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鱼钩最容易上鱼 这些鱼钩上的细节
钓鱼用的鱼钩,在目前来说,是日式接近一统江湖,欧美制式在小部分领域顽强挣扎,本国制式的鱼钩,除了一个朝天钩还在苟延残喘之外,传统的龟背钩、鹤颈钩等,几乎已经快进入传说的领域,估计最多再过七八年,可能已经没有钓友知道原来我们自己也有制式鱼钩了;当然,本文并不研究鱼钩的历史、形制,而是通过分析脱钩原因,再回推鱼钩因钩型、钩号导致的脱钩跑鱼,到底是怎么回事。
鱼钩的钩型先不分析,这本身就是个仁者见仁的事情;在中国传统钓鱼史中,对钩型似乎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描述,而一直到了现代,尤其是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将战争赔款尽数偿还,并且基于此,日本国内经济、民生大幅度改善之后,休闲运动,尤其是高尔夫、钓鱼就成为了日本民众的首选运动,随之而来的,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鱼钩的各种形制,被正式的命名、统一,如我们现在常用的新关东、伊势尼、袖钩、海溪、丸世等等;
而在实战中,我们使用这些鱼钩时,会发现钩型、钩号,按照指导参照来使用,有时候也并不能尽如人意,最常见的,就是大钩钓小鱼,小钩刺大鱼,刺鱼成功没顿口,刺鱼成功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跑鱼,往往我们将问题归结在钩号大小不对,因为钩型是固定的么,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因为钩型,只是相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鱼的吞食特点而专门设计出来,但是并不是说针对的鱼种,一定会对这种钩型,刺鱼成功率能很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那就要从鱼吃口的动作,和钩号的大小来分别分析了。
钓大鱼用的鱼钩,对钩底的深度、宽度、钩条的直径以及钩门的角度都很有讲究
现在我们使用的鱼钩,因为钩型都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分开使用的,其实仅仅是钩号的大小不同,但是在实战中,同钩型,钩号大小不同,导致中鱼率、刺鱼率会有这明显的不同,这是因为一旦钩号有所区别,那么钩底的深度、钩门的宽度、钩条的直径都会发生变化,在守钓大鱼时,鱼钩的这些细节,明显就会导致刺鱼成功率有不同的结果;
钩门越窄,越容易跑鱼
我们野钓使用鱼钩,尤其是在诱守大物时,通常会选用伊势尼10号以上的鱼钩,因为这种钩型,钩柄相对较短,钩门相对较宽,当鱼在吸食钩饵,吞咽过程中,发现有异物,吐钩的瞬间,钩尖刺中并穿透鱼唇,因为钩门够宽,就算有饵料堵在钩底,钩尖穿透鱼唇并翻转时,并不会受到多大的阻碍,能让钩底尽快卡在刺穿的鱼唇上,这既是我们说的刺鱼成功;
那么较窄的钩门,如袖钩、伊豆、丸世等钩型,恰恰就是因为钩门太窄,就算钩尖能刺中鱼唇,但是在钩尖刺穿鱼唇,钩柄翻转的时候,会因为钩门太窄,无法翻转,未将鱼唇刺穿、刺透,钩底就卡着了,这个时候,鱼只要稍微挣扎一下,无非就是鱼唇内壁被挂烂,但是基本上能做到逃脱成功;而这个时候,仅仅选用伊势尼钩,还不够,钩号至少要放到10号以上,才能对6~8斤以上的大鱼,做到刺鱼成功,不跑鱼。
钩号越小,钩底越浅,越容易跑鱼
我们在实战中,经常会遇到已经刺鱼成功,而且都遛了好一会,但是鱼一个发力,会突然就逃脱了,在确定没有挂底后,往往会觉得不知所措,因为子线也没有切,那么这个时候,就是钩号太小导致的;当我们选对了钩型,那钩号不同,钩底的深浅是不一样的,越小的钩号(相对而言),比如7~8号的伊势尼,和10~12号的伊势尼,钩底的深度,肯定是12号的伊势尼更大,这样一旦刺鱼成功,鱼钩刺穿、刺透鱼唇并翻转,钩底卡在鱼唇的时候,想要让钩底逆翻,从而逃脱的困难性就大了很多;
那么在这一点上,实际上野钓守钓大物,用千又的效果比用伊势尼的效果更好,但是因为伊势尼的钩尖和钩柄是平行的,这就导致伊势尼可大小通杀,但是大号千又在钓小鱼时,一旦中钩,摘钩就比较困难,所以千又多用在钓海鱼,而伊势尼多用在淡水钓上,就是这个原因了,而我们在野钓时,如果一旦确定目标鱼是大鱼,那么钩号的选择,是宁大勿小,不用担心钩号大了,大鱼无法吸食,往往跑鱼的主要原因,恰恰是钩号小了。
钩条越细越容易跑鱼
当我们选用了做工好、价格高的鱼钩,用来守钓大鱼,也会遇到遛鱼几个回合,但是大鱼最终还是成功逃脱,最多就落个鱼鳞挂在鱼钩上,这就导致钓友认为自己是锚鱼,没有打到正口导致的,其实这不太现实;鱼没有痛觉神经,但是鱼对痛觉有应激反应,如果是锚在鱼身、鱼鳍、鱼尾,鱼的挣扎力度反而会比刺穿鱼唇更夸张,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反而是因为鱼钩质量太好,钩条直径太细导致的。
