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建老师豫剧(李树建走进豫剧常派表演培训班)
一代豫剧宗师、人民艺术家常香玉曾说,“戏比天大”。
什么叫做“戏比天大”?每个人尤其是每位戏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理解。
7月28日,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豫剧院原院长李树建走进河南豫剧院,为“豫剧常派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班”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名为“我的戏曲与人生”的精彩授课。谈及对“戏比天大”的理解,李树建直言:戏是演给人民看的,人民就是天,给人民演戏就是天大的事情。
在历时三个小时的授课中,李树建从常香玉精神讲到豫剧大师们的贡献,从对文艺创作的理解讲到艺术院团存在的问题,从表演唱腔的独特感受讲到豫剧院团管理的心得体会,干货满满,饱含真情,而学员们认真聆听,深受感动。
(授课现场)
【心声】退休不褪色退职不退艺,唱作念打再出发
人生如戏,既有精彩的登场者,也有完美的谢幕者。
今年6月7日,李树建办理了退休手续,离开了河南豫剧院院长岗位。
虽然退休了,但李树建似乎更忙了。一个多月来,他先后赶赴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四川乐山、平顶山郏县、鹤壁等地参加戏剧活动,期间受聘西安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河南省应急厅安全公益大使,忙里偷闲还拍摄了一部防诈微视频……
“我虽然退休了,但退休不退党,退休不褪色,退休不退志,退休、退职、不退艺,唱作念打再出发。我要感恩好时代、新时代,感恩中原好家乡,感恩梨园同路人,感恩天下铁豫粉。”李树建一番开场白,获得了学员们的热烈掌声。
(认真听课的学员)
面对“豫剧常派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班”的学员,李树建首先提到了常香玉大师的“两种精神”:一是爱国,二是爱人民。
常香玉大师曾说,戏比天大。那么,什么叫做“戏”比天大?李树建说,戏是演给人民看的,人民就是天,给人民演戏就是天大的事情。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常香玉大师带领大家,靠一场场演出,给前线捐赠了一架飞机。常大师的爱国精神,感天动地。
“古有花木兰,今有常香玉。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有伟大的精神,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学习常大师那种业比天大、德比地厚的精神,学习她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精神,学习她那种一句誓言、终生作答的伟大精神。”李树建说。
(学员在听课)
在豫剧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豫剧名家。
在李树建看来,常香玉把豫剧推向了全国,被国务院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全国独一无二。陈素真让豫剧走向规范。 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让豫剧创作、院团管理,走向正规。《朝阳沟》之父杨兰春,是全国现代戏的一面旗帜。马金凤开创了“帅旦”之先河,京剧移植豫剧,是豫剧的光荣和自豪。
作曲家王基笑为豫剧现代戏的音乐唱腔做出了重大贡献,崔兰田把“悲剧”演唱推向了顶峰,闫立品在文学修养方面为演员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唐喜成开创了一个流派为男演员树立了榜样,牛得草凭借一部《七品芝麻官》唱响全中国,树立了丑角艺术在全国的形象……
“还有成百上千的老中青艺术家,他们为中华豫剧的发展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李树建号召学员,大家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豫剧事业再做贡献再立新功。
(李树建在授课)
【体会】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戏曲就会消失
今年60岁的李树建,演了四十六年的戏,当了三十六年的豫剧看门人,在表演、唱腔、市场、管理方面,他总结了十一点体会。
他说,第一点体会,就是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力争做到“三个主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我是把戏曲、话剧、影视三结合,融为一体。我演的豫剧《程婴救孤》、豫剧《清风亭上》、豫剧《苏武牧羊》、豫剧《义薄云天》就是这样演的。”
第二点体会,做到“三人合一”。即角色人物——演员本身——观众一定要同呼吸,共命运,要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共同感受喜怒哀乐。
第三点体会,就是围绕“三个市场”做文章。“一台剧目要有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国际市场,一台戏必须要有这三种市场,比如我的豫剧《程婴救孤》、《清风亭上》就是围绕这三个市场来进一步宣传、推广的。”
