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1)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2)

从小打小闹的夫妻厂到拥有核心技术跻身国家高级技术企业行列,从摆地摊到国际顶尖企业供应商,浙江铭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经历市场风雨15年,从小变大,从大变强,已成行业的佼佼者,其发展转型之路也是许多民营企业发展的缩影。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3)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4)

夫妻下岗,为生计艰难“闯市场”

铭振电子的创始人陈学森、孔丽华夫妻本是温岭市机械电机厂的员工。丈夫跑销售、当了销售科长,妻子做技术、后来成为车间主任。两人都成了这家乡镇企业的骨干,一干就是12年。如果不是1996年温岭市机械电机厂的倒闭,夫妻两人可能一直干到老。电机厂的倒闭,让夫妻两人一下子全成了下岗工人,家庭也没了生活来源。面对上有父母要照顾,下有一儿一女要抚养的生活境遇,夫妻两人揣着千把块钱决定干回老本行,开起了自己的电机厂——森达电机厂。

“那时候,只想着养家糊口。”孔丽华回忆当时创业的场景。没有自己的厂房,租了当时的大闾乡农技站,几台机床、几个工人,厂子就开张了。夫妻两人既当工人又当技术员,还要亲自跑市场,没日没夜地干。孔丽华回忆那时候的“跑市场”:生产的产品都要自己运到路桥区的市场摆地摊,交通不便的时代,要转好几趟车,先从城南坐车到温岭南站,然后乘三轮车到温岭长途汽车站,再乘车到路桥车站,到了之后还要转一趟三轮车到市场。

当时森达电机厂生产的电机产品主要用于冰箱、冰柜等电器的维修,虽然苦,但夫妻两人靠着蓬勃的求生欲一直坚持着。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5)

1996年的温岭市森达电器厂

求贤若渴,谋发展咬牙“求转型”

在勤劳艰苦创业中,夫妻两人渐渐有了原始积累。2004年,两人在城南镇中心工业区征地10亩,有了属于自己的厂房,正式成立了温岭市三木机电有限公司。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夫妻两人愈加认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一家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不能持续地创新发展,就无法跟上市场的需求,在市场中处于被动迟早会被淘汰,而技术又依靠人才。“企业必须进行技术革命,必须重视人才招募。”这样的想法也决定了公司后来的命运。

2007年,夫妇俩机缘巧合下遇到了曾在国营企业工作三十余年的高级工程师黄世舒,这样一位出色的技术人才兼管理人才正是公司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夫妻两人向黄世舒抛出了橄榄枝,但如何让大家都争着抢着的高端人才选择三木呢?一次又一次地沟通联系,一次又一次诚恳地向其诉说公司创业过程和发展现状。就这样,夫妻俩在求才之路上坚持了2年,其真诚和契而不舍的精神最打动了黄世舒,答应来公司帮助企业发展。

黄世舒回忆当时刚来到公司的情景,“企业要发展,就要有定位,当时我就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企业要放弃现在生产的低端、低能耗产品;二是在产品定位上要精而专。”黄世舒进入公司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攻产品从传统电机转向新型高级外转子电机,技术标准以德国等同类产品的前沿顶级水平作为参照。“当时厂里还积压的低能耗低端产品我们一共用了六辆拖拉机,拉走全部当废品卖掉,老板娘还曾为此偷偷抹眼泪。”黄世舒说。

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没有转型发展的坚定。至此,公司“小而精”服务高端市场的发展定位开始形成。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6)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7)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8)

生产环境

走出国门,小而精闯出“一片天”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9)

公司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就是成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合格供应商。但在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存有偏见的环境中,这条路走得颇为艰辛。

2006年,陈学森决定到德国参加机电展销会,在这之前,陈学森还没坐过飞机更别说出国了。而那次出国花费了十多万元,这在当时差不多是公司大半年的利润,可尽管如此,现实还是残酷的,展会并没给公司带来订单。第二年,夫妻俩没有灰心,再次去了德国参加展会,但同样没有收获订单。不过,不久后公司却接到了西门子苏州全球采购中心打来的电话,表示了合作意向。接到电话后的第三天,夫妻俩就带着样品赶到苏州跟对方洽谈,但并未洽谈成功。他们并不放弃,经过一年多的沟通和磨合,西门子苏州全球采购中心终于同意合作。可是有了合作意后公司却迟迟没有等来订单。这让夫妻俩坐不住了,于是直接跑到德国西门子总部询问。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08年10月,公司迎来了德国西门子公司前来验厂。

“其实我当时最担心的不是产品的质量,而是对方的验厂,这就不仅要求产品质量过关,更要求企业的整体能力和素质过关,能够可持续地稳定地提供优质产品。”黄世舒回忆,“虽然我们当时没有现在的新厂区,旧厂区也就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大,但当西门子的代表看到我们的技术,赞叹我们用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了最精密的要求,还给我们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让我难忘。”最终,产品成功通过德国西门子公司严格的测试并获得了认可,被正式确定为西门子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有了西门子公司合格供应商的名片,公司产品在高端市场也开始走得更加顺畅。此后几年间,其产品畅销俄罗斯、印度、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公司性价比极高的外转子电机产品在欧洲同类市场上备受青睐,收获了大量订单。2007年,公司产值还只有几百万元,2008年就迅速增至2000多万元,2009年又同比翻了一番,此后每年都有较大增幅。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10)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11)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12)

深耕细作,两手抓保持“驱动力”

2017年12月,公司正式更名为浙江铭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公司产值已近2亿, 70%的产品销往欧盟国家,甚至打败了德国产品,在俄罗斯机电市场的市场份额从30%扩张到了现在的70%。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其在技术创新上的深耕细作。虽然公司已经拥有了核心技术,但从未停下过产品研发的脚步。

早在2010年,公司就开始走产学研合作道路,与高校合作成立研究院,也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每年都能创实用新型专利5至8项,创新研发的项目曾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项目,而公司的研发中心也成为了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中心。此外,诚信也是铭振电子行稳致远的影响因素之一,公司不仅仅对待客户保持诚信,对待自己的供应商同样也十分注重诚信,在严苛要求质量的同时始终践行准时交付货款,也培养了一批精英供货商,以此保障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公司也同样十分重视人才资源。孔丽华说,当今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了企业所需的人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尊重员工,是铭振电子企业文化的内核之一,早在十年前,公司就为员工提供宿舍,如今,员工旅游、工龄奖励等各项政策让员工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公司创业初期的三四十个元老级技术骨干,始终都还坚守在公司,未曾离开,这也是让陈学森、孔丽华夫妇颇感自豪和欣慰的。

如今,秉持着“小而精,工于心”企业发展理念的浙江铭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依旧致力寻找高端技术人才,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向国际先进产品标准看齐,以民企的姿态践行着“中国制造”。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13)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自2015年-2017年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工作实施以来

我市小微企业蓬勃发展

2018年,新一轮小微三年计划已经拉开序幕

这是与大家分享创业经验的

第63家企业的成长故事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14)

动动手指把赞送给无惧奋斗的创业者们!

象山小微企业成长(小微企业成长故事)(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