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读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

在阅读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时,对于其中的一些语句我拥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读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读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

读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

在阅读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时,对于其中的一些语句我拥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地理障碍可能已为传播与沟通所降低,但是新的障碍已经浮现,像普及全球的信息网,允诺连接,却寂静地、几乎难以察觉地排除了其余的人。” 在译者序中读到这句话时,我深有感触,当今的世界在飞速发展着,从我在上小学时大多数人使用的小灵通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到如今身边几乎无人不拥有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世界各地的信息、与他人进行实时交流互动,科学技术与网络的发展明显拥有了质的飞跃。互联网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人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打破了时空壁垒的巨大信息网,这能够大大减小人们在传播、接收信息及与人沟通时所需的成本。例如过去学生在外上大学与家人相隔两地,见面需要花费巨大成本,而如今一通视频电话便可消除距离带来的部分阻碍,大大节省了时间金钱等外在成本。

尽管对于大部分群体而言网络是方便快捷的,但对于小部分无法接触到网络的个体来说,他们正在一点一点被孤立和排除于互联网所塑造的新世界之外。以中国进行分析,虽然近几年科技发展程度飞快,网络普及率极高,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11亿,但在消息相对闭塞、思想较之于发达地区更封闭保守的内陆地区或山区,仍会有人不愿意或没有条件接触和使用网络,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法形成基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环境下所产生的现代化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当代社会快节奏、交互性、多元化的生活相脱节。如何将网络世界的信息传播给这些“被隔绝在信息网之外”的人,又如何准确接收到其正向反馈;应该完善当今全球信息网的体制,使得最大范围内实现万物互联共通,亦或推翻其原本于多数人所适用的模型结构,回归公众现代理性认知,兼顾存在于全球信息网之外、少部分个体的既得利益,重新构建起一个服务全社会、全民族、能够允许存在多种意识形态的全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现个人既定权利的平等,是当今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之一。

书中说道:“当民族国家在信息化资本主义之全球化过程中历史地转化时,国家仍然存在,然而,国家的新形式与社会的新形式也必须开始重新摸索。”事实确实如此,伴随着社会阶级的两级分化、地域意识复兴、认同关系的改变,新的社会动力正在出现,传统的社会形式及生产方式是否适用于当今的信息化世界仍有待考证。

以中国近千年来的社会更迭情况进行纵向分析研究,便可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以上观点。中国农耕时期男耕女织,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北方基于其占据绝对优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成为农业社会的主导地,伴随工具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力关系的改变,经济文化也迅速发展,孕育出了许多影响至今的文明,至西汉时期,北方成为经济中心,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四,也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但工业革命之后,南方开始建厂、引进外资、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占据全国GDP中心。至清末,全球经济发展主要以工业发展为主,中国北方民众的农耕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农耕文明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这种快节奏、新兴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相反,南方思维意识更开放多元包容,主动积极地引进工业文明,能够快速适应时代潮流,顺应社会大趋势。直至现代社会,南方也一直占据着中国经济重心。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大型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也都建立在南方,与以种植业、畜牧业、重工业为主的北方相比,这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南北方之间发展的差距,于是近些年来,中国实行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首都经济圈、关中城镇群、成渝经济区等一系列政策,致力于平衡东西南北方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使得中国各地域之间能够均衡发展,不因地理位置和互联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与社会脱节,被时代抛弃。

中国在当代社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进行的多种实质性改革,实际上就是为了应对当今网络信息发展带来的挑战和互联网对人们生活进行的影响和改变,这也是对社会发展新形式的摸索。在此过程中,中国一直是统一的整体,只是社会形式在不断更迭和改变着,如果套用过去的治理思维和治理模式,不加以任何改变的对当今信息化的社会进行治理,一定会引发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动乱,因此,每个时代都应探索与之社会大环境相匹配的政策。比如过去互联网不够普及,发展程度也不高,人们获取消息最主要的来源为报纸、杂志、书籍等线下实体刊物,而如今网络发展速度迅猛,互联网用户量极大,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终端迅速、即时、有效获取到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和消息。但也会出现新的社会问题: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公众思想进步,随着交互式平台的不断升级,公众意识觉醒、对自我权利的认知和对话语权的追求更为强烈,对于某一特定事件可能会在网络上表达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轻则引发争论,重则挑起民族对立、煽动情绪或引发更大的舆情事件,而事件处理也会对当今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带来更多元化的审判和更复杂的挑战。如果单纯以过去删帖的方式进行治理显然不够合适,所以在当今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切勿让舆论搭便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冷静思考普通个体、意见领袖及群体要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构建出一个新的、适用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之内的、具有普适性和前瞻性的社会体系。

面对信息全球化,确实需要更灵活、更开放的治理体系和成熟的技术形式。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儒家的独占性政治理论具有一定封闭性,其遵于一定的意识形态和皇权的一统性,导致中国古代技术优势丧失活力,使得我们自明代起即逐渐失去了技术的优势。但我们不能限制于历史的锁链,困囿于历史的框架里固步自封,或沉溺于任何类型基本教义的认同情绪,应该积极开放自己,吸收到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四面八方的信息和技术。只有进行信息搜集整合和分析处理之后才有可能基于此结论重新探索和构建出适用于自身的、新的信息化城市模型。在此过程中,数据尤其重要,只有拥有大量数据,才拥有分析一切的基础和前提;技术同样也很重要,其为构建模型的必备条件。在当今社会中,尽管技术不决定社会形态,但也已经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技术已经完完全全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技术也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与经济、文化、政治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

在读到“交互式电脑网络呈指数增长,并创造传播的新形式与频道,他既塑造生活,也为生活所塑造。”这句话时,我想到当前的许多交互式平台,例如微博、知乎、抖音等这些近些年来受到网民所喜爱的APP,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之前的APP多为“专业生产内容”或“职业生产内容”,现在多为“用户生产内容”,让用户作为内容生产者、制作者和发布者占据主导地位,参与内容发布的大多数过程,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接收信息。以抖音为例,目前其受众量巨大,且受众文化程度、年龄、职业范围分布广泛,它为用户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人可以发布短视频以记录自己的生活。

抖音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用户的日常,改变他们一些行为习惯。过去在闲暇时间中我们可能会选择看书、看电视,但在如今,“刷抖音”已经成为了更多人打发时间的不二之选,抖音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让公众思维被信息网络牢牢禁锢住,处于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尽管信息量变得庞杂又多样,我们看似好像拥有了更多选择,实际却更难以分辨多重信息的真假和当今信息时代中许多看似普通实则复杂事件背后的真伪以及公众对其的理性认知。

抖音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被人们所改变着。正因为用户产出内容的多种样式与多元化形态,才塑造出了当今抖音的媒体形态,“直播、带货、短视频、UGC……”已经成为其代名词,用户发表作品、进行直播,在一定意义上也推进了抖音内部对其技术、运营方式等的不断完善与自我更新,强制性倒逼其模式转型升级,以适应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当前对本书中许多话语的表达理解不够深刻,在今后我会不断阅读,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和扩大知识面,努力构建出属于自己的逻辑认知体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