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出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非常意外,上月初我发的一篇关于“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该如何理解的文章,竟然让网友们吵了起来,而且持续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每天还会不断有网友在文章下面留言评论。
首先声明,我所说的“读过《庄子》,我开始怀疑孔子”,并没有全盘否定孔子的意思,而是针对《盗跖》以及《胠箧》这两篇文章当中提到的孔子关于大盗的部分观点。
因为小时候读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之后一直没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该怎样正确理解。
那时候的我,甚至都不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庄子》,也已经记不清第一次到底是从哪里听到的了。
不过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上月突然又想起来这个问题,于是去读了《庄子》,有了一些感悟,于是写了那篇文章,没想到会引起网友这么多的争论,竟然在评论区吵了一个月。
文中我主要讲的是孔子见盗跖,两人之间对话引起的思考。
在《庄子·盗跖》中,盗跖,名跖,是一个拥有9000兵马的强者,盗是大家对他身份的认定。同时,他也是柳下惠的弟弟,全名柳下跖。
孔子一向以教化天下为己任,因此也想教化盗跖。
一开始,孔子去见的是柳下跖的哥哥柳下惠,说你们哥俩一个是人人称颂的道德君子,一个是众口唾弃的大盗,这实在是你柳下惠的失职啊,你应该劝劝你弟弟,让他弃恶从善。
柳下惠自家事自己知道,说这个弟弟啊,我辩也辩不过,打也打不过,长得还没他好,所以拿他没有办法。
孔子就说,那既然这样,我就替你代劳吧!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并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孔武有力的壮汉,他的众弟子当中也不乏武力超强的人物,所以论单挑的话,孔子是不怵谁的。
孔子那个时候的读书人,一般是文武兼修的,不只是儒家,道家、墨家甚至法家、医家也都是非常注重强身健体的(比如五禽戏)。
孔子想教化盗跖,但柳下跖根本就看孔子不顺眼,不但不见他,还把孔子痛骂了一通,并且让手下转述给孔子听。当然以他的才学,骂人都是不带脏字的。
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哺之膳。
孔子不愧是孔子,“人不知而不愠”,依旧笑呵呵地,姿态放得很低,说自己是柳下惠介绍来的,这下终于进了盗跖的大营。
一见面,孔子就把盗跖夸上了天,说他兼具“上、中、下三德”,有足够的资格做一方诸侯,当盗匪实在是太可惜了,只要你同意,我孔丘愿意为你奔走,让大家尊你为诸侯,为你筑城,让你当圣人。
将军有意听臣,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孔子的建议听起来似乎很美好,但柳下跖一点也不领情,一如既往地嘲讽了孔子一波。
但是,柳下跖说的全都是有理有据,他举的例子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圣人,如黄帝、尧、舜、商汤、周武王、伯夷、叔齐、比干、伍子胥、介子推、尾生等人,以说明“盗亦有道”,“圣人不圣”,也就是人无完人的意思。
而且柳下跖对孔子本人的嘲讽,也全是实事求是,并没有凭空抹黑,所以让孔子哑口无言。
列举了孔子欺世盗名,贪图富贵的恶劣行迹,并给出结论“盗莫大于子”之后,柳下跖对孔子发出了灵魂一问:为什么天下人不叫你盗丘,却叫我盗跖?
这还没完,柳下跖接着又残忍地指出了孔子本身的困境:
子自谓才士圣人邪?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之道岂足贵邪?
你自己都不能闻达于诸侯,你的学说主张又有什么价值呢?
最后,柳下跖下了逐客令:
于是,孔子只好恭恭敬敬地向盗跖施礼告辞:
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可见,孔子这次见盗跖是失败的,离开的时候很是失魂落魄,没精打采。
柳下跖对于当诸侯做圣人没有一点兴趣,还把孔子批得体无完肤。
《庄子》在这里借柳下跖的口批驳孔子,自然是为了推行自己道家的主张,老子《道德经》有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庄子所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也是强调矛盾是差异以及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没有差异,就不存在圣人和大盗。
在庄子看来,孔子儒家提倡的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等,都是人为标榜设定出来的一套道德行为标准。
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儒家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普通人参照执行,必然极少有人能够符合,可是人们又都想被人称赞而不想被人指责,怎么办呢?
