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定蒙古族什么叛乱 康熙从科尔沁赎出了锡伯
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2年,康熙皇帝从科尔沁蒙古赎出其所属的锡伯人、挂勒察人、达斡尔人等14458名,其中可披甲入伍者达11850名,分别编成84个牛录,为八旗满洲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补充丁口。这批人分别驻守齐齐哈尔、伯都纳、乌拉3处,隶属于黑龙江将军和宁古塔将军管辖,为与佛满洲区分,统称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后来,这批人又被陆续调拨到八旗的其他驻防地。锡伯和达斡尔后来都发展为单一的民族个体,而挂勒察人却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挂勒察人到底去了哪里呢?今天他们又是什么民族?
科尔沁蒙古所属锡伯、挂勒察、达斡尔的来源
锡伯
锡伯族的族属至今仍有争议,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主流的鲜卑说;二是较有争议的女真说;三是地名说。
- 鲜卑说
普遍认为锡伯是鲜卑的转音,文献中对于锡伯的记述有须卜、犀比、鲜卑、悉比、矢必、师比、斜婆、西伯、实伯、史伯、洗白、西北、西僰、席百、席伯、席北、什伯、矢比、喜伯等,自清代始以锡伯的字样称呼。
《朔方备乘》卷三十一载:“鲜卑音转为锡伯,亦作席北,今黑龙江南,吉林西镜,有锡伯部落,即鲜卑遗民。俄罗斯东境,称西伯利部,亦作西毕尔,亦作昔白利牙,皆既鲜卑译字之异,盖鲜卑檀石槐盛时,并有俄罗斯东境地,后其部落北徙,苗裔至今尤存,记载阙略,赖称名未改,犹可考也。”
- 女真说
《满洲源流考》中记载:“太宗诏谕嫩江锡伯曰:我与尔等先世本是同源。”
这是皇太极在九国之战后招募锡伯等人来投旗所言,但是这话并没有说出根据,很可能是攀附和利用的关系。但是锡伯族的语言确实和满族语言相近,且清人大都认为锡伯人发源于女真瓜尔佳氏的苏完部。在明朝洪武年间,女真苏完部瓜尔佳氏由佛尔和、尼雅哈奇、珠察三兄弟共掌,后部落分为三部分别迁徙。尼雅哈奇迁徙到溪泊地方,其部落分为两部分,主力部落居于溪泊的中西部,以绰尔城为中心,以居住地或苏完部的西北方之意为部落名,逐渐汉译为锡伯。这一点,无论是《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还是《满洲苏完部瓜尔佳氏全族宗谱》都给予了记述和证实。
- 地名说
地名之说认为锡伯是蒙古语“shibiz”的音译,即“沼泽”的意思。瀛云萍先生的《八旗源流》等考略认为这是嫩江下游以月亮泡为中心的一片大沼泽,而锡伯人主要活动绰尔城就位于沼泽之内,“shibiz”即溪泊,久居此地的人,先不论族属,就被定名为溪泊人,久而久之汉译为锡伯。东胡民族许多的部落多是以所居地方或者河流来定名,所以这一点可信度是很强的。
挂勒察
《圣武记》中记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叶赫、哈达、辉发、乌拉(扈伦四部)、科尔沁、锡伯、卦勒察(蒙古三部)、珠舍里、讷殷(长白山二部),九国之师三万来侵,营浑河北岸,国人皆惧。”
这是挂勒察一名首次出现于文献之中,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九部之战”,也称“古勒山之战”。努尔哈赤在古勒山击败以海西女真叶赫部为首的九部联军,一举改变女真各部对比态势,成为女真统一战争的转折点。此役之中出现的挂勒察部与锡伯、科尔沁共同算为蒙古三部,而历史上对于挂勒察的描述甚少,但是同大多数东胡民族一样,挂勒察人的族属也有争议。
- 女真说
女真说即挂勒察与锡伯同出一源,当初苏完部尼雅哈奇迁居到溪泊地方后,主力部分成为锡伯部,而另一小部分迁居到溪泊的东北,今天黑龙江肇源一带,仍以姓氏“瓜尔佳”为部落名,久而久之汉译为挂勒察。日本人三田村泰勒在《清朝前史研究》中给出的后金开国五大臣费英东家族世系表也给出了佐证。康熙皇帝在关注到科尔沁蒙古控制的诸小部族时也多次提到同源之说,《乃济陀音二世传》中描述了一段康熙皇帝请活佛托音-呼图克图前往科尔沁招募挂勒察等部时的诏谕:
“科尔沁十旗是你的檀越,也是朕的舅家,那里有我们满洲人锡伯,呼勒沁部落,你去把锡伯、呼勒沁人请来,朕欲赐斋其诺颜,把他们招收过来。“
- 蒙古说
即挂勒察前身是古郭尔罗斯部,即蒙古英雄纳仁汗所部,其游牧地就在后来挂勒察部所居的松嫩平原一带。据《蒙古族通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第16世孙乌巴什按蒙古分封接管了这一地区,并以郭尔罗斯为部落封号,但部分纳仁汗遗部认为孛尔只斤氏的郭尔罗斯不在纯粹,遂拒绝合并,而且为了区别新的郭尔罗斯,起名挂尔察、挂勒察,意思为江边的人。也有认为天聪九年(1635),挂勒察的主力便已归顺后金,取名为纳仁汗苏木,但是相关技术的编入上三旗正白旗却是康熙年间的事儿,而且正白旗成为上三旗是顺治年间。
