记着队领导与我的谈话,说是按工种评的。我在连里做机修工,劳防用品按电焊工标准。其劳动强度和粮食消耗当然不能与连里的公路组比;可这次评比并不全按工种而定。领导说某人虽评了43斤,但岗位要调动,等他调出来又不能再加。他举这个例子,是因为那个胖到43斤的人劳动强度还不如我。

我至今仍不明白的是,领导说我拿41斤,这样做“主动”。“主动”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要“主动”?要说主动,那就是一年后考上大学;从体力劳动者变为脑力劳动者,定量减至29斤,大学生的每月粮票比农场职工少12斤。

【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

粮票问世上海在1955年10月。印发了“五证一票”,即上海市居民购粮证、工商行业购粮证、伙食团购粮证、特种用粮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及上海市粮票。

粮票是怎样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8)

购粮证封面

我家那本蔚蓝色《上海市居民购粮证》上,最后买大米记录是1996年2月23日,购15斤。到粮店买米要《购粮证》、粮票和钞票;领粮票也要《购粮证》,带上户主印章。证上有每人的粮食定量,粮票按定量发放。到粮店买米面要粮票,到饮食店吃面到食品店买点心也要粮票;但在上海的隔壁邻居杭州,上世纪60年代买点心不要粮票。

上海粮票分两种。一种是“上海市居民定量粮票”,每季度发放。1955年发行票面半市两、一市两、四市两、壹市斤、贰市斤、伍市斤、拾市斤7种。1957年发行过叁市斤。1963年发行票面增11种,多了伍百斤、壹百斤、贰拾斤、半斤、贰两,少了四市两。这种粮票的纸张较薄,票面较大,标有年和月份。先是当月使用,从1965年起是半斤以上的可延长到当季末后的5天为止。到1980年起分月使用,年度通用,可延长至下一年度3月底止,过期作废。

粮票是怎样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9)

上海粮票

另一种是长期使用的“上海市粮票”,面值比前者小;因要长期流通,纸质显得稍厚一点。1956年发行了拾、伍、肆、贰、壹、半市斤6种。1960年改成8种:拾、伍、贰、壹市斤和伍、贰、壹市两和伍钱。到1972年缩减为4种,票面为伍、贰、壹、半市两。自1990年起,“上海市居民定量粮票”和“上海市粮票”的计量单位改成克。

1981年8月22日,上海市粮食局决定:能长期使用的“上海市粮票”用至当年12月31日止。1993年4月1日起,粮价放开,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与上海粮票同时诞生的是国家粮食部发的“全国通用粮票”,简称“全国粮票”;能在全国范围购粮、粮制品和就餐。而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内流通、由其粮食厅(局)印发的粮票称“地方粮票”。虽然全国粮票、地方粮票早已远去,但生活里仍用它来做比喻。譬如,新闻单位把权威部门评定的新闻高级职称叫“全国粮票”,走到哪里都认账;把频道或报社评定的首席称为“本地粮票”,一出本单位就没用了。

粮票是怎样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10)

全国粮票

自1955年起,到外地去就要换全国粮票。在长三角,有过短暂的地方粮票互通;从1955年12月1日起,上海与江苏7市23县互通至1960年6月底,与浙江5市14县到1959年2月1日。换全国通用粮票要填写《申请兑换全国通用粮票证明》,辅以单位证明,没单位就由居委会证明;农村可用粮食兑换,但需生产大队证明。居杭州时,外公和奶奶的户口在沪未迁,由亲戚把他们的粮票换成全国粮票寄来,我再去粮店换成浙江粮票和油票。因为换全国粮票时已贴了油票,好像是25斤地方粮票 半斤油票。1976年2月19日,最后一次寄来外公一二月份全国粮票53斤,4月我们搬回上海。

【多余的粮票和“捣蛋部队”】

刚下乡时,最多吃过一顿8两;之后渐渐适应了,每天基本1斤,每月41斤的粮票还是有余的。到春节回家前,请师傅帮忙用粮票与农民调蛋调鸡。10斤粮票调1斤鸡,调了一只母鸡。调来的蛋装在饼干听里,就不会在路上碰坏。

粮票属无价证券,因有需求而变有价;其中全国粮票更具含金量。过去换起来偷偷摸摸,怕被打击。到上世纪80年代公开化,菜场集市均有粮票换鸡蛋的“倒蛋(导弹)部队”,她们来自海门和启东。那时,我在电视台经济部跑财贸,据当时的采访,1989年8月,10斤粮票调七八只蛋,蛋是她们0.23元一斤买进的,最多一天可换300斤粮票。有过统计:那时上海日消费鸡蛋30万公斤中的20%,是用粮票换到餐桌的。如卖粮票是0.22元一斤,她们加一分卖粮贩,粮贩买米运苏北,以每斤0.60到0.80元卖出。

按她们每人每天平均调得180斤粮票,按1987年某媒体统计全市10万倒蛋女计算,那就是1800万斤/天,一年换粮票650亿7000万斤。当时,1斤粮票含国家财政补贴0.40元,每天流失720万元,一年是26亿2800万元。

那时,粮票可换物品从鸡蛋拓展到日常用品。小塑料脸盆40斤、塑料小靠背椅80斤、大浴盆160斤、大号搪瓷烧锅300斤,还可换咖啡壶、打气筒、面盆架等,俨然成了中国第二货币。1989年,市府《关于加强粮食管理 严厉打击套购倒卖非法活动活动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严禁粮票买卖或以票易物”,但成效甚微。

粮票来自居民定量的多余。1987年,上海发放粮票26.55亿斤,实际销量21.07亿斤。据当时上海市粮食供应公司市场管理科统计,每人月均用粮16.78斤,而一般居民和10岁以上儿童平均定量是12.5公斤。由于生活改善,饭吃少了副食品吃多了;上海人手里当时已积粮票11亿斤,并以每年3亿斤递增。

【被误读的“半两粮票”】

上海自有粮票起,就有半两粮票。在不少外省人眼里,半两粮票成了上海人精明的象征,甚至用来数说上海人的精明不高明。

外地的地方粮票,最小单位几乎都是壹两,上海出现个“半两”,当然是弹眼落睛。半两粮票与壹两相比,是量的细小化。这种细化的优点,就是细化了消费对象及消费行为,使消费目标和定位更加具体和实际,需要半两的就不必花费壹两。半两粮票可买一根油条或0.04元一只的杏仁饼。

粮票是怎样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11)

被嘲笑的半两粮票

这不仅是个体的精打细算,也是市场配置和可支配有限资源的节省及最大化运用;尤其在计划经济年代,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细化也培育和推动了半两、壹两半和贰两半的粮食制品的生产销售,也建立起相应的消费群,从而扩大了生产、促进了消费。在这个设置了半两粮票的城市,你很难钻价格的空子,钻计量的漏洞。半两粮票这滴水,映照出上海人的精明和高明,践行了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生活原则;实际是实惠,精明靠精算。

细化的精明并不是上海人独有。因为精明产生的细化,缘于物质产品的匮乏,而面对这一共同现实的也不仅只是阿拉上海人。要是以票证面额大小论精明,而票证的面额大小与精明程度大小成反比,那面额单位越小就越精明,越大就越傻冒。以此推论,上海人还不能算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最精明的。在邮票上输给河南,其面额为0.0055斤;在布票上则不及新疆,那里有面额1厘米的布票。其实这些都只是因地制宜的政策,哪有那么复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