那只能弄虚作假了,所以真正的圣人极少,而伪君子遍地都是。
这还不算最严重的,最可怕的是,当这种道德标准与实际利益强相关的之后。
比如孝道,汉代以孝治国,有足够亮眼的孝行就可以被推荐做官!
这时候,沽名钓誉就不只是博一个虚名了,还能一步踏入仕途。
足够的诱惑,可以让一些人铤而走险,标新立异。
而更多的普通人则不堪重负,无法满足所谓的孝道,而放弃了赡养:
既然我做不到人家那样“卧冰求鲤”、“鹿乳奉亲”、“埋儿奉母”、“卖身葬父”,索性就不去尽孝了。于是民间就有了无数的不孝子。
如果人人履行赡养的本分,不去分孝与不孝,也就不会有各种形式上的攀比,这不比全社会都推崇那极个别的模范“孝子”好得多?
所以,这就是庄子追求的,如果人人都遵循“道”而生,那么天下必然会是一片井然有序的状态,哪里还会有什么大盗?又哪里需要什么圣人来教化世人呢?
而我在读完《庄子》中的《盗跖》与《胠箧》这两篇之后,对孔子最大的疑问就是两点:
1、在孔子眼里,柳下跖是大盗;但是在柳下跖看来,孔子才是天下最大的盗。柳下跖对孔子的灵魂质问,孔子为何没有作答?
2、关于“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窃钩的危害大,还是窃国的危害大一些?
为什么窃钩者被律法诛杀了,而窃国者可以成为诸侯,并且满嘴的仁义道德?
既然柳下跖是孔子眼里的大盗,为什么只要这位盗跖答应了孔子的要求,就可以做诸侯,还能当圣人?
这篇文章发布之后,网友们在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一开始我回复了其中的一些评论,但后来发现,这已经是非我所能了。
评论区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很多网友的水平远远超过了我,大家从各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有些是我没法认同的,有些是让我眼前一亮的。比如我下面摘抄的一些:
网友A说:圣人不死,就有好坏的标杆,就有人会把人分成好人坏人,自然大盗小贼就被打上标签了,因此大盗就会不断被发现。圣人死了,标杆没了,世事无对错,人如禽兽,恣肆而为,人人都是盗贼,也就无所谓好坏了。
网友B说:什么时候社会不崇拜圣人了,社会就没有大盗了。应该这样理解。大家都顺应自然天命做事。大盗没有了,区分也就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圣人的崇拜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人还是有很强的动物性。如果没有圣人做标杆。人的动物性膨胀,就会盗贼四起。
网友C说:把道德经搞透彻了,才能理解庄子的意思。老子主张无为自然,不主张教化。老子在道德经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教化是有为,有为法就有好坏两种结果,教化当然可以让坏人变好人,但也有些坏人教不好,这些坏人学了圣贤的智慧对社会的破坏力更大。
老子讲: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庄子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们都是来表法的,都有自己的使命,不要去分辩谁高谁低,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
网友D说:圣人不是自己封的,是世人自己选择的。应该去思考世人在什么背景下,什么条件下为什么需要一个圣人。所以没有圣人的后果显然作者不知道,那叫做【地狱】。地狱里显然没有圣人。这是很明显的。
中国一直是儒释道思想三位一体,互相完善的。在这个三位一体的理论上,搭建了“外圆内方”的伦理平台。具体就是荀子的思想。荀子源自儒家,也批评儒家,更包容其他思想。这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几千年来不断在更新。 总结一下,要注意逻辑起点。 想理解五千年文明历史和事件,必须具备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历史方位论”。什么意思呢?一定要站在当时的背景中去看天时,地利,人和。这样起点就不会错了。
这只是在几千条评论中选取的有代表性的其中几条,总之大家的见解都让我增长了见识,受益匪浅,这也是我写文章分享自己一些想法的最大收获。
如果大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对我的指正,欢迎都在评论区一起讨论,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