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宜信财富 宜信流动性盛宴

文 本刊特约记者 王飞宜信讲故事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让资金流动起来,满足小额信贷需求,解决金融资源配置的末端问题当然,普惠金融远不是宜信的全部,一个覆盖多领域的宜信金融版图已经浮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无锡宜信财富 宜信流动性盛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无锡宜信财富 宜信流动性盛宴

无锡宜信财富 宜信流动性盛宴

文 本刊特约记者 王飞

宜信讲故事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让资金流动起来,满足小额信贷需求,解决金融资源配置的末端问题。当然,普惠金融远不是宜信的全部,一个覆盖多领域的宜信金融版图已经浮现。

经历P2P在中国发展的浮浮沉沉,在一众P2P企业纷纷跑路时,宜信旗下宜人贷于2015年年底在纽交所上市,不可谓不轰动。虽已成为中国P2P大哥级企业,但近期再次卷入教育信贷风波的宜信,仍提醒着人们,它从未走出过被质疑的漩涡。

梳理宜信的业务模式,可以发现,不同于其他的网络借贷平台,宜信成立伊始就是在金融的范围内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实则都是在经营风险。

至于宜信经营风险的要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流动性”。宜信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流动性”的贡献,进一步加快了资金融通效率;模糊之处,则在于它的经营模式对“流动性”的依赖,这也是其一直被质疑的地方。

一方面是风光的海外上市,一方面是不间断的国内质疑,在局外人眼中颇有些奇怪的宜信,就这样走过十年,于低调中扩张着自己的金融版图。

前传:尤努斯的中国学徒

2006年,唐宁在北京正式成立宜信公司,最初的目标或者说商业计划是:普惠金融。唐宁在面对媒体时多次回忆起自己的一次南亚实习经历,声称自己是孟加拉普惠金融实践者尤努斯的学徒。宜信旗下的“宜农贷”,事实上是与尤努斯工作最为相似的地方,支持农户通过小额贷款,按约定还本付息,从而实现扶贫济困的目的。

话虽如此,一次实习却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商业计划。唐宁美国投行的工作经历也让他颇有商业眼光,对宜信后来的发展影响颇深。在2006年宜信成立时,他也同期创建了一家创投公司——华创资本,华创资本后期又吸纳贝塔斯曼亚洲基金(BAI)合伙人熊伟铭等人加入。

宜信以教育信贷起家,教育信贷至今仍是其重要的市场板块。2006年前后,培训机构盛行,学员却没有太多的支付能力。唐宁偶然向一些学员借款,支持他们参加培训,并约定再还钱给自己。他意外发现,每个人都如期履约。与尤努斯最初的经历如出一辙。

唐宁的商业眼光在这时显现,他意识到小额借贷在中国市场的可能性和需求。回想2006年前后的社会环境,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突出,“留守儿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口号被提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宜信的创建,打上普惠金融的标签,客观顺应了政府要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趋势。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一旦普惠金融的意图和市场环境找到了合适的切入口,商业计划的成功也就顺理成章。宜信迅速打响了知名度,2010年本土风投以千万美元进入宜信;2011年,摩根士丹利等海外机构携带5亿美元加入唐宁的事业。

故事:债权转让与资本流动

如果说好的商业就是好的故事,那么“前传”中的普惠金融就是宜信最大的故事情节。债权转让,则是其讲故事的方法。

债权转让也是宜信区别于其他贷款平台不同的地方,谓之宜信模式。唐宁以个人名义向资金需求方出借资金,就此形成债权。债权被打包处理,形成不同期限不同金额的理财包,出售给投资人(借款人)。宜信从这一债权让渡过程中收取服务费用,而资金需求方向借款人还本付息。

打个比方,李某通过宜信贷款平台借款1万元,唐宁先把钱借出去,约定还款时间和费用(包括利息和服务费),然后将该一万元债权打包成2个3月期5000元或者14天1万元等形式的产品出售。这种债权转让虽与资产证券化形式类似,但两者在金额大小 、期限长短、参与机构等方面都相当不同。

