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毕业季的微电影有哪些(两名95后用微电影致敬青春)

有关毕业季的微电影有哪些(两名95后用微电影致敬青春)(1)

又到一年毕业时,许许多多的高校毕业生即将迈出校园,踏入社会。对于在中北大学学习和生活了四年的毕业生,他们对中北的记忆会有哪些?

有初入大学校园时,手拿录取通知书,拉着行李箱站在校门口徘徊的那份忐忑与激动。

有那段难忘的军训时光,和同学们一起在烈日下站军姿,但总想偷个小懒的深刻记忆。

有在图书馆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翻动书本的声音仿佛还在耳畔萦绕。

有和恋人一起爬二龙山、看日出、压铁路、品尝食堂那特有的美食的满足。

……

这是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17100541班的大二学生陈扬和常志鹏拍摄的微电影《不说再见》中的一幕幕,两人从编剧、摄影到制作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这部微电影在6月底正式上线,视频的播放量已达到50万。不少网友评价拍得真好,还有网友说今年第一志愿选择中北,更有网友表示虽然不是中北人,但是真的看哭了,看到微电影中阿姨挥手道别莫名戳中泪点。

不到7分钟的微电影,两名95后,用4个多月的时间,把中北学子对母校的眷恋与不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7月2日,陈扬和常志鹏给山西晚报记者讲述了他们在拍摄背后的酸甜苦辣,以及一路上的成长。

希望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 他们有了拍部微电影的想法

1999年出生的陈扬是福建福州人,1998年出生的常志鹏是山西晋城人,初见两个大男孩时,他们特别爽朗地和山西晚报记者打招呼,大方自信地介绍着自己。他们是大二学生,既是同班同学、宿舍舍友,还是兼职公司的同事。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在目前兼职的公司里,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摸索还没有学习到的内容。

说起为何要拍摄这部名为《不说再见》的微电影,他们说,就所学的广播电视学专业而言,拍和写是广电专业的两个必备技能,这部电影的拍摄是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实践,电影中涉及到课程之外的内容,也是一次让他们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拍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困难也很多,但这些困难都被我们一个一个地克服了。”他们说,既然做了决定,就要坚持去做好,哪怕过程困难重重。

《不说再见》最初的想法是陈扬提出来的,2018到2019学年的寒假,陈扬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一整套北京电影学院老师授课的教程,这次拍摄对他来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寒假的时候,我给常志鹏打了个电话,说想拍部微电影,我俩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决定去拍。”陈扬说,他俩在兼职公司有过多次合作,这让他们配合默契,而且两个人都是决定了要做,就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的性格。

有了拍电影的想法,那就要确定拍摄的主题,两个人都觉得电影应该在毕业季到来前上线,拍毕业季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网上有很多这个话题的短片,对没有经验的我们来说,有经验可借鉴。”常志鹏说,3月初,他们的第一版剧本写出来,原本是想用歌曲填词的方式将“毕业”这个主题展现出来,但在改词期间遇到了困难,找不到合适的人去改。

歌词改不动,就换思路,改剧本,改分镜头,改脚本。说着,陈扬从他的双肩背包里掏出平板电脑,山西晚报记者看到,他的备忘录里,剧本的更改一遍又一遍,甚至精细到一个标点符号。

完成台词、拍摄进度的安排和录音师、灯光师、配音演员等团队人员的确定,4月10日,陈扬和常志鹏敲定了最终剧本。

短短6分59秒的成片他们拍摄的素材有200G

微电影的开头是女主要离开住了四年的宿舍,她在收拾行李,准备在离开前再去看看中北的样子。短短一分钟的镜头,常志鹏说,他们拍摄的时长有7个多小时。而在整个视频的拍摄与制作过程中,视频素材时间已记不清,最终的成片是6分59秒。“我们拍摄的素材有200G,最终的成片只有300M左右。”

陈扬说,整部电影,除了开头的取景是在选择的民宿外,其余的取景全都在中北大学校园里。“要进女生宿舍取景,我们根本就进不去,最后只能选择民宿。”陈扬说,他们把学校附近的民宿都逛了一遍,最后选中了其中一家。

等带着所有的设备进了民宿,陈扬和常志鹏却发现,民宿图片是用广角镜头拍的,原本能放下设备的地方却因空间有限,不得不进行调整。“房间的布置,我们花费了两个多小时,从墙上的装饰、架子上的书籍、床单被套和床头的娃娃等,都是我们带过去布置的。”常志鹏说,为了更好地呈现画面,他们每一个镜头都会尝试不同角度的拍摄,甚至同一个角度也会拍摄好几次,就为了找到最好的那次。

宿舍中的镜头,他们拍了4个小时,晚上团队中的人员外出吃饭,常志鹏和陈扬对拍摄的画面进行了初剪,有些镜头不是很好,他们在第二天又补拍了3个小时。

他们说,像这样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拍摄的画面,还有很多。

就好比女主和男朋友在二龙山看日出的镜头,他们从凌晨3时开始爬山,到7时回到山下,4个小时的努力只为了电影中的3个镜头。“要拍山上凌晨5点的日出,就得提前两小时出发,而宿舍的开门时间是6时,那一次我们集体外宿了。”说着,陈扬笑了,他说凌晨爬二龙山会让人终身难忘。

5月中旬的龙城,早晚温度还是很低,尤其是在山上。“想到会冷,但没想到会那么冷。”说着,常志鹏翻出他手机里保存的那张冻得嘴唇发白的自拍照。说着当时的场景,常志鹏却依旧笑容满面,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因为这趟出行,他们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片尾中缓缓驶来的火车。