当我们使用这类鱼钩时,因为钩条较细的鱼钩,普遍都会采用含碳相对较低的钢来制作,这样的好处,就是鱼钩有相当的韧性和记忆性,简单的理解,就比较像弹簧钢,一旦受力大达到了极限,就是会变形,但是很快会会回弹、恢复,而使用这类鱼钩中鱼,在几番博弈之后,大鱼的挣扎的力度达到了顶峰,会瞬间将鱼钩拉弯,从而顺利脱钩,但是在鱼钩脱离鱼唇的时候,鱼钩已经恢复正常,有很大的几率会锚中鱼身的鳞片,手感则感觉像切线一样。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用的是粗条钩,可能会导致切线,如果用的是高碳钢的鱼钩,则鱼钩要么会被拉弯变形,要么鱼钩直接就断掉了,这种情况,反而只会出现在质量特别好,价格特别高的鱼钩上,而我们应对的唯一办法,就是使用钩条粗的鱼钩,这样要么切线,要么断钩,要么就成功上鱼,就算不上鱼,我们从鱼钩的状态,就能轻易分析出,是什么情况了。
钓小鱼的用的鱼钩,往往更看重钩尖到钩底,钩尖到钩柄之间的距离
当我们的目标鱼是小鱼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不是钩底,和钩门距,而是钩尖到钩底的距离,以及钩尖到钩柄之前的距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小体型鱼,鱼唇的厚度一般,鱼口张开的直径一般,简而言之,就是鱼唇薄,普通尖锐的钩尖狗能轻易刺穿,但是小鱼的灵敏度很高,我们需要鱼钩能及时刺穿鱼唇的同时,能快速翻转钩底,从而做到刺鱼、并刺穿鱼唇,那么这个时候,钩尖到钩底的距离越短,刺鱼成功率越高,但是,这又要区分为野钓和池钓了;
野钓时,小体型鱼因为游曳快、灵敏度高,一旦中钩后,会习惯性利用周边环境,如绕草、绕水底乱石等等,就算什么都不绕,也会因为自身重量轻,在提鱼出水时,如果竿身有抖动,钩尖离钩底越短,则越容易脱钩,所以野钓用钩,往往都会建议用带倒刺钩,就是这个原因了,如果非要用不带倒刺的鱼钩,那就要选择钩尖到钩柄距离较短,钩柄较长的鱼钩。
之所以这样的选择,因为一旦刺鱼成功,钩尖离钩柄越窄,钩柄越长,中钩鱼就越不容易将鱼钩吐出来,但是,因为没有倒刺,一旦中钩鱼绕草、绕石,杆身抖动,还是有较大的可能让鱼脱钩,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除非我们使用钩尖和钩柄有角度的鱼钩,如丸世,钩尖朝内,钩尖和钩柄是不平行,有角度,这样就算没有倒刺,一旦鱼中钩也无法有效挣脱。
而我们在黑坑、竞技钓时,因为鱼的密度可预期,又有着竞技的要求,所以不仅要考虑中鱼成功率,更重要的,还要考虑不能因为卸鱼,耽误太多时间,要不然,在高密的垂钓环境中,用带倒刺的鱼钩,卸一条,别人都上了2~3条鱼,此消彼长下,不用比,都已经输掉了;那么使用不带倒刺的鱼钩就成为了首选,而且因为黑坑、竞技池里几乎没有什么水草、乱石,也不啻担心绕草、绕石会导致脱钩。
拴钩不合适,刺鱼成功率自然低
什么叫拴钩不合适?其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绑钩时没有内走线,二,绑钩时没有拉紧,而这两个因素,都会导致刺鱼失败,而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原因的。
1、绑钩没有内走线
所谓没有内走线,就是子线没有在钩柄的内测,而是走到了钩柄的外侧,这个细节看似并不起眼,但是一旦有鱼中钩时,因为线在钩柄外面,当浮漂有动静,说明钩饵被吸食,此时提竿,是钩柄往后,钩尖也同样往后翻,如果真的刺鱼了,多半是偏口,而更多的,则是钩尖刺鱼时的角度,无法保证钩尖垂直刺中、刺透鱼唇;
除此之外,就更别提子线在钩柄外侧(后侧),很容易磨损,时间久了,伤线是正常的,别说大鱼给口,就是小鱼中钩次数多了,多会导致切线,那么改进的方法,只有一个,内走线,子线压在钩柄内侧,也就是钩尖、钩柄之间即可;
2、绑钩没有拉紧
绑钩之后,到底要不要拉紧,拉多紧,其实没有定量,没有标准,但是不能拉死,这是个公论;可是在实战中,绑钩之后没有拉紧,为什么会导致刺鱼不成功呢?其实很好理解,当子线和钩柄没有拉紧,一旦刺鱼,那不可能是鱼钩自动刺穿鱼唇,而是钩尖受子线拉拽,和鱼唇之间形成压力差,所以才会刺中、刺穿鱼唇,如果子线和钩柄没有拉紧,那么这个时候,钩尖被子线拉拽,抵在鱼唇时,虽然也会有压力差,但是,主要的压力会先产生在子线和钩柄之间,也就是先需要拉紧线圈,那么这个压力差就在这里被卸掉了,那么钩尖自然刺不穿鱼唇,导致跑鱼。
而除了大力马线,尼龙线在水下,会因为自身材质、水的张力减少摩擦力等因素,一旦没有外力,会因为上述这些原因,继续恢复到相对松弛的状态,在下一次刺鱼的时候,会继续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主要表现,就是垂钓3~5两以上的鱼,会导致竿稍打弯,但是没有持续就跑鱼了,如果屡次出现这样的原因,那么如果不是钩号太小,那基本上都是这个原因了。
我们在连竿上鱼的时候,其实就说明钩、漂、线、饵、竿等各个环节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频繁出现跑鱼,基本上80%是鱼钩的问题,20%是调钓的问题,而鱼钩的问题,往往要么是钩号不对,要么就是钩型不对,因为绑线的问题,只要吃过一次亏,基本上都不会再犯,所以归根结底,都是细节没有做到,没有了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