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老屋散文(散文丁会仁卤煮火烧)

赞颂老屋散文(散文丁会仁卤煮火烧)(1)

北京的特色小吃中,忘不了的是卤煮火烧,那个味道馋得让人流口水,有些人不喜欢吃,有些人喜欢吃,我属于后者。

家门口有一个小店,店面不大,一日三餐,人很多,那里就有卤煮火烧,每天下班回家后,总要去那个小店,一周搓它一顿,好吃又不贵,味美可口又佳肴。

我不知道为什么叫卤煮火烧,我是因为喜欢吃肥肠,就慢慢爱上了这口。在我看来,卤煮肯定是煮的猪内脏,例如肥肠、猪肺,火烧应该是烧饼,好像老家的印得粑的味道,应该还有豆腐之类的。

“好吃吗?”喜欢的人还真爱上了,哪管什么色香味,不喜欢的人转头就走,因为吃不太习惯,就是这么个味。我比较喜欢吃,是因为爱吃。

据说,卤煮火烧是京城的名小吃,可以上得餐桌,下当小吃。卤煮火烧是北京小吃的代表,许多名人到北京都想方设法地吃上一碗。许多外国人也爱吃,据说拜登访华特地慕名前来一个小店,专门吃卤煮火烧和炒肝。

北京人好这一口,可以理解为冬天冷了,吃一碗卤煮火烧可以让身体暖和起来,既有主食烧饼,又有荤有素,还香气四溢,那真是嘴不停嚼,手不停匙,一个个埋头闷吃,食而不语,人人忘我,乐享美味,其乐无穷……

外地人来北京,充满了好奇,因为老家很少吃,一吃就上瘾,还别说,吃上一口,赞不绝口。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汪曾祺说:“口之于味并不都有同嗜焉”。中国人对吃是有名堂的,也是有讲究的。就拿卤煮火烧来说,因为好吃才有市场。

我问父亲喜欢吃吗?父亲说很喜欢吃。我问我同事熊苗苗喜欢吃吗?她说不喜欢吃。我问了来北京玩的同学喜欢吃吗?他说刚开始看到像杂菜一样,不敢想象,但一旦吃了,还是回味无穷。

卤煮火烧,据说最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一个赵师傅,一个陈师傅,两人一合计,把一口大锅放入了许多猪下水一起煮。“煮”是大有学问的,也是大有文章的。赵师傅和陈师傳一鼓捣,这美味的卤煮火烧就慢慢传遍京城了。

卤煮火烧是京城一绝,爱吃的人爱不释手,不爱吃的人绕着走。吃这个东西,一人一个味,一人一个理。

父亲说,好吃的东西多着呢,有人喜欢,有人反感,例如榴莲,还有臭豆腐,有人视之异味而弃之,有人当成个宝而追之。

我曾经专门去了一趟北京南城的南横街,据说那是卤煮火烧的起源地。原宣武区现西城区的南横街是卤煮火烧的“发祥地”,我经常开车经过那里,穿越过大半个北京城,就为了那口正宗的卤煮火烧。

北京人哪,真正的老北京人,就是喜欢老北京味儿。卤煮火烧就是真正的老北京味儿,那味儿厚重料足,那地地道道的舌尖上的美味,吃饱喝足了,过完了瘾,就开始在京城看戏去了……

卤煮火烧本是苏造肉,旧时皇宫琼林宴上肴,今时飞入寻常百姓家,京味一绝大众点评夸。

赞颂老屋散文(散文丁会仁卤煮火烧)(2)

作者简介:丁会仁,博士,独立作家,高级学者,畅销书作者,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市场信息报》《劳动时报》《湛江日报》《作家网》和《作家》等报刊杂志。

壹点号运河桨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