相对于其他借贷平台只是撮合借贷双方不同,宜信则是线下起家,通过电话销售、上门拜访等方式筛选客户,而后才发展的线上业务,目前已形成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模式。

从债权转让方式也可以看出,宜信的线上业务也不仅仅是撮合,而是间接参与借和贷的过程,盘活了资金的运作效率。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债权转让会否形成资金池的怀疑,以及是否有击鼓传花之嫌。

关于这些质疑,唐宁曾做过公开解释,宜信是先有债权,再打包出售,不同于“先吸收存款再放贷款”的非法模式。《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宜信在债权转让过程中,虽然借款人和出借人并不直接见面,但是由于平台的存在,双方履约条件都有明文规定,宜信事实上具于一定的监管性质。

宜信旗下的宜人贷采用“线下+线上”模式,名义上不承担直接担保,线下由信贷员开展营销并审核客户信用资质,线上出借资金和转让债权,资金出借方可以充分了解资金需求方的信用状况决定是否购买债权包。虽有线下对客户信用资质的审核,但还是会有违约的风险,先以个人名义放贷,再以理财产品的形式筹钱,颇有击鼓传花之嫌,一旦债权无法出售,鼓声停止,就会引发流动性枯竭的问题。

也有人给出了解释,宜信针对的业务对象是在传统金融中找不到服务的小额度理财需求,比如说,现在一般银行理财门槛是5万元,那么有的人可能有1万元、3万元甚至5000元,但还是有理财的需求,宜信将大额债权分拆出售既满足了这种小额理财需求,又盘活了流动性,这是其一。其二,宜信对债权进行切分打包,由大变小、由长变短,事实上借鉴了传统银行吸收小额短期存款但发放长期大额贷款的经验,虽流程有所不同,但可确保债权可以尽快找到出口,并且回笼资金,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营。

仔细分析,关于债权不能及时出售可能引发的流动性枯竭一说,这种解释并不充分。银行有吸收存款的权利,宜信债权转让的模式并不能与之类比,且资源末端的小额理财需求并不一定要对应到前端的债权转让市场。

担忧:波动性与流动性

宜信讲故事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让资金流动起来,满足小额信贷需求,解决金融资源配置的末端问题。但它对流动性和波动性的担忧其实一直都在。

2011年,银监会下发《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批评P2P平台良莠不齐,存在诸多问题涉及踩踏“红线”。关于宜信的负面新闻也开始浮出水面,但宜信除了在温州市场有所退出,在其他地方基本平稳过关,在重庆的表现更是优秀。究其根本,宜信不太像一般的P2P平台。大部分P2P的商业意图是做平台,做服务,做中介,单纯收取服务费,宜信则不是纯粹的平台,而是直接成为资金流动的一个环节。

正如“故事”中分析的,宜信由此被质疑涉及资金池和存在“击鼓传花”问题,但宜信的业务模式加上其良好的法务和风控,最大限度地避开了红线。2012年,宜信证实将P2P平台业务改名为普惠金融板块,下辖宜农贷、宜车贷、小微企业信贷等业务,似乎有意告别喧嚣的P2P。

宜信在宣传自己的风控方面着力不少,甚至少有地主动邀请机构对自己进行审计。但德勤发布的对宜信的审计报告,市场上买账的并不多。2014年,网络爆出新闻“宜信8亿元东北项目出现问题”。由于这批项目涉及房地产,在楼市晦暗不明的情况下,情况显得有些不妙。唐宁回应,这是竞争对手抹黑,并具体列明项目,声称宜信在东北的项目总额远远不到8亿元,甚至不足一半。他特别说,宜信之所以能够成为行业老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宜信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

在经济学上,风险大小通过波动性来体现,体现在宜信的业务上,就是坏账的多寡。事实上,坏账不可避免,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凭借资本拨备和深厚的风控经验,尚有坏账率高企之势。宜信有坏账也不可避免,主要问题在于其坏账率不透明,而且难于严格确定——业务小而繁多且持续变动,除非暂停业务,否则难以100%准确。因此,宜信服务费用中所包括的风险费用,就形成某种程度上的风险准备金,加之本身的其他储备,构成其业务风控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作为故事的“主题”,保证业务量和业务质量,是抵消坏账的真正基底,还是宜信得以长久发展的“流动性”问题。

