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身上的皮肤病怎么治 牛常见的皮肤病有哪些
牛皮肤病作为一种高发的疾病,大部分具有传染性。不仅导致牛皮的质量显著降低,还会影响牛的生长发育,给养殖户及养殖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肉牛养殖产业发展迅速,牛存栏量逐年增加,养殖技术逐渐向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对于牛常见的影响其生长发育的疾病研究较多,但牛皮肤病作为牛病中的一部分,经常被忽视。引起牛皮肤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传染性皮肤病,不及时治疗,将危害整个牛群。牛皮肤病对牛的生长发育牛皮质量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影响活牛交易的价格,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养殖企业及养殖户做好牛传染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1、牛寄生虫性皮肤病1.1 螨虫病
①病原疥螨:个体很小,浅黄色,半透明,体表有很多刺,肉眼很难观察到。虫体前端有一咀嚼式口器,无眼,体背面有细横纹、锥突、鳞片和刚毛。蠕形螨虫体呈长圆形,灰白色,背面有细的线纹,没有鳞片和棘,肉眼可观察到。虫体前端有吸气式口器,呈长圆锥形。
②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初春、秋末、冬季。日照不足和阴雨天气导致圈舍潮湿,最适宜于螨虫的发育和繁殖。牛螨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患病牛与健康牛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圈含、料槽等用具造成的间接接触传播。此外,养殖场饲养员、兽医等其他工作人员的衣服、随身物品也可能引起病原的扩散。
③临床症状牛螨病的特征症状为剧痒,脱毛,皮肤发炎、形成痂皮或脱屑。牛疥螨病多发生于毛少而柔软的部位,如头部和颈部,严重时会波及其他部位。发病部位初期皮肤发红、进而出现丘疹、水疱、脓疤。严重感染牛出现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患病部位的皮肤形成皱褶或龟裂、干燥、脱屑;牛痒螨病多发生于毛少而柔软的部位,如颈部、角基底、尾根,可蔓延至肉垂和肩胛两侧,严重时波及全身。患病部位皮肤大面积脱毛,皮肤形成水疱、脓疱,然后形成结痂,结痂脱落后的患病皮肤变得肥厚。
④防治措施病牛治疗时将患病处皮肤表面的毛剪掉,小心清理痂皮,清洗干净患部,再涂擦药物。可用敌百虫溶液涂擦患部。预防措施主要是圈舍要经常通风,保持干燥、透光性良好,并定期消毒;随时注意观察牛群状态,发现皮肤有发红、掉毛现象的牛,要及时进行隔离检查和治疗;治愈的病牛隔离观察,未复发后方准归群;对引入牛只,要隔离观察,确定无本病后方可入群。
1.2 牛皮蝇蛆病①病原牛皮蝇蛆病的病原是寄生并移行于皮下的牛皮蝇、纹皮蝇和中华皮蝇等几种皮蝇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牛皮蝇第一期幼虫呈半透明黄白色,体分12节,各节密生小刺。第二期幼虫长呈棕褐色,气孔板色较浅。第三期幼虫,体形粗,体分11节、背面稍隆起,并有许多小刺和结节。
②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病牛,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皮肤直接接触传播。各年龄阶段的牛均易感。牛皮蝇、纹皮蝇的雌蝇、雄蝇皆为非吸血蝇类,成蝇一般多在夏季出现,侵袭牛群,在皮肤上产卵。
③临床症状皮蝇的成蝇,不叮咬牛只,但会影响牛的采食、休息。幼虫钻入皮下会引起牛疼痛、引发局部炎症、并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钻入皮下过深可引起组织损伤。第三期幼虫寄生在皮下时,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局部皮肤突起形成,少则几个、十几个,多则上百个。幼虫钻出后,皮肤出现孔洞。穿孔如继发化脓菌感染,则形成脓肿。幼虫钻出皮肤落地后,皮肤损伤局部可形成瘢痕,故使皮革质量大为降低。幼虫还会分泌皮蝇毒素,对牛的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
④防治措施防治关键是选用药物杀灭第三期幼虫或中的幼虫。可用2%敌百虫水溶液涂擦病牛背部,用药后24小时,大部分虫体软化、死亡。在第三期幼虫成熟落地期间,每隔30天涂药1次,可收到良好效果。在幼虫使皮肤穿孔之前,即可将其杀死。
1.3 贝诺孢子虫病
①病原寄生于牛的贝诺孢子虫主要是贝氏贝诺孢子虫。孢子虫的包囊呈圆形、灰白色,细砂粒样,肉眼刚能辨认,一般散在、成团,或呈串珠状排列。包囊分两层,外层厚,内层较薄,包囊内含许多扁平的巨核和大量缓殖子,缓殖子呈香蕉形、新月形或梨形,核靠近中央,囊内无中隔。