中北有名的还有铁路,陈扬说他们一直想拍火车徐徐驶来的画面,他甚至去四处询问,大家都不知道火车具体的运行时间。就在那天早晨,他们在返回的途中恰巧碰到了从远处缓缓而来的火车,并且拍摄成功了。“真的,很美。”

女主和群演都不好找 他们感慨欠下很多人情

电影中的演员和工作人员没有任何出场费,他们的付出只为完成陈扬和常志鹏的创作。“从女主到群演的寻找,我动用了很多人脉,欠下的都是一个个的人情债。”常志鹏说,他真的不知道要如何还同学们的人情。

在剧本和所有人员都确定后,就差女主角入场开拍。常志鹏拍着胸脯保证过,他来寻找女主角。虽然他在积极联系,但遗憾的是都被拒绝了。“我们没有大家所熟知的作品,加上电影拍摄的跨度很长,6月份又是考试月,有的人担心因为拍摄影响了考试,有的人担心我们拍得不好。就这样女主角的人选一直悬而未定。”常志鹏说,那时的他是又着急又无奈。

就在常志鹏积极地四处寻找女主角的时候,陈扬也没闲着。他在一次乘坐835路公交车回中北的途中,看到公交车上的一位女生的形象气质很符合剧中女主角的形象。“那天我没带笔和纸,就用从背包里翻出的一小根铅笔在随身装的餐巾纸上写下了名字和电话。想找个机会把电话给了那名女生,希望她能来帮忙拍摄。”陈扬说,等下了公交车,他一直跟在女生的身后,不知道要怎样开口,走了一段路,他鼓起勇气跑到女生跟前,说明来意。

“女生说她不是中北大学的,来学校里找同学。”陈扬说,当时他尴尬极了。

女主不好找,群演也不好找,在电影中军训场景的拍摄,是在一个周日的15时许,那会儿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这场戏,原本要群众演员20人,“不好找啊,得一个一个去联系。我提前一周就开始联系,也联系了20多人,说好的13个人,最后只来了11个。”常志鹏说,除了群演,教官他也找了3个,一个是学校国旗护卫队的师哥,还有两个是学校教官大队的师哥,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约好的教官临时有事,没法拍让大家白跑一趟,他就留了备选的教官。

“那一天还巧遇到大风,帽子都戴不住,有个大一的学妹都快被风刮倒了。真的,同学们能过来帮忙,已经很感谢了。”陈扬说,他预订了学长的时间,又不一定让学长来参与拍摄,即便是这样,学长也答应了,那得是多大的人情啊。

在拍摄中找到人生方向 他们不会停下逐梦的脚步

在常志鹏的腿上有一道淡淡的伤疤,这道伤疤是他在用无人机航拍的时候,被无人机的螺旋桨划伤的。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拿起无人机的双手都会发抖,还好,现在的他已经克服了那份恐惧。

在微电影的首尾都有无人机拍摄的画面,而在此之前,常志鹏和陈扬都没有航拍的经验。“这就要感谢我们兼职的公司,老板把无人机借给我们,我们就开始练,电影首尾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就是由我完成的。那天,我用无人机在学校门前进行拍摄,有个毕业的学长想和校门前的中北大学合影,我就站在学校门口,学长是想提醒我让一下,拍了下我的肩膀。那时的无人机正准备起飞,我的胳膊动了一下,无人机就朝我的身上飞了过来。”常志鹏说,无人机的螺旋桨划到了他的腿,当时他没觉得疼,就着急检查无人机,还好无人机没事,要是坏了,他都不知道怎么去赔,毕竟无人机的售价不便宜。

确认无人机完好无损后,常志鹏才感觉到大腿上的疼痛,他握着控制器的手开始颤抖,是疼痛与恐惧并存。“就像开车出了一次事故后,让你立马再去开车,你的内心是恐惧的。”常志鹏说,作为团队中对无人机操纵最为熟练的人,在拍摄的最后关头,他不能退缩,还好他完成了航拍。

影片中有卖水果的阿姨、食堂阿姨、宿管阿姨、保安大叔,还有毕业生们和老师挥手道别的场景,看着挥手再见的瞬间,女主的眼神中露出不舍。“这一幕,是我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当时第一反应觉得有点幼稚,可还是和陈扬说了。结果拍出来,效果还不错。”常志鹏说,这一幕也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

这部微电影的费用支出有2000余元,这些钱全是常志鹏和陈扬兼职赚的工资。对于未来,陈扬说他从高二开始就对影视制作有了兴趣,高考填报志愿时,便选择了这一专业方向。“我喜欢拍摄与后期制作,这是我的喜好所在。”陈扬说,他想要拍摄中国的科幻电影。

和陈扬不同的是,常志鹏学这一专业是被调剂的,“刚开始并不是很喜欢,因为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常志鹏说,入学半年后,他用所学知识赚取了一些生活费,也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他看到了方向,在纠结了半年后,他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在父母的资助下,入手了第一台相机。“我家是农村的,8000元对我父母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常志鹏说,他曾向父母做过担保,要用这台相机做出点儿成绩。这部微电影,其实就是在向父母证明,父母对他的投资没有白花。

梦想无论是大是小,逐梦的这条路都并不容易,他们可能步履蹒跚,但却从未停下脚步。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实习生 李可昕 原雅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