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文人墨客(泊船瓜洲与王安石的儒家情结)
- 原创文/董元奔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写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初春,是写给他的一位方外友人金山寺宝觉和尚的离别诗。玩味这首诗,我们能够理解王安石以及封建时代许多文人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
儒家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道家追求无为圆润的生活,古代文人大多同时具有这两种品质。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以便治国安邦;但是,如果仕途坎坷,他们就会接受道家的无为思想,过躬耕读书,不求闻达的生活。王安石亦然。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离开生活多年的第二故乡江宁,应宋神宗征召入京之际,典型反映了他的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理解王安石的这种理想,我们首先要了解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父亲王益在外做官,少年王安石在临川老家跟着母亲生活,每日读书写文章,以应科举。16岁时,王益调任江宁知府,王安石随全家迁到江宁桃花坞,并继续着他的读书生活。王安石有诗记录自己在南京的闭门读书生活:“桃花石城坞,饷田三月时。柴门常自闭,花发少人知。”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49岁的王益病故在江宁知府任上,王安石把父亲葬在南京牛首山,自己在牛首山守丧。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守丧期满,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外出做官,一直做到京官。从16岁至22岁,王安石一直生活在江宁,加之父亲葬在江宁,江宁作为家乡的概念已在王安石心中扎根。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王安石的母亲在京城病逝,王安石辞去知制诰官职,扶母亲灵柩回到江宁,把母亲跟父亲合葬,自己在牛首山给母亲守丧。妻儿均住在江宁老宅上。三年守孝期满后,王安石因病并没有离开江宁老宅,而在江宁办书院讲学。宋神宗刚即位,即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九月,王安石被神宗任命为翰林学士兼江宁知府,半年后入京任参知政事,《泊船瓜洲》就写于王安石离开江宁赴京任职前。从嘉祐七年到熙宁元年,又是六年的江宁生活,江宁作为老家的概念在王安石的心中更加鲜明了。
熙宁七年(公元1075年),王安石变法受挫罢相,回江宁任知府;第二年再被提为宰相继续变法,熙宁九年又被罢相。第二次罢相后,王安石再被安排在江宁,不过不是做知府,而是做通判,显然还不如上一次。王安石自此就生活在江宁直至去世,这一住就是十年。这期间,王安石没有住在原来的老宅,而是在距离钟山七里处谢安故居附近的一个名叫白塘的地方建了一个庭院,命名为“半山园”,王安石也就因此以半山为晚号。
王安石的晚年住在半山园里,天下文友常去拜访他,他过得非常惬意。古代文人被贬官后能够如此安度晚年是不多见的,王安石能够实现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原因不仅在于他做过宰相,地位太高,而且与他的弟弟王安礼也是有关的。王安石退居江宁后,由于朝中有人护佑,王安礼没有受到影响,相反却于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被拜左丞,以后虽然受到排挤还是于王安石病逝前被任命为江宁知府。王安石退居江宁不久就被封为舒国公(后改为荆国公),或许与此也有点关系吧。当然,王安石毕竟是被贬官到江宁的,他肯定是落寞的。
了解了王安石的家乡观念的缘由和他的人生取向,我们再来看《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熙宁元年初春,王安石刚刚任江宁知府不到半年,宋神宗任命他为参知政事,授权他变法。踌躇满志的王安石即将离开生活好多年的江宁,赴京实现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所要实现的兼济天下的理想了。
王安石自江宁府启程前往汴京,当天过了江来到京口(今镇江),宿于镇江金山寺宝觉和尚处,当晚与宝觉饮酒畅谈此去京城的抱负,并写了这首《泊船瓜洲》赠给宝觉以明志。
诗的前两句看似很平常,无非是说自己不到一天就从钟山宅邸来到金山,其实,这两句中暗含了诗人与宝觉和尚的深厚友情。所谓“只隔数重山”,是说将来自己回乡后很容易就可以过来跟老友再相会的。
第三第四句是本诗的精彩之处,也涉及了许多典故,值得我们考查、体会,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
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出后,后人便有“春风自绿江南岸”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说法,而且还有“绿”字由“到”、“满”等字改过来的说法,并附会出苏轼帮王安石改用“绿”字的传闻。
“绿”字的由来是否与苏轼有关,难以考订,但是,即便用了“绿”字之前经过几次调整却是可信的,不仅这个“绿”字,诗人写诗几乎每个字都是要经过不断调整的。而且“绿”字的此处用法也并非王安石首创。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中有“春风已绿瀛洲草”之句;唐人丘为《题农户庐舍》中有“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的句子。王安石应是受到这些前代诗人的启发而已。只不过李白、丘为的诗句仅仅是写景,王安石的诗句却是为了抒发游子宦游的情怀,暗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诗意,境界上大大超越了李白、丘为,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关于是“自”还是“又”,王安石自己后来写另三首送给宝觉和尚的诗《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的“自注”中提到早先所写的《泊船瓜洲》时,这句诗就是“春风自绿江南岸”,现存的三种宋人编辑的王安石集中此诗也均用“自”字,当然应该以“自”字为准。更重要的是,也只有用“自”字才能表达王安石当时的思想感情。果是“春风又绿江南岸”,那是在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恍惚,壮志难酬,根本就不是王安石当时的处境。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说,现在江南的草儿又绿了,我什么时候能够在明月下回来看江南的这绿色呢?好像王安石不太舍得离开江宁,他实在怕耽误了江宁这大好春色。这哪里是一个政治家的抱负,哪里是一个不久之后极大影响了宋代政坛、文坛的政治家的抱负?而“春风自绿江南岸” 就恰当了。自然界中,每到春天,春风就会吹绿大地,江宁也是这样。自然界依据自己的规律行事。我被征召入京变法,也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春天喧嚣了一个季节之后,还会离开的;我赴京变法,功成之后还是会回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成功的我,身披一袭月光,在一个春风再一次自绿江南岸的时节回到故乡呢?句子中惆怅的成分极少,更多的是豪情和心满意足。
当然,八九年后,王安石变法失败,先后两次被贬回江宁。虽然被贬的结局是不愉快的,但是好在还是被贬回了家乡,还在做着官,加之王安石早先就有似是预感似是述志的《泊船瓜洲》,虽不算大功告成,但也算做到了身退,不算圆满也算圆满了。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由胜转衰时期的一次阵痛,对宋明时代的政治统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列宁曾经把王安石称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一个照中国封建文人,能够在锦绣文章传后世的同时,也能做到为政业绩传后世,古来还有第二个人吗?
(责任编辑:董尧)
【作者简介】董元奔,1971年生,江苏宿迁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知名辅导工作者,两次被省教育厅作为机关杂志封面人物进行报道。曾参与《江苏教育年鉴》部分内容撰写,但学业主攻古典文学及泛传统文化,已发表文学论文、文化随笔、诗歌等数十万字,曾有个人诗集。诗文多次获得各类奖项,比如论文《教育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策略》获2003年《人民日报》社征文比赛一等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