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真实故事张庄新居(民间故事明代嘉靖年间)
文:东方雨
话说在明朝嘉靖年间,平原郡里有个宋家寨村,宋家寨村发生了一件稀奇古怪的事儿,由此还引申出一句很有名的口头禅,此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此语使用率也极高,在这不妨给你讲讲。
说起这宋家寨可真的不一般,单就明代隆庆年间, “一榜两进士 ” ,更是世所罕见。这两名进士,一名是宋仕,字可泉,官职做到都察院掌院事右都御史;一名是姚 某某(因年代久远,名讳不详),官职做到承宣布政使(从二品,地方行政长官),算是当地两位高人名士,百姓呼之曰:宋都堂和姚布政。
传说,二人小的时候,还是嘉靖皇帝坐天下,他们同在一个学堂念书,诗文才气不相上下。在塾师眼里,宋都堂和姚布政都是聪明伶俐,努力上进的乖孩子,他们日日苦读,勤学不辍。
这年的夏天,在一个响晴响晴的晌午,俩人早早跑到学堂,侯着先生上课。小孩子吃了饭中午不睡觉,在家待不住,一溜烟跑到学堂里。由于塾师先生规定不到上课时间,不准进课堂,于是俩人就背着书包,去学堂外的姚家湾(水塘)的柳树下去背书。
列位看官,有所不知。鲁西北的地界儿,夏天里天气十分炎热,太阳活像个大火球儿,曝烤着大地,简直要冒烟,就连那些平时乱窜,不安分的狗儿、猫儿,也乖乖地躲到树荫下或墙角根乘凉。
好在姚家湾边上,有棵高大粗壮的大柳树,好几搂粗,枝繁叶茂,浓荫蔽日,像个大伞盖,遮挡着刺眼的太阳光。
村东头的这方水塘,与学堂为邻,半顷光景,是宋家寨姚姓村民掘地取土而成,故名 “姚家湾 ” 。池塘虽不大,池水却深得很。每逢大雨,全村的雨水都会流进池塘里,以致一年四季池水满满,常年不干。池塘內,鱼虾成群,荷叶田田;也有很多青蛙、水蛇栖息在里面。夏天里,酷暑难耐,一只只蛤蟆 “扑通 ”“ 扑通 ” 跳进水里,钻到荷叶底下避暑纳凉。
二人来到大柳树下,寻了个荫凉处,捡了块半拉砖头,垫在屁股底下,掏出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起书来。
午间的阳光直射下来,晃人的眼,虽然有些毒辣,但搁不住浓密的树叶遮挡,使它无法发挥出热的威力。池塘四周没啥障碍物,微风可以徐徐吹来,掠过水面,带来丝丝凉意,这让树下乘凉背书的两位学童喜不自禁。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二人忽觉困意来袭,眼皮发紧,不约而同打了几个哈欠,心里估摸着时间还早,不如暂且靠在柳树背上打会盹儿。
此时,姚布政斜眼瞥了瞥了四下,发现一只黄尾犬趴在不远处,伸着长长的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高高的树梢上也有几只知了在嘟啦嘟啦的拼命长叫 ……
宋仕则靠在树背上迷迷糊糊地进入梦香,梦见和一群小伙伴在田间追蝴蝶,捉蜻蜓。忽然间,池塘里的众蛤蟆(青蛙),呱呱呱地敲锣打鼓般齐声大叫起来,让人好不心烦。
宋仕被蛤蟆连续不断的鸣叫声给搅闹醒了,即将到手的蝴蝶瞬间飞得无影无踪。宋仕焦躁不安地瞅了瞅水里的蛤蟆,个个露着头,张着大嘴,鼓着腮帮子,可着劲地叫唤。宋仕见此情景,不耐烦地叨念了一句: "别叫了!影煞了(影,影响之意)! " 说完,随手从地上摸起块土坷垃丢进水里。
说也奇怪,宋仕的话音刚落,那池塘里的蛤蟆居然真的不敢叫了。从此以后,这个池塘里的蛤蟆就再也没有叫过。
于是就有了 " 宋寨的蛤蟆 —— 闭气了 " 的口头禅。
后来,到了隆庆五年,二人进京赶考,同榜进士,殿试封官,荣归故里。于是,百姓就编故事说,宋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命在星宿,贵人说的话能不灵吗?难怪蛤蟆都不敢叫了!
若干年后,很多外乡人对此不以为然,竟然多次尝试,巧合的是,随便逮一只蛤蟆,在别的池塘里叫,一旦放到这个池塘里,就不会再叫唤了,这种现象着实令人费解,至今成为一个无法破解的谜。
朋友,如果你有兴趣,也不妨一试。
平日里,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的时候,往往引用这句歇后语,以表示无能为力的样子。有时,揶揄别人,也带有嘲笑的成分在里面,意为黔驴技穷。
闭气在这里指没有办法、被人难倒,无力反抗、自认服输的意思。按当地话说就是没着了( “
着 ” 读 zhao ,办法的意思)。
一则民间奇闻演绎出一句经典歇后语,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口头禅,也是件十分有趣的事儿,当地百姓更是津津乐道,引以自豪。
(此处为宋家寨村姚家湾旧址,由于日久年深,泥土沉积,已缩小大半,现开始加以保护。)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