“三种演法”成为李树建的第四点体会。一台戏要有三种演法,既农村演出“火”一点,农村看戏的人多;城市演出“收”一点,在城市的剧场里比较安静;国际演出“舞”一点,少唱多做,用肢体语言去表达人物的情感。
第五点体会,即表演的“十六字”感受:以情造声、用情创程、重新体验、独树一帜。
(授课现场)
艺术创作要做到四个“是”,这是李树建的第六点体会。“剧本是根、演员是魂、政府是力、运作是效,做好抓、排、演、推。”
在表演方面,要给观众带来陌生感、代入感,这是第六点体会。
而第七点体会,则和表演有关。借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规矩是传承,生面是创新。京昆看规范、地方看特色。要学习京昆的“神”、借鉴话剧的“实”、用足豫剧的“味”。
李树建说,地方戏力争去掉三化:去掉舞台设计话剧化,化妆造型越剧影视化,唱腔音乐交响化。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他始终坚持民族乐队伴奏。这是他的第八点体会。
(学员们深受感染)
第九点体会,则是唱腔方面力争做到“无腔不旧、无腔不新、新不离陈、陈里有新”。人有喜新厌旧的时候,也有喜旧厌新的时候,戏曲观众也是一样,这就叫守正创新。还要有爆发力、控制力和节奏感,以情造声,用生命以及他的人生经历来创造声腔。李树建饰演的豫剧《清风亭上》中哭死去老伴时的“哭腔”,就是借鉴现实生活。
“我们要发扬团结拼搏、滚石上山、走出困境、敢为人先的伟大精神,一句誓言、一生作答的思想境界,在市场运作和探索中做到,’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吃尽千辛万苦树形象、尽经千锤百炼出精品、想尽千方百计奔小康’之路。”这是他的第十点体会。
李树建的最后一点体会,就是加大力度培养青年人才和年轻观众。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戏曲就会消失,呼吁大家拥抱互联网。
(李树建与学员们合影)
【境界】干最难干的事,听最难听的话,做最精彩的人
李树建始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质朴、朴实,为人要诚,做事要实。
什么叫低调做人?——地底成海,人底成王。再大的名气都要低调,谦虚。人若疯狂,必然灭亡,有架子的人是最没有自信的人,有自信的人是最没有架子的人。
“我们要走最难走的路,干最难干的事,听最难听的话,做最精彩的人。威胁吓不倒、困难压不倒、掌声拍不倒、金钱迷不倒。要以学修身,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不知而亡,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李树建说,作为一名戏曲演员,要做到台上端着架子,台下放下架子,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即便自己出名了,但千万不要忘记为自己出力的人,做一个本事比名气大的普通演员。
谈及艺术创作,李树建说,创作靠心血,表演靠实力,形象靠塑造,效益靠品质,影响靠徳艺,不自重就得不到尊重。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
面对新形势,李树建号召学员,要从传统的小舞台,走向新时代的大舞台。“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不要搞文人相轻,要做文人相重,文人相助,才能共同进步。相互补台,一起上台。相互拆台,一起下台。”
李树建总结说,世上有三种人,一种是光打雷不下雨,一种是又打雷又下雨,还有一种是光下雨不打雷,希望大家要做最后那种人。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想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人靠营养液是活不长的,戏靠外包装是走不远的。要有真东西,不要当塑料演员。人要有骨气,但不能有傲气。人要有主心骨,不能东张西望,艺术创作也是一样,这就是文化自信。”
(李树建为大家签名)
对于传统戏曲、知名剧目和人才的关系,李树建的理解是“老戏新演,名剧改编,名剧出名演,名演带名团”,艺术要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
当了三十六年的院团长,如何成为一名好的领头人?
李树建说,要想当好院团长,他曾经认真研究了十四个字:团结——关心——民主——廉洁——勤奋——创作——运作。轻不得、重不得,远不得、近不得,软不得、硬不得,要用原则与灵活相结合,要划大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我不是官员是演员,我不是领军人,是豫剧的看门人、守门人。我们要做一个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戏曲人,更要为党的戏曲事业尽忠尽孝、尽情尽义、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李树建一席话,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李树建收到奖杯,十分欣慰)
授课活动结束后,河南豫剧院党委书记汪荃珍代表全院演职员赠送给李树建一件印有“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字样的奖杯,感谢他多年来的辛苦付出,感谢他带领河南豫剧走向现代、走向青年、走向团结、走向国际。(来源:大象新闻记者 梁新慧/文 张晓冬/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