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战国策(古代文学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战国策?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战国策(古代文学战国策)

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战国策

知识点概述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

结合作品理解

《战国策》中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

《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颇多,许多著名篇目,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等等,都是依托之作。夸张虚构不合史实的要求,但却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楚策一),苏代以鹬蚌相持说赵惠王(燕策二),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齐策三),庄辛以蜻蛉、黄雀说楚襄王,汗明以骥服盐车说春申君(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个特点。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李文叔:“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加深印象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不过,《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所记人物也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既有讲权术谋诈,图个人功名利禄的朝秦暮楚之徒,也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之士(《赵策三》)。《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齐策四》)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书中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战国策叙录》)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阶层,尤其是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