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最后一天(他们依然很忙碌)

新华社长春10月6日电(记者孟含琪)清晨,长春街头刮起寒风。5日早上六点半,记者与王智相约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大门口见面。

“他每天都是最早来单位的那拨人之一。”门卫大爷开门时,竖着大拇指称赞,“这群人真敬业!”

进楼后,王智直奔实验室。昨晚进行的惯性传感器电容位移传感测试刚出了结果。他操作电脑,仔细查看结果后,严肃的神情才略有放松。“结果还行。”他说。

这是国庆节假期的第五天,王智如往常工作日一样,很快就进入工作状态。“指标一天不达标,没法在家安心休息。”他说。

长春光机所空间一部研究员王智带领团队参与的是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项目。为了捕捉引力波信号,2017年,由中国科学院发起的“太极计划”正式启动。2019年8月,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太极一号”上有三个关键有效载荷,堪称系统“大脑”,王智团队参与其中两个有效载荷研制。结合“太极一号”在轨实验结果,王智团队正在为“太极计划”研制性能和指标更高的新一代载荷。

“一切还是老样子,团队在忙、‘崩溃’、调整状态、继续攻关中反复循环。”他笑着说。自2018年起,记者一直关注着团队研发动向。每天,王智和同事们或是在布满仪器的实验室里做测试,或是开会讨论下一步工作方向。“一点都不‘酷’,还很枯燥。”他说。

国庆节的最后一天(他们依然很忙碌)(1)

10月5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空间一部研究员王智(左后)与同事在实验室进行测试。新华社记者 孟含琪 摄

以最近攻关的惯性传感器电容位移传感为例,为了在宇宙存在的无数声音中捕捉到微弱的引力波信号,需要保证惯性传感器在太空中非常稳定,其一旦受其他因素干扰产生偏离,电容位移传感就能测出偏离值,帮助系统纠正偏离。从今年6月到8月,团队反复研制和试验,但惯性传感器电容位移传感的研发始终没有突破。

王智心里火急火燎,但不敢催,生怕大家压力更大。负责惯性传感器电容位移传感攻关的汪龙祺钻进实验室里两个月,几乎不怎么说话。9月中旬,团队终于有了突破。王智发现,汪龙祺的话又逐渐多了起来。

汪龙祺告诉记者,取得突破其实没什么诀窍,查海量文献找办法,开会集思广益,请教老专家,最后他们将每一个元器件性能逐一提升改造,再化零为整,使惯性传感器电容位移传感比原有设计方案性能提升4倍。短暂的喜悦过后,他们又投入到新任务中,努力实现“积跬步,至千里”。

其实,很多变化也在发生。王智说,团队承担的项目属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项目,短期内很难出成果,也写不出论文。为了鼓励大家“坐稳冷板凳”,长春光机所将其作为重大创新专项给予经费支持,以实际贡献作为人才晋升的关键考核指标,团队成员从2018年的几个人增加到如今的20多人,大家心无旁骛地搞研究,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项目难度很高,但大家干劲很足,这个国庆节大部分人都主动要求来加班。”王智说,“我们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庆生。因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进行研究,就是科学家的职责和使命。”

国庆节的最后一天(他们依然很忙碌)(2)

10月5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空间一部研究员王智(左二)与同事边吃午饭边讨论工作。新华社记者 孟含琪 摄

午休时间,王智本来想请大家出去吃饭,但被大家拒绝了。“趁着中午休息一会儿,下午还有测试要做”“中午要讨论昨天的测试结果”……他和汪龙祺也拿着泡面走进会议室,边吃饭边讨论起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