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初级教研课(在教学创新中筝筝)
摘要:在古筝教学道路上,伍洋一路传承创新,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热爱这门艺术。
【青教赛群英谱】
伍洋,上海戏剧学院古筝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戏曲音乐专业副主任。荣获文化部、教育部颁发的优秀教师奖、园丁奖,上海市科技与艺术创新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学能手等。
“无论你学什么,想学好首先要热爱它!”上海戏剧学院古筝专业教授伍洋执教17年来,希望通过教育点燃一把火,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她坚信,任何课程教学都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于是将价值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中,将文化素养寓于音乐教学中,努力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引领他们开拓眼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弦动回响远,静时水流深!在古筝教学道路上,伍洋一路传承创新,以“乐”化人,渐入佳境。
营造诗与境
要走出模仿学会演绎
漫漫学艺路,唯有热爱,方可抵万般辛苦。自幼学习古筝的伍洋,先后师从于杨娜妮、王中山、李萌等古筝大家。2006年从中央音乐学院硕士毕业后,她选择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古筝专业任教,在自己喜欢的城市踏上了“传道授业解惑”之路。
“并非刻意追求教会多少首曲子,而是要让学生融会贯通作品的思想,这样音乐才能深入人心。”教学过程中,伍洋总结出两类学生的特点,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附中、基础扎实的学生,容易持不满足的态度;另外还有一类“乖学生”,容易对老师说的无条件接受。“不管哪一类,都是在用‘简单逻辑’思考。”伍洋解释道,比如学弹《如是》,学生第一反应可能是到网上搜别人的视频模仿。“单纯模仿千篇一律,没有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就无法把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因此,伍洋的教学里不仅流淌着“乐”,还为学生营造了“诗”与“境”。
“《云裳诉》讲述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要去阅读这段历史,‘穿越’到那个情境去理解乐曲包含感情。”“现代作品我更希望学生能亲身体验。”学《林泉》时,伍洋会引导学生通过“五感”去感受自然,想象水汇入溪、江、海呈现的不同形态和声色变幻。“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曲中意,真正热爱这门艺术。”
编织经与纬
创新中激发“全能”
舞台上,花脸扮相的演员一边唱着京剧,一边拨弄着古筝,被两位穿着现代的演奏者一把推开,随即开启精彩演奏。这首名为《八面风》的筝曲为伍洋读硕士时期的导师李萌教授创作。伍洋跟学生创新将多声弦制古筝和传统古筝相结合,融入戏曲演员的表演,打造出音乐剧场的多元效果。
如何在筝乐这根“经线”融入其他元素,编织出一条“纬线”,伍洋积极探索古筝演奏的创新融合。早在2007年,她就举办了多媒体与古筝演奏会《乐·影》,让筝乐旋律与新媒体技术联手,推出可以“看”的音乐。她认为:“戏剧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艺术资源和土壤。”教学中,她带领学生将筝乐与话剧、戏曲、舞蹈等巧妙结合,古筝 话剧的作品《中国梦》、古筝 舞蹈的作品《高山流水·剑》等佳作频出,让古老艺术焕发出强烈的现代生命力。
“希望学生能够打开更多元的思维,不仅仅是演奏艺术上。”为此,伍洋带学生组建古筝乐团、创办公众号、做大咖访谈、剪辑制作视频……台上台下,选服装、做妆造、拍写真,她对学生付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大家都亲切地喊她“伍妈妈”。今年疫情期间,伍洋线上指导留校学生,改编完成《坚信爱会赢》的演奏和视频制作,获得广泛关注和转发。“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一些振奋人心的乐曲,去传递正能量。”伍洋说。
在伍洋编织的筝乐“经纬”世界里,学生一步步成长,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进了院团,或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名学筝多年的学生去了牛津大学,一直通过古筝演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聊起学生的发展,伍洋满是自豪:“还有的学生毕业后将艺术跟金融、文旅结合起来,效果很不错。”
饱尝苦与甜
参赛是磨砺也是梯子
“‘青教赛’就像是我的高考。”作为当年专业优秀、升大学时文化课免试的保送生,伍洋坦言参加青教赛是对她的一次不小的挑战。不同于大部分参赛教师的“大课堂”授课形式,艺术演奏类课程常常是“一对一”的精准教学,有时候靠“口传手授”“口传心授”。而这种“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却让伍洋在青教赛中“不占优势”。
“教案、板书、PPT,缺一不可。现场不带学生,却要模拟有学生互动的授课。”从备战校赛、市赛再到参加国赛,她完成了超过14万字的课程讲义。在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伍洋冲出重围摘得社科组特等奖,成为上海唯一代表文科组出战“国赛”的选手。“国赛”临上场前几分钟,伍洋抽到了《筝曲中的气韵》这一讲题。她脑中思路飞转,从为学生解惑的角度,将课堂上的“诗与境”用讲演结合的方式呈现,打动了评委,在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文科组三等奖,更收获了场外同步观摩的一大批粉丝。观众纷纷在App上留言:“第一次听到这么生动又具文化底蕴的古筝课。”“高考时没有尝过的苦,青教赛全都补回来了。”伍洋笑道。
而比赛中的经历也让伍洋开始思考并实践,将古筝的技法、情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做到“既能意会,又能言传”。“很多古筝初学者,如果刚开始接触了错误的方法,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纠错。”曾看到一些学生的“无效练习”,伍洋心痛不已。多年前她就在国内最早出版了《古筝考级考学视奏教程》,一番青教赛的经历更是激发了她要将“口口相传”的经验总结成文的欲望。
“弹琴时需要有面部表情吗?”“弹琴总是肩膀僵硬怎么办?”“去国外演出,古筝怎么托运?”……100个问题包罗了从古筝入门、专业技巧到乐器演奏、古筝教学,甚至课堂上学生天马行空的提问,都被伍洋编进《弹古筝这件事》中。“希望通过解答筝乐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到更多古筝演奏者和教学者。”随着古筝演奏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伍洋又琢磨着给自己“找点事”。“很多国际友人想学习古筝,奈何不懂中文,”伍洋思索道,“我接下来想编写一部中国筝双语教程,帮助古筝走向世界,让更多人领略古筝艺术与中国文化的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