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作的六个技巧(干货分享学会写作)

#夏日生活打卡季#

学习写作的六个技巧(干货分享学会写作)(1)

○写作认知

1、要从心底接受自己暂时写得差这个事实;最大的对手是自己,别人没时间笑话你;别等准备好了再开始写,先干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从写好一段话开始你的写作,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持续训练,你一定会越写越好。

2、学习成长本质上就是每天不断输入、思考和输出的过程。只有不断做高质量的输入,脑子里才有货,才能不断掌握新知,获得新观点,产生新思考;才能长期、稳定、高质量地输出内容。

3、习惯性追问事物的本质、建立知识的链接、应用所学的知识;高频持续输出;既学写故事,又学写观点;建立自己的写作流程和反馈系统。

4、以创造价值为目的进行公开写作。借助外部压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标准;借助外部反馈,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借助外部激励,驱动自己长期写下去。

5、好文章的标准:创造价值有新知;信息量大密度高;论证精彩有逻辑;容易理解不高冷;真诚沟通不装逼

○用户思维

1、明确写作目的、阅读对象和阅读场景。

2、以双向沟通的心态写作:采用平等的姿态、分享的口吻;寻找目标对象感、创造聊天的感觉;注重调动读者的参与感;注重接收的准确性而非表达的准确性。

3、以读者逻辑写作:写出读者的心声(身份认同);让读者有收获感(价值认同);营造良好的阅读体验(服务认同)

○选题能力

1、写文章的人,应该很有态度,时刻有话要讲,对这个世界有点意见,随时想要通过表达来参与和优化这个世界,为世界创造价值。

2、万事万物皆可成为素材,随时发现平淡生活中的“刺”。让你欣喜、愤怒、反思、困惑的,都是刺,都是你写作的源泉。

3、找准自己的兴趣跟热爱,不要盲目跟风。你不厌其烦去做的事,就是天分所在。它能带来持续的满足感,你情愿一直为它投入,时间久了,你就会做得比别人好。

4、我们不需要都成为作家,去创作文学作品,我们的目的是学会更好地通过文字表达内心想法。

5、【一个写作套路】

我要说的是什么概念?

它为什么重要?

它通常被如何误解?

它实际上是怎么回事?

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如何正确使用它?

错误使用它有什么可怕之处?

它与哪些其他重要概念有重要的联系?

6、【写作公式】

场景化写作,引出一个痛点话题

针对痛点话题,提出一个新鲜观点

正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案例

反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案例

总结这个观点的意义、价值

给出具体的执行建议,呼吁大家去做

7、【选题底层逻辑】

覆盖人群:有多少人愿意读?

痛点程度:阅读时有多大共鸣?

社交原动力:多少人会主动传播?

身份认同:能否替读者说出心里话?

热点赋能:利用热点 深度思考 创造价值

多维度提供新知:别的账号所不能提供的

8、【日常寻找选题的路径】

分析人群的共性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挖掘自己的关注焦点:自己感兴趣的

立即输入以触发思考:阅读、听课、看节目

关注热点以提取话题:观察分析各路网友的讨论

模仿借鉴和迁移转换:但一定反对抄袭,反对洗稿

○标题拟订

1、拟标题核心技巧:激发好奇心、激发认同感、激发危机感、展现回报值、展示新闻点

2、【思考路径】

①罗列新奇反问:新鲜、奇怪、反常、疑问

②包装核心观点:金句、犀利、品味、优越感

③挖掘危机关联:引发危机感(虽然我本人并不喜欢贩卖焦虑)

④包装内容价值:提升文章逼格

⑤突出新闻时效:最新、刚刚、重磅突发(给读者一种赶紧抢先一步去看的紧迫感)

○写作素材

1、八个搜索渠道:①个人经历思考、②身边人的经历、③微信公众号、④微博热榜 评论区、⑤知乎回答、⑥百度(大家都用烂了)、⑦专业领域垂直网站(虎嗅、36氪、创业邦)、⑧书和课程

2、一个搜索技巧:加上双引号搜索,搜出来的这组词都是连续无中断的,关键词不会被拆分。

3、日常积累素材:及时收藏(定期分类整理和熟悉)、随时记录(摘取内容片段 记录碎片思考)、写小分享

○框架结构

1、【14个思考方向】

(1)问题:发生了什么事情/新闻?有什么痛点/需求?

(2)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事/观点/方法/概念等。

(3)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为什么要讲这件事?这个观点为什么是这样的?可以用哪些概念、道理、观点、事例去解释它?是进行正面论证,还是进行反面论证?

(4)怎么做:可以写如何做一件事;如何使用一个概念;给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5)分解:把一个整体拆分成很多部分。

(6)并列:论证一个观点时,可以找同一个层级但不同维度的案例进行并列论证。

(7)递进:时间的递进、空间的递进、程度的递进等。

(8)关联:这件事和其他哪些事有联系?这个人和其他哪些人有联系?这个概念和其他哪些概念有联系?

(9)过程:件事是怎么发展的?

(10)转折:这件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改变?

