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刚柔并济的故事(甲骨文的启发老子中的)

老子的“柔”非现代“柔”的语义

学习甲骨文,一个字就是一课,而且还得有历史情况辅证,而信息又有限,这样往往一个字就需几天的研究功夫。

看《老子》,除掉其中的语气助词、虚词,有实际意义的形容词,最多的一个字是“柔”字。这用python寻找词频很容易做到,我在前面《国学溯源之旅》连载中,把相关出处已经注明并简要解释。

“柔”按现在的解释,最通常的感觉是柔软、柔顺等等。老子的柔也是这个意思吗?

按笔者的理解,老子的“柔”绝非柔软这么一个单独的语义,而是一个复杂的阴阳一体思想的字。如果你按现代的“柔”的意思理解老子的“柔”,会直接导致理解错误。而这是当年儒教需要的解释,另外被归类为道家的庄子的主张也很配合,这很可能是历史上的儒学給道学下的一个小绊子。

老子刚柔并济的故事(甲骨文的启发老子中的)(1)

柔-沧海桑田的原动力

“柔”甲骨文查无此字?

寻找这个柔字的甲骨文颇费周折,最终结果是查无此字。字体转换网很客气,很温馨,跳出个菜单告诉我,先去吃个鸡腿补补脑,回来再告诉我。结果就没回来。

那只好再从金文中中找,周朝统一使用的金铭文中也无此字。

接下来找篆字。这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周朝春秋后期秦国使用的文字,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命李斯用略微简化的小篆统一文字。从现代的出土的竹简来看,隶书当时已经在民间存在。

也就是存在这么一个含糊的时期,周朝的官方使用金铭文,其中的秦国使用大篆,而民间已经开始有更简化的隶书。

那么周朝春秋时期的楚国的文字又与官方文字有所不同,大约有2000左右字与周朝金文相类似,同样渊源来自于甲骨文,但是已经发现至少1000多字本地的字。这渊源不一定是来自正统沿袭的甲骨文顺序。另外,为美观修饰,楚地使用鸟书。也就是在一些字的位置用鸟头或美观的弧线代替笔画,以达到美观装饰的效果。并不影响语义。

这也是秦始皇统一后,要统一文字的一个历史前提条件。他看各地的奏报,居然得用翻译,这把他气坏了。

现在看最早出现的“柔”这个字,是大篆。也就是秦国大篆中有这个字。这时候还不叫秦朝。

“柔”哪来的?

①<形>草木始生;稚嫩。《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行,爰求~桑。”

②<形>柔软;柔弱。《后汉书?光武帝纪》:“吾理天下,亦欲以~道行。”

③<形>和;顺。《管子?四时》:“然则~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

④<动>安抚。《国语?齐语》:“宽惠~民,弗若也。”

这时期前后的古文查字典出现四次柔,意义并不同。这里并没有统计到《老子》中的柔。可是无缘看到以上这四本书的原版,我就奇怪当时的柔字怎么写的。后世传抄,都是利用的后世在用的字代替古代的字。

老子刚柔并济的故事(甲骨文的启发老子中的)(2)

柔-滴水穿石

“柔”字猜想

假设甲骨文中没有柔字,会用什么字来表达这个意思呢?按照造字后世总结的基本原则,有主要的两种推测的可能性:软、矛。

首先枪毙“软”,甲骨文那个转换网站的电脑又去吃鸡去了。

那古人表达柔、软这个很重要的态如何表达?利用水这个字?但甲骨文的水是卦爻或者名词,可见资料未见软意。

不会使用“矛”来表达柔吧?这就有点刺激了。矛之刚硬和柔这两冤家能凑到一起?

可是按笔者分析,古人还真就这么干的。

“柔”,上古有“矛”意,谁把它变软的?

