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炒糖色制作方法和技巧(油炒糖色水炒糖色)
什么是炒糖色
糖类在加热遇高温后,发生缩合形成焦糖色素并同时释放焦糖香气,随着加热时间的增长,色泽逐渐变成浅黄→金黄→枣红,最后会变成焦黑,这被称为美拉德反应。炒糖以及在炒至枣红的糖液中加入热水熬匀的过程在烹饪中被称为炒糖色。白糖被炒成糖色以后甜度降低、颜色枣红、香气浓郁,可以为菜品着色、增香,是一种原始、天然的调味着色手法。
哪些菜需要炒糖色?
烧菜、扒菜等成菜色泽为红色或者酱红色的菜品一般都需要炒糖色,如干烧鲳鱼、红烧蹄筋、南煎丸子、扒肘子、烧鸭子、红烧肉等,只是如今很多厨师简化了这个工序,改用酱油及其他成品调料代替。除了菜品,调酱汤时也需要用到糖色。
炒糖三阶段 :拔丝→嫩汁→糖色
如今厨师将炒糖统称为炒糖色,其实炒糖应分为三个阶段:拔丝状态→嫩汁状态→糖色状态。糖液融化之后第一个阶段是冒小黄泡,呈浅黄色,此时即是拔丝状态,再熬一会儿便开始冒大黄泡,此时色泽金黄,叫作嫩汁状态,继续熬制,糖液焦化成鸡血红(枣红)时才称为糖色状态。在熬至嫩汁状态、糖色状态的糖液中加入开水熬匀,即成嫩汁和糖色。
有些菜品需要用嫩汁,有些菜品则需要用糖色。如干烧鲳鱼、南煎丸子、九转大肠、宫保鸡丁用到的就是嫩汁,因为这些菜品的标准色泽是红亮而非酱红,而且干烧鲳鱼、九转大肠等菜还需要长时间烧制、收汁,如果一开始就炒成糖色则最后成菜颜色就过深了。而一些色泽要求较深的菜品则需要用糖色,如葱烧海参、红烧鱼、扒肘子等,在这里,糖色的作用类似酱油,以上色为主,提香为辅。
炒糖色是厨师做菜的一种技术,也是考验厨师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
凡是老师傅都能炒出光泽诱人、醇香留齿的糖色,相反,技艺不精的人,炒出的糖色要么色泽暗淡,要么会产生黑色颗粒物质,不是黯然无味就是又苦又涩。
在一些红烧、糖醋类的菜品制作中,都会用到炒糖色这一步。可能你其它步骤都做的很好,就因为炒糖色没做好,整道菜也变了味。很多人说炒不出焦糖色,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你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可能是你用错了糖。
炒糖色很需要耐心和观察力,但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和制作方法,其实也并不算难。
如何才能炒好糖色呢?炒糖色倒底用水炒还是用油炒?炒糖色要用白糖还是冰糖炒?有哪些技巧?
今天就由拥有26年大厨经历的王师傅教你炒糖色的正确做法,还有他多年积累的一些小技巧和经验,保证你一看就会,一做就能成功。
第二种方法:水炒糖色
糖和水的比例:1:1
优点:用水炒糖色,简单易学,上手快,特别适合初学者。水炒的过程需要时间较长,很容易掌握火候,糖色的变化比较慢,一般不会出现炒过、变苦的问题。
缺点:需要时间较长,炒出来的糖色亮度相对低一些。
方法:
1、将锅烧热,下入准备好的砂糖;
2、倒入相当于糖分量二分之一的清水,用中火烧;
3、边烧变搅拌,直至白糖融化;
4、注意观察,糖水从大泡泡变成小泡泡,颜色变成淡黄色;
5、待小泡泡开始变粘稠,颜色会变得更深;
6、最后颜色从深黄变成浅棕色,小泡泡又变回大泡泡;
7、颜色明亮,呈棕红色时就OK啦,这时就可以下入肉或者菜上色了。
第三种方法:水油混合炒糖色
糖、油和水的比例:5:1:4
优点:相对以上两种方法,炒制时间适宜,也相对容易把握一些,适合家庭中操作。
缺点:容易溅油,要小心防范。
方法:
1、将锅烧热,倒入色拉油,随后加入白砂糖翻炒均匀,再加入清水;
2、锅中的白糖化开后先稀后稠,当糖溶化后转小火继续熬制,先起大泡后起小泡,颜色由白变黄,由稠突然变稀;
3、当锅中白糖成浆状且变成金黄色,中间泛起许多小泡时,离火出锅就可以了。这时是下入烹饪原料的最佳时间,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快速下入原材料进行烹制。
炒好糖色必须要掌握的8个小技巧:
1、糖色最好选用不粘锅来操作,而且要热锅凉油下糖炒制。
2、炒糖色的整个过程,要用铲子不停地搅动,防止粘锅和糊锅。
3、油炒糖色有一定的危险性,小孩子不要操作。另外在炒好糖色,下肉或菜的时候容易炸锅,一定要将食材上的水分沥干水分。
4、炒糖色时,待糖液嫩汁或者糖色状态之后一定要加开水(切忌不能加凉水哟)熬制。
5、炒糖色的糖用绵糖、细砂糖、碎冰糖、冰糖都可以,但是实践证明,白砂糖最好,炒的糖色饱满透亮、颜色鲜亮。
6、如果你是新手,炒糖色时一定要使用小火,待炒得次数多,熟练之后,可大火完成全过程,因为火候对炒糖色来说特别重要。
7、下入食材要把握好时间,一般食材应在所有糖完全起沫前,关注宏德香料百科公众号,每天分享三篇好配方即糖色正好形成时,立即下入锅中,食材上色会达到最佳。
8、家里的色拉油颜色纯正,加热的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气泡,最适合用来炒糖色。
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和意见,请在下面留言。
文章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