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天赋(艺术的门槛)
没有人会通过你糟糕的外表,来了解你丰富的内在。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这句话,自从我18岁以后,就有不少人对我说过。原来是我妈,现在是我媳妇儿。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挺浅显的。说白了就是,你想得到大家的认可,你大概得像个人样,言谈举止要得体些。先让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你,然后大家才会去了解你有什么优点。时间长了,你才能如鱼得水。
可是这个道理,我上大学的那几年却不相信。自以为穿个烂牛仔裤,戴个破帽子,打扮成丐帮长老样子,才算有个性。
现在想起来,当时我那个形象,如果坐在王府井街头,一定有两个结果。一,来往的行人会往我跟前扔钱;二,能被城管大哥直接带走。
在那个年纪,有我这种想法的不止我一个,于是我身边也聚拢的全是这样的丐帮长老。我们一起鄙视那些愿意每天洗脸,打扮干净的人。我们认为这些人也太怂了,没点个性。
可时间长了,自己也觉得不对劲了。怎么小姑娘都绕着我走了,越是漂亮的小姑娘绕得圈越大。我们这些长老们嘴里是满不在乎,可心里全部在犯嘀咕,我们是不是搞错什么了。
还没等嘀咕出个究竟,就到了找工作的时候。长老们都现出真身,一哄而散。个个西装,领带、皮鞋、金边眼镜地上班去了。个个没出息地背叛了自己的“个性”。
先让大家接受你,然后你才能更顺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个道理,只要家里没矿,所有人迟早都要懂。
可偏偏有些人就装着不明白。
前段时间看了个综艺节目。这个综艺节目就是请了一帮导演,或者想做导演的人,拍戏给观众看,看看谁拍得更好。和很多的真人秀一样,里面有大众评委和专业评委。
有人拍了个“先锋”电影(反正不知道从何时起,但凡看不懂的艺术都是先锋、实验、前卫的)。对于这个电影,大众的意见(包括我)只有一个,看不懂,所以给差评。
见此情形,专业评委这边就炸锅了,义正辞严地表达对大众的不满。大概的意思就是这么几种:
这么好的片子,虽然你们看不懂,但是怎么能给差评;
你们看不懂,那是你们的层次不够,你们可以听我们这些专业人士的解释;
你们这些大众对这个影片的态度,正是这个影片想表达的内容——艺术不被理解的悲哀。
总之,专业人士就是一个意思,你们这些大众不识货,这是艺术,不是郭德纲相声。我们是专业的,只有我们才有对艺术的解释权。
反正艺术没毛病,全是观众的错。
那种颐指气使,那种居高临下,都让我兴奋地拍红了大腿。
这一幕像极了当年那长老般的我。
其中,有一个专业人士更是痛心疾首。他的意思大概是,你们看不懂,没关系。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可以告诉你们,这个影片到底好在哪里?我们会教你们,从一个正确欣赏角度切入,然后从一个正确的角度出来,这样你们就能够豁然开朗了……
看到这个,我是真的笑出声来了。这种言论极其可爱。
我想到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
比如做巧克力给大家吃。你把巧克力做成小兔子、小老虎等造型,大家觉得,好看好吃,还好玩;你弄成蒙娜丽莎、狮身人面像、清明上河图的造型,大家虽然搞不清楚造型的细节,但是大概能看出个样子,吃起来也觉得不错。
可你偏偏把巧克力弄成一个粑粑的造型,告诉大家,这个作品体现了你创作时便秘般的心情,无法畅快的情绪。然后再指导大家,请来看,这粑粑的造型多么写实,纹路多么栩栩如生,颜色多么逼真……(不行了,再写下去,我要吐了)
然后,对大家说,吃吧,好吃!用的都是进口巧克力。
看到大家面有难色,你就要大怒。怒斥大家,怎么这么不懂艺术,不懂我的情绪和表达,你们太low了!
可这种玩意儿怎么吃得下去!
