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白毫银针越放越好吗(银针存老之后白毫大量脱落)
丨本文由白茶大课堂原创撰写,未经允许,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
《1》
在新闻上看到,武汉的樱花已经开好了。
然而,今年的武汉大学,却没有往年那挨挨挤挤,摩肩接踵样子。
都说,这一年我们欠下了太多。
欠武汉一次看樱花的旅游;欠医务人员一份日常的体贴;还欠下徐峥的一张电影票。
甚至,和老同学许下过年要一块聚聚的约定,也仍旧在延迟之中。
早知这么久不能见面,就是挤时间也该一起吃顿饭的。
然千金难买早知道。
后来,就觉得有想要拥有的东西不能够犹豫,稍稍踌躇,就可能长久的错过。
一位茶友说,自己原本是要自存老银针的,如今在家等不及,想直接买些老银针解馋。
可一看茶掌柜发来的老银针图片,稀稀疏疏,看起来不甚健康的模样。
茶友冒出了疑问:难道白毫银针存老之后,白毫就逐渐消失了?
《2》
老银针,就是白毫稀疏的模样?当然不是!
老银针,实际上就是储存时间至少三年的白毫银针。
因为稀少,或许没有太多人见过。然而白毫银针新茶时期的模样,却是大家所眼熟的。
白毫银针有“绿妆素裹”的美名,由于白茶本身的树种嫩梢,就带有较为丰厚的白毫。
白毫银针的外观特点,呈现出“绿、雪、芽”的模样。
其中,“雪 ”指的便是白茶当中的丰厚白毫。
捏住一枚白毫银针的干茶,对着阳光,会看见芽头上的白毫,并非是贴着嫩芽。
因白毫本身有一定长度,且密实丰厚的缘故,如同毛领一般附着在芽头上。
新茶时期是如此,当白毫银针在长期储存之后,白毫的数量并不会减少。
不过在储存的过程中,难免有些摩擦,白毫会因为这些原因有些少量脱落。
一部分落入到茶汤当中,另一部分则是因为静电,所以附着在了包装茶叶的内侧。
只要不是拿起装着白毫银针的箱子大力摇晃,都不至于将老银针变得光秃秃,没有白毫的模样。
《3》
白毫极为稀疏的老银针,是在新茶时期就被伤害
一天在仓库中,有一包做了标记的白毫银针毛茶。
那是2016年的时候,某个平地产区未完全烘干,就提早上市的白毫银针。
这样的白毫银针半成品,也被本地人称之为毛茶,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直接售卖。
当初,写了毛茶的相关文章之后,剩余的那部分白毫银针毛茶,便被放在了仓库里。
如今,在春茶季再一次的将它找出。
一打开,装着白毫银针毛茶的袋子,一股灰尘味迎面扑来。
在密封袋的表面上,也不正常的附着了大量的白毫,用指腹一抚,手指上有绒绒的一层白毫。
要将白毫银针比作人,那脱发的程度已经很严重了。
取出干茶,触之有些潮润,至于白毫银针的干茶,出现了茶友所说,光秃秃的模样。
有些地方的白毫已经光秃,有些地方还倔强附着一些白毫,像是患上了斑秃。
这部分含水量未能达标的白毫银针毛茶,就是败坏老银针名气的一员。
然而实际,白茶的国家标准当中对茶叶的含水量有一定要求,至少需要将含水量控制在8.5%以下才算达标。
含水量不达标的白毫银针,不算是真正的白茶。
《4》
品种不对,故而白毫稀少
白毫银针是白茶的其中一个品类,制作时,对于树种及工艺都有要求。
制作白毫银针所用的树种,限定在大白茶或者是水仙茶树品种。
可如今白茶的市场,愈加红火,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于是,大量的外来树种所生长出来的芽头,也用上白茶的工艺制作,冠以“白毫银针”的名字。
实际上,不过是东施效颦,并不具备白毫银针应该有的好处。
尤其是大白茶,其品种茶树的芽头上,本身就具有较为多的白毫。
对于白毫银针来说,丰厚的白毫是茶叶品质优异的侧面体现。
而其它用以滥竽充数的茶树芽头,所制作出的“白毫银针”,其品质自然无法用“绿、雪、芽”的特点以衡量。
而这些用其它茶树芽头所制作出的“白毫银针”,白毫不够丰厚,毫香也不明显。
或许价格偏低,但在品质上,和真正使用大白茶及水仙茶树单芽制作的银针相比,相差巨大。
《5》
品质好的白毫银针,即使存老,照样有白毫均匀附着
前两天喝了2013年的白毫银针,干茶颜色漂亮,依旧有白毫均匀附着。
像是英国的老绅士一般,即使年龄大,但在衣着上仍旧体面。
何况,白茶是能够长期储存的茶类,老银针内质并未被消耗殆尽。
其香气滋味,也并非垂垂老矣。
反而是因为长时间的妥当储存,使得汤水的质感愈发的稠润。
冲泡出的黄亮茶汤,入口顺滑,好如一瓶琼浆玉酿,轻轻滑过味蕾,落入喉咙。
透过白毫看银针的颜色,也并非是黑黢黢的,色彩仍旧呈现出自然。
白毫的颜色是干净的白色,并不杂乱。
冲泡之后,揭开盖碗,仍旧有些白毫是干燥的,白色羽毛一般,在叶底上尤为出众。
可见,好白茶即使在储存之后,也不会变得邋遢,白毫依旧条理清晰明朗。
《6》
作为白茶当中的王者,白毫银针即使苍老也是精神抖擞,并非老态龙钟。
不论是在内质,还是外貌上,真正的好茶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
至于在暮年时候,表现出衰老腐败样子的茶叶,有极大可能是在新茶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老银针不仅在老茶时期,仍旧有白毫附着。
并且白毫还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在茶汤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滋味变化。
想要知道老银针滋味如何,唯有亲自品品才知道。
欢迎关注【白茶大课堂】,了解更多白茶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白茶大课堂菇凉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