续篇:“中间人”角色之变

作为宜信最大的故事情节,其普惠金融的布局面也是越来越广,包括定位于城市白领的宜人贷,定位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宜农贷以及消费金融领域的宜车贷、宜房贷,还有指旺理财等一系列涵盖线上线下、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产品。

但显然,宜信所要讲的故事不仅仅是普惠金融。

2010年10月,唐宁成立了北京宜信致诚信用评估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民间征信领域;2011年2月,付安易达(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组建,致力于成为移动支付行业的第一品牌。近日,征信与移动支付的重要性已经显现,也显示出宜信对市场趋势的精准预判。

从2011年开始,宜信进入转型期,从主要做普惠金融,进入左手普惠金融、右手财富管理的新阶段。所谓财富管理,就是将参与普惠金融的“高净值”人群筛选出来,专门为他们制定更高收益的理财计划。这样一来,宜信就从收取居间服务费的“中间人”,变成来代客理财的“中间人”。

宜信全方位的布局也已开始。2011年3月,宜信卓越财富投资管理公司成立,定位于为大众富裕阶层提供全方位理财规划与财富管理,8月,宜信博诚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开始运营一系列保监会批准的业务;2012年11月,宜信惠琮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立,从事新能源、食品生产及大型农业机械等行业融资租赁服务;2014年上海财富管理中心成立,明确提出为高端客户服务。

如今,宜信的金融版图已经打开,多家公司相继成立,业务范围覆盖小额信贷、第三方财富管理、信用评级、担保、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理财代销、信息中介等。

以普惠金融起家,宜信的大金融版图逐渐显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的网贷平台并没有颠覆传统的金融机构,以宜信为代表的新兴金融机构,无不是回归到传统的金融业务中。

辨识金融创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感召下,在“互联网 ”的风口上,一个个金融创新被推出,包含P2P、众筹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一时更是风头无两。马云“银行不改变自己,那我们就改变银行”的话语更是将互联网金融推向了新的高度,“颠覆传统金融机构”一词频频见诸报端。

一片野蛮生长的态势中,风险的爆发并不意外,疯狂过后,再来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对我们辨识金融创新会有更多的启示。

互联网金融真的颠覆了传统金融机构吗?或许现在回答这个问题为时尚早,但就目前的推断来看,并没有。除却倒闭或跑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存活下来的企业都还是从事着传统的金融业务,且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渠道化优势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并不稀缺,互联网金融在进化的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在改进,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颠覆一说实难成立。

互联网金融真的做到脱媒了吗?并没有。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存在,除了融通资金以外,无形中还有信用背书的功能。互联网降低了信息的传递成本,但也加大了信息噪音,在普通百姓信息筛选及分析能力不足的情况,金融脱媒只会以更大的风险发生为代价。或许现在火热的区块链能以其技术共识达到去中介的目的,但眼下这个技术本身还处在初级研发阶段。

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做到其当初提出的目标。它真正的贡献在于,提醒我们市场中还有一群人为传统金融机构所忽视,告诉我们有渠道可以化解这个难题并尝试着去化解。审视互联网金融,它借助互联网改进服务渠道和方式试图将金融服务辐射到更多的群体,本质做的还是传统金融业务。所以它更多体现为线上服务渠道的扩张,而非创新。

关于金融创新,目前并没有确切的概念与界定方式。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首次提出“创新”理念,“金融创新”由此衍生而来。它是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

这是理论性的提法,在实际操作中,辨识真正的金融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考量:效率和风险。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是否提高了资金运作效率;在资金运作效率没有降低的情况下,是否降低了金融风险。

创新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而“创新”这个在工程领域确定性的褒义词汇也理应在金融领域得到正面对待。面对一项新的金融事物时,带着效率和风险这个衡量标尺,我们就能对它是不是金融创新有个判断,有个取舍,不退缩,也不冒进。

当然,金融领域没有试验一说,在对待金融创新时,也需要我们在可控风险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容错空间。

欲知更多港美股资讯,速速关注同花顺港美股(thsgmg)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