老子的柔并不柔。

这和止戈为武是一个意境。武的目的是止戈。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策。熔金属武器为鼎,这在周朝有记载。

而用矛代表柔这是同样用法,也就是处理事情的手段,表面看着是柔,但实际要达到的效果和长矛一样。这很阴阳一体。

老子刚柔并济的故事(甲骨文的启发老子中的)(3)

矛,本喻意是处理事端的强硬手段,象枪一样直截了当,长驱直入,但却要用柔这种态表达出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是阴阳一体的古代文化。这似乎也是老子的用意。我前面连载解释了老子的柔、老子的水、老子无,哪个都会发飙的。黄老之学,可不是老庄之学,老子有点面目和善、姿态谦恭的暴脾气。一个楚国的相国伊尹苦苦想留(还是威逼?),老头子那么大岁数一走了之,也看出来这脾气挺大的。

练武术的知道,使用长枪,在杆上加暗劲、扭劲、绷劲,枪头出去的方向是变线的,而非直线性。尽管枪看似很硬,但此时如弹簧,枪头则指上打下,指南打北。这就是杵在那里硬硬的枪,一旦使用其柔的特性,威力巨大。太极武功,更强调这一点。当然现在的一些太极体操就不懂老子这个太极了。

老子的那个柔、水、无绝非现在的字意了,如果这个基础都不懂,学张三丰,不可能的。儒家的字意上动手脚,差点把道家的精髓废了,好在后世继承道家的还出现几个明白人,如张三丰这样的。画太极图的陈铎知道画鱼眼,也是懂老子意图的。

甲骨文的矛字转变

甲骨文的矛,字其中构件的弯曲,是否有表现这个柔,象柳枝一样的弹性的寓意呢?

老子刚柔并济的故事(甲骨文的启发老子中的)(4)

矛的金文。头条之外该文均属盗版

也就是金文中的矛很清楚了,没有柔的意思。箭头所示,是最类似甲骨文的矛。因为有网站显示了甲骨文的矛字。

老子刚柔并济的故事(甲骨文的启发老子中的)(5)

但该网站显示该字为柔的甲骨文。我只发现这一处。

这和金文的矛还是有点区别。金文的矛多了一个耳朵,少了一对矛的穗。从简化来讲,少一对穗很正常,而多个耳朵也正常,因为当时矛变成了戈。这个耳朵是戈的象形。也就是矛居然是由柔演变来的。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产生争议了。

也就是柔和矛在上古可能不区分。

老子刚柔并济的故事(甲骨文的启发老子中的)(6)

甲骨文的柔这个弯曲的穗被解释为树木的枝条,这是被用来做矛用的材料。就像柳枝,很有弹性。所以柔。至于两层同样的穗,实际是由于抽象美感变形引起的。上面一层的一对穗,实际是枪尖的意思,这和金文一致。而下面的穗被金文变成戈的横出部分,这是武器进化史的证明。枪的问题是一旦全力扎入,拔不出费劲,而此时易被对手攻击,而戈解决了这问题。

也就是古代的矛居然就有柔的意思。

从篆字的柔来看,矛与柔的区别就差一个木。

但是金文中的矛,并没有木,而是从前期的矛的模样变成戈的模样。金文中这个字被翻译成矛,而非柔。直到金文大篆,依然没有木象。直到小篆,矛与柔才区别开来。

而老子使用的楚字在小篆形成之前,与秦国的大篆同期。这时候矛与柔在楚国是否区分了呢?

柔取矛象,这有点抽象不到一起,不免匪夷所思。这两意思在什么时候分叉的呢?

老子刚柔并济的故事(甲骨文的启发老子中的)(7)

以柔克刚

矛与柔的区分时间

也就是柔这个字很大可能在老子这第一次出现。他表达的很阴阳,象矛一样的柔,要的是矛刚性里面的揉劲,同时具有柳枝的飘逸。

老子的柔,是太极的鱼眼,老子的无(最小的有)的一种表象,是刚强,是进攻,是顺势,而非柔软、懦弱、不作为。前文字典中介绍的柔的古文意思,老子这个柔的语意中也都包括了。这已经不是你现在的柔的,它是柔与刚的一个动态的尺度、分寸的表达。

这是无级变速的太极表达,带档位的表达是八卦和周易了。而五行重点表达的是相互作用的关联性和运动性。

现在再看《道德经》吧,不用管它什么版本,儒家2000多年来并没有动多少字的手脚,动的仅仅是字意的手脚。《老子》这五千字一旦在当时公开发行,改字这会产生记录的,酸腐文人会互相诋毁,唯独改字义才有成功的机会,而且你永远都仅仅是猜想,证据都没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