(11)对比:两个人、两件事、两个观点、不同时间的对比等。

(12)结果:一件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13)反思: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新观点中反观自己,你得到了什么。

(14)意义:这件事的发生带来哪些价值?去做一件事有什么价值?学会并正确使用一个概念、观点、方法会得到什么价值?

2、【如何写开头,激发点开欲望】

①激发好奇:忍不住去思考的问题;反常的事或颠覆的观点;激发猎奇心理;展示新闻要点

②展示重要性和价值:说明文章探讨的问题很重要;提炼文章的核心价值;表明与读者相关,对他有用。

3、【如何写结尾,让人主动分享】

①制造共鸣:引用金句、

②强化价值:梳理总结文章重点

③制造话题:强调观点,引发站队;引起话题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参与

○成稿

1、不要等想清楚再写,只有开始写,才能摆脱写作恐惧。完美的作品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

2、提高信息总量:必要说明不能少;增加论点维度;增加论据数量

3、提高价值密度:①聚焦主题,删掉无关内容;②优化重复表达(相近的观点、同质的案例;能简单说明白的重复表达)

4、从头到尾精简每一句话:①不必要的代称和因果词;②多余的“是、的、了”;③多用短句和逗号

5、增强逻辑说服力:①结论先行;②归纳分类;③调整顺序(按重要程度、因果关系、结构关系、时间顺序、步骤推进)④删减冗杂信息

6、让论证精彩,阅读愉快:①观点对口(共鸣、新知)②论据有力(真实、充分、典型、新鲜、犀利)③案例精彩(主题相关、易被理解接受)

7、修改文章:通读全文,打磨框架;再度审视核心思想;逐句精修;打磨情绪;朗读全文,通顺舒畅。

8、克服拖延,提高效率:①明确截止时间,设定写作周期;②分解写作目标,降低行动门槛;③快速完成初稿,即时消化创意④减少外部干扰和诱惑;⑤借助外部监督,倒逼行动

○基本功:刻意练习

1、【引人入胜的故事框架】

①行动、冲突、结局

②起、承、转、合

③目标、阻碍、行动、结果、意外、转折、结局

2、【跟电影学套路】

①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的胜利

模仿方法:描述个人与朋友、家庭、社会的冲突,中间激化冲突,最后解决冲突。

②宝莱坞式:个体在社会夹缝中的突破

模仿方法:找出一个社会问题,然后以个体去挑战,最后成功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③经典韩剧:与家庭、社会的纠葛

模仿方法:在平静的生活里引入突发状况,着重描写人物因家庭、阶层、伦理的纠结过程,最终给出一个比较煽情的结尾。

④经典日剧:反思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模仿方法:铺垫条件,主人公打破规则,解决问题后,再回到原来的生活。

⑤经典法剧:相信感受重于一切

模仿方法:突出人物感受描写,把重点放在人物的情绪状态和感性决定上。

3、【写出有价值的观点】

①顺向思考:提炼出大众的流行认知。符合大众预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共鸣,能获得读者的普遍认可。

②逆向思考:与显而易见的真理反向走。在这个时代,与众不同就是价值。

③批判思考:想写出有见地的观点,可以从批判、挑战不认同的观点开始。

④迁移思考:借用其他领域的流行观点。通过迁移思考,很容易写出耳目一新、让读者有启发感的观点。

4、【写出令人共鸣的金句】

①重复:句式重复、关键词重复。

②回环:前后两句所用的词语几乎相同,只是顺序更换,又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例如: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③类比:找到共同属性,链接两个事物。

(例如: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

④押韵:

(例如:故乡的骄子,不该是城市的游子。)

⑤学会积累金句、分析金句、原创仿写

⑥少用形容词,多用名词 动词

○传播

(这部分见仁见智,还是自己看原文比较好)

○日常训练

1、保持良好的输入习惯

①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见所闻,皆可输入

②与人聊天,保持渴望学习的状态,主动获取信息

③观影、听歌等,主动制造关联。(好的台词、歌词、情节设计、评论区故事)

2、保持良好的输出习惯

①重视日常生活中组织语言的机会(微信聊天、工作总结、邮件、发言稿、社交动态、内容平台上的评论)

②养成写作的习惯,加入写作者的圈子。

3、构建稳定的写作系统

①输入系统:坚持读好书,看优质文章和电影,多积累经验,跟水平高的人聊天等,持续汲取写作的养分。

②处理系统:记笔记、做思维导图、教授别人

③输出系统:判断好文章、选题、拟标题、搭建框架、组织语言、提炼观点、编写故事、成稿、排版、传播等

○变现

1、【打造个人品牌】

①扬长避短,找到定位

②设定标签,固定形象:占领用户认知

③持续输出,积累品牌:注重品质、主题聚焦、渠道聚焦

④学会借力,赋能品牌:有水平地蹭热点

⑤搜集反馈,调整优化

2、【建立影响力根据地】

①找到合适的核心平台

②整理渠道,汇聚影响力(引流)

③养成积累用户的习惯(推广)

3、表现方式 渠道

(个人认为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就不罗列了,建议自行阅读原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