就算有个别人能吃下去的,那也一定不是能欣赏你的作品,是因为他们的胃口实在太好了。
我摸着自己红肿的大腿,才想起,那只是个综艺节目。这些专业评审的话,多半也是演给观众看的。他们平时一定不能这样,不然的话,他们也和我当年一样,都趴着吃土呢。
虽然这种节目的言论只是演戏,但那种傲慢却极其熟悉。每个人这辈子都会遇到这样的时刻,被某些人告知,你懂什么呀,你太庸俗了。这是艺术,这是高雅。说完之后,他们就强行站在了鄙视链的上游,俯视着你。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为自己的庸俗,而感到惴惴不安。后来活的时间长了,就发现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完全是能看懂的。就算是看不懂具体的细节,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那种美。
比如,书法,甭管什么字体,好的作品就是看起来顺眼,觉得舒服。
比如,诗歌,明明自己也认识的汉字,只是经过诗人组合,那些汉字就能激发人的想象;
比如,《百年孤独》,啰啰嗦嗦地说了五代人。可你读完之后,你马上就能明白什么叫魔幻现实主义。读到最后,前面的情节可能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可心里就能有一种沉甸甸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觉。那可能就是马尔克斯想表达的“孤独”。
其实,普通人能够欣赏高雅。
那些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能够让人们和作品产生共鸣,而不是拒人们于千里之外。比如,我儿子看了电影《活着》,他完全不懂那个年代发生过什么,但不妨碍他看完后,泪流满面。
再后来,我又发现高雅原来也是从庸俗里来的。莎士比亚,高雅吧?可当时他写的剧本也只是在低级的小剧场演出。观众一边看戏,一边喝酒,看得不爽了,酒瓶子就照着戏台子上来了。最后,演员和观众能当场打起来。
那个年代,别说莎士比亚了。英语都是粗鄙的语言,只有乡下人才说英语。英国作家用英语写作,开头都得先致歉。
西装高级吧?当年那是马夫的装束。那个年代男性贵族最喜欢穿什么?高跟鞋、丝袜、紧身裤,外加一脑门子的白假发。如果你现在穿这么一身出现,大家只会以为,你是一只变了态的喜羊羊。
艺术作品确实有欣赏的门槛,如果自己够不上这个门槛,对于作品的理解可能不会太深刻,但这个门槛一定不能妨碍人们理解作品的美。
作品就好比一座古建筑,优秀的艺术家一定会把大门口的门槛放到足够低,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观众进来,欣赏他这座深宅大院。观众可能未必能理解建筑里的雕龙画凤的意义,但不影响他们对建筑整体的观感。
而有些人用“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达达主义”等各种主义,把自己的门槛安装得高高的,生怕人们不知道他是个懂行的艺术家。
可观众看了半天,只看到一个高高的门槛,自然觉得无趣。至于门槛里的东西到底怎么样,他们根本没兴趣知道。
此时,这些艺术家就要抱怨这些观众,层次太低,庸俗,根本不配来看我的作品。然后悲叹伟大的艺术总是不能让人理解,最后再孤芳自赏一番。
这些艺术家属于对艺术有极大的误解,以至于最后只能成为“安门槛的人”。
还有一些人就更有趣了,他们只会“安门槛”,但是他们安门槛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是有门槛的,自己和“庸俗”的大众完全不一样。强行建立自己的优越感,在鄙视链上进行偷袭,借此实现自己的利益。
他们会把大众没听过的各种名词、元素组合到一起,搞出一件东西来。如果有人崇拜,那目的就达到了;如果有人质疑,那他就说,你不懂,你不配。
总之,他赢定了。
我脑子里忽然蹦出来一个故事,就叫《新·皇帝的新装》吧。
从前有一位奢侈而愚蠢的皇帝,每天只喜欢穿各种华丽的衣服。一天,王国来了一个骗子,他们声称可以制作出一件最美丽的衣服,只有高雅的人才能看见,庸俗的人看不见。
等到骗子给皇帝穿好衣服,请所有大臣们进来观赏。大臣们看着一丝不挂的皇帝,有点惊呆了。骗子赶紧解释,毫无疑问,你们都是高雅的人。请看这个天蚕丝,请看这个雪绒棉……
大臣们果然都恍然大悟,这衣服实在是美丽。
皇帝决定带着大臣出来游行,让他的臣民们也来欣赏这么一件美丽的衣服。老百姓一看,皇帝裸着就出来了,都乐不可支地围观。
有人对其中一个大臣说:“皇帝怎么光身子?”
“住嘴吧,你这个蠢货,像你这样庸俗的人是看不见的!”
“我不庸俗,为什么也看不见?”另一个人问道。
“你不庸俗?那你为什么没有看到那些天蚕丝、雪绒棉?”大臣傲慢地回答。
这个人开始怀疑,大臣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明明就是没穿衣服!!我们什么都没看见!”群众们表示严重不满。
“那是因为你们庸俗,庸俗的人是看不见了!”大臣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群众当然不买账,他们知道自己,既不瞎又不傻。可大臣都是有文化的人,又这么笃定。群众也不知道该如何证明,这皇帝确实没穿衣服。
双方争执不下。
最后,还是进城卖鸡蛋的赵大嫂一锤定音。她刚一进城,就撞见皇帝在游行,吓得赶紧拿出手机。拨通电话后说:“喂,110吗?有人光着屁股在街上耍流氓。你们赶紧过来看看……”
2021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