达斡尔
达斡尔族的在现代的争议较少,无论是学者研究和后期的DNA验证,都把他们实际指向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契丹。学者普遍认为达斡尔族源于契丹八大部之一的大贺氏部落,随着历史的变迁也曾融入部分蒙古、女真、鄂温克、锡伯等族的血统。有专家曾提取达斡尔族的DNA与古代标本进行比对,证实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达斡尔即大贺氏或大贺尔的转音,《清史稿》、《满洲源流考》称其为达呼尔,《清实录》称为打虎儿,各种文献记载大多为相似的转音。
三部与科尔沁的从属
三部所居的松嫩平原流域在元末明初之时归兀良哈蒙古控制,元朝灭亡,漠北蒙古诸部的一支。明朝再此建立三卫所: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合称”兀良哈三卫“或”朵颜三卫“,朵颜三卫与大明的关系时断时续,鞑靼和瓦剌强时,他们袭扰明边境,明强时,他们又奉调听命,明廷也是多次对其进行招抚和打击。建文帝时期,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第16世孙乌巴什率部迁入兀良哈三卫控制地区,接管了郭尔罗斯部落,成为兀良哈的部署,也就是后来形成的科尔沁蒙古。永乐年间,兀良哈三卫的主力因为成祖征鞑靼而逐渐南迁,原有的牧场由科尔沁蒙古继承。
《满洲实录》中记载:”哈达国汗姓那喇名万,本扈伦国族也,后因住哈达处,故名哈达,乃乌拉部彻彻木之子,纳齐卜录第七代孙也。其祖克锡纳都督被族人达尔罕所杀。万,遂逃往锡伯部绥哈城。“
这是锡伯一次首次出现,仍以是部落名称出现,并不是任何一个部族的从属,前文提到九部之战的记述,其中挂勒察与锡伯是与科尔沁并列的蒙古三部,证明双方最多是邻居关系。真正的变化正是来源于这次的九部之战,努尔哈赤将九部打败,实力较弱的挂勒察与锡伯的部落组织被打散,参战的甲丁多数被编入八旗满洲,留居故地的部落民一部分也来投靠后金,另一部分完全沦为科尔沁蒙古贵族的从属。天聪四年,即公元1630年,皇太极将科尔沁蒙古编为十旗,其中并不包含锡伯、挂勒察和达斡尔。
康熙的赎买和分派
康熙皇帝赎买锡伯、挂勒察和达斡尔人的主要原因是防卫东北的需要,当时的沙皇俄国势力已经进入东北,《尼布楚条约》后,虽然勘定了国界,可仍然蠢蠢欲动,且西部的葛尔丹正闹叛乱,仍康熙无暇东顾,急需力量填补东北防御空白。某种意义上,对于康熙帝来说锡伯、挂勒察和达斡尔都可称为同源,而且国初三族都有大量人员投旗效力较好控制,同时也达到不让蒙古诸部做大的效果。当时的科尔沁蒙古不但是清皇室的世代姻亲,同时也是控制蒙古诸部的重要同盟,康熙无法直接夺取,只得采用赎买的方式。根据后期的记述,一名可以披甲入伍的成丁,其主人家甚至可以得到80两白银的赎买金。
锡伯、挂勒察、达斡尔人被赎出后随即被编伍分派驻防,初期驻防在齐齐哈尔、伯都纳、乌拉三处,齐齐哈尔分派锡伯和达斡尔中选出1000名披甲人驻守,后又选出2600名余丁,合编为24个牛录。其中锡伯人2850名,达斡尔人750名,各牛录的佐领均为锡伯人。伯都纳分派锡伯和挂勒察中选出成丁2000名披甲入伍,把锡伯人大部迁于伯都纳附近,共计合编40个牛录。乌拉驻防主要由锡伯人组成,共计20个牛录。这84个牛录的披甲人主要从事军事任务,而余丁则要开垦种地,收成的一半供养披甲人,一半缴纳官粮。当然对于这三部人还是有许多有待政策的,例如供给耕牛、免征官粮等,且由于三部之人在科尔沁蒙古控制多年,多数只会讲蒙语,又设立官学教授满语等。康熙三十八年后,有开始将驻防三地的披甲人向各地调拨,除少部分为,大部分混同于八旗满洲。
挂勒察哪去了
锡伯族和达斡尔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挂勒察却消失在历史的记述之中,这是为什么?首先如无论是按挂勒察蒙古说还是女真说,挂勒察都是较小部族人数较少,九部之战时,挂勒察出征的成丁大部分被打散,除战亡外,多数投旗被编入八旗满洲。随后,后金和清初三次对挂勒察人进行清剿,大量人口、牛马被掳,这些人都被遍入满洲,这些人都区别于后期赎买的挂勒察人,属于佛满洲,即旧满洲,随着清军定鼎中原,早已融入了八旗满洲。其后逐渐来投和赎买的挂勒察人人数较少,被分散编入满洲、锡伯、达斡尔的牛录,逐渐融入该牛录,而且挂勒察人被打散后基本没有形成大的聚落,后期也就难以形成完整的族属。锡伯族人数较多,虽然在分派的过程中仍有大量融入满洲等牛录,但主题聚落仍存,譬如新疆和东北许多地区,还可以确定族属,同时锡伯人中军官数量大,能量也是挂勒察人不能比拟的,康熙年间,锡伯人甚至在盛京建立家庙。而达斡尔人除了科尔沁的部分外,在黑龙江和西伯利亚仍有部落遗存,同时他们确实与满洲人稍显不同,许多习俗得以区分。挂勒察人哪都没去,还在这片土地之上,有可能是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甚至是汉族等等,中华民族融合的大江之中,有着无数小民族汇流的历史隐藏其间,等待你我的发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