②流行病学本病主要的传染源为病猫、带虫猫、病牛、带虫牛。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消毒不彻底的用具或器械吸血昆虫也有可能传播此病。各年龄的牛均易感,但青年牛最易感。贝诺孢子虫终末宿主为猫,牛是天然中间宿主。
③临床症状病牛首先出现体温升高至39℃以上。病牛畏光,喜阴暗,被毛无光,腹下、四肢发生水肿;步伐僵硬、呼吸、脉搏增数;反刍减少或停止;颈浅、髂下淋巴结肿大;眼睛流泪,角膜浑浊,巩膜充血,其上可见针尖大、灰白色虫体包囊;鼻黏膜潮红,也有许多包囊,鼻腔流浆液性、化脓性或血脓性鼻液。此期约经5~10天。被毛脱落,皮肤增厚、龟裂,流出混血的浆液。后期水肿消退,肘、颈、肩部形成硬痂。此期约经半个月至1月,病畜若不死亡,则转为下一期。 发生过水肿的皮肤,其被毛大都脱落,形成一层厚患病的皮肤或象皮。淋巴结仍肿大。病牛沉郁,无力。
④防治措施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氢化可的松对急性病例有缓解作用,还可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本病的终末宿主是猫,所以牛场应禁止养猫及猫出入牛场,及时驱赶牛场周围的野猫。加强场内环境卫生管理,患病牛及时隔离治疗,病牛牛舍彻底消毒,防止在牛场内水平传播。
2、牛皮肤真菌病2.1 病原该病的主要病原有石膏样毛癣菌、疣状毛癣菌,其中疣状毛癣菌的发病率更高。疣状毛癣菌的菌落生长缓慢,呈白色绒毛样,质地坚硬,显微观察菌丝呈丝状。长时间培养后菌落呈白色粉末状,可出现典型的链状厚垣孢子。
2.2 流行病学该病秋末至春初发病较多。自然情况下牛最易感。病牛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污染的用具、环境,蚊虫叮咬发生感染。饲养环境差、皮肤和被毛卫生不良、环境气温高、湿度大等均利于该病传播。该致病菌具有较强的穿透作用和较强的传染性。
2.3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皮肤开始出现丘疹,但发病范围较小,随着病程发展逐渐向外扩散,有些像丘疹互相融合形成更大片的病灶。被毛杂乱,逐渐脱落,病变处皮肤结痂,结痴的皮肤变厚,形成高于健康表皮的灰色或灰褐色隆起,有时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剥开痂皮后,皮肤呈血样烂面,愈合后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秃斑。
2.4 防治措施在病牛的发病部位用碘酊进行喷射,直到结痂脱落,重新长出新毛。局部感染的牛可以使用次氯酸钠等药物口服。预防方面要加强牛场卫生,牛舍经常通风、消毒,消毒液定期轮换使用。发现病牛,要及时隔离治疗,牛舍清理消毒。
3、牛嗜皮菌病3.1 病原
嗜皮菌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刚果嗜皮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对培养基的要求较严格,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不同,菌落形态也会有差别。固体培养基可形成基丝,不易剥离。
3.2 流行病学病牛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病菌可通过破损皮肤接触、吸血昆虫叮咬直接传播,或通过间接接触被嗜皮菌污染的饲、用具等牛舍内环境。除了牛易感外,人也有被感染的可能。犊牛对本病的易感性最高。
3.3 临床症状病初皮肤上出现小丘疹,毛囊分泌浆液性渗出物,渐渐形成脓包,脓包渗出淡黄色液体,形成痂块,大小不等。病变通常从牛背部开始,慢慢向后蔓延至臀部,有的可波及颈部、胸部的皮肤。
3.4 防治措施治疗病牛时,首先除去皮肤病灶处的结痂,使用1%水杨酸醇溶液涂擦。配合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治疗。预防牛嗜皮菌病的关键在于保证加强牛舍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有外伤发生,要及时处理伤口,避免外伤感染。发现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全面消毒圈舍。
在生活日渐丰富的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用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皮制品的要求,常见如皮鞋、皮衣、皮包等。牛皮因其表面平滑、细腻,毛孔小、结构细密紧实,富有弹性等特性,属于皮革制品中的优质资源。牛传染性皮肤病会毁坏皮肤的完整性和质量,降低牛皮的品质,影响牛皮的售价,甚至无法加工销售,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牛传染性皮肤病预防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