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三十回细节(品三国演义第十回)

在第十回中,猪哥将分2部分来品读:一品李傕、郭汔、张济、樊稠等奸臣之行;二品奸雄曹操之举。

李傕、郭汔、张济、樊稠逃亡凉州后,被逼无奈之下向长安进军,轻易拿下了长安。正当,李傕、郭汔欲杀献帝之时,张济、樊稠极力阻止,与李傕、郭汔四人再次商议,达成了共识:除掉汉室其他党羽后,再杀献帝,以谋四人的大计。这让献帝得以残喘;自然,献帝在四人威逼下重重地封赏了他们。四人也其乐融融,自以为高枕无忧;实际,无形之刃已闪亮于长空。

第一刃为张济、樊稠的“除”。李傕、郭汔、张济、樊稠四人要除掉东汉其余势力;其包括:重臣势力、袁绍一势力、孙家的东吴以及刘表一类的诸侯。除而不除,自然隐藏了一把利刃。再则,李傕、郭汔、张济、樊稠四人之间也需要“除”;表面上,四人已经达成同盟,得到了目前各自的权利,但始终要有一人称王称霸的。因此,四人之间必须有一场争斗,而且要尽快地铲除其余三人。第二刃为凉州军。李傕、郭汔、张济、樊稠四人绝地反击,能够成功;其中凉州军贡献了足够大的力量。然而,凉州军未得到分文奖赏,会有一定的心理波动。第三刃为曹操、孙家、刘关张等有鸿图之志的势力。天下既然已经大乱;这些胸怀大志的人绝对不会放过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而让乱世长久下去。他们必然会将这些东汉腐朽因素剔除。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细节(品三国演义第十回)(1)


之后,凉州太守马腾、韩遂与马宇、种邵、刘范预谋,欲里应外合,以救献帝,匡扶汉室。献帝得到他们的密奏,心中大悦,立即封马腾为征西将军,封韩遂为镇西将军。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马腾、韩遂要的是权利;献帝要的是汉室的生机及自己的自由。其实,李傕、郭汔、张济、樊稠四人在讨赏之时,一并把马腾、韩遂提及,也不会让他们举兵,给四人带来没必要的麻烦。但,四人怎么会把到手的面包再分享出去呢?四人拥有了如此大的权力,又挟着献帝,肯定不惧怕一个马腾、一个韩遂掀起的风浪。一场关于面包的争斗在所难免;这也为后文曹操的崛起做了一个铺垫。

话说马腾、韩遂。二人高举灭反贼的旗子,为什么当时不追讨董卓呢?一则他们畏惧强权;二则他们也代表了各路诸侯及李傕、郭汔、张济、樊稠这类人。正所谓:房梁倒,则屋塌。东汉倒了,十常侍接手;十常侍倒了,何进接手;再经董卓,李傕、郭汔、张济、樊稠等人接手。在这个时候,东汉已经从一人掌天下沦为众人谋天下,无主可谈,每一个人都想接手,谋求自己的一方沃土。当然,马腾、韩遂也有此心。乱世的出现在所难免。

经过一番激战,凉州军兵败,撤回到凉州。

在这一战中,贾诩功不可没,但出诡计以帮李傕杀樊稠,让人十分不解。他一面多次劝李傕、韩汔安抚百姓,广结义士,以谋大计;另一面,又出此拙劣的计策,残害四人“联盟”,陷李傕、韩汔于不义之中。由此,反映出贾诩此人的卑劣、阴险,也通过他自相矛盾的行为说明贾诩的治理方法有误。既然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方向,那么就不能再逆道而行,更不能因小小的诱惑、或障碍而停滞。对于一谋臣是这样,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如此。后来,贾诩在本回合中又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细节(品三国演义第十回)(2)


李傕等人平息了马腾后,黄巾起义余党又掀起了风浪;这也实属正常。此时,任何有想法的人都会这样做,只是有的人为了短暂的利益,有的人为了长久的大业。

在这一刻,我们必须要回顾前文:董卓的西逃。董卓当时西逃的主要原因是势单力薄,无法与各路势力抗衡;到了长安以后,又再次横征暴敛,置黎民与水火之中。其势力并没有壮大;再经过王允与董卓之战、李傕等与王允之战、李傕等与凉州军之战,已经没有了足够的实力与任何一支队伍抗衡的资本。因此,当黄巾余党掀起风浪时,他们也有许多恐惧,只能向其他东汉朝臣求助。这一求就是贾诩犯下的最低级的错误,也给了曹操一个期盼已久的机会。

贾诩是一个聪明绝顶之人,先侍董卓,现又侍李傕等人,为什么不阻拦朱儁的,而让曹操有了大展鸿图的机会呢?他非常了解董卓、李傕、曹操等人,也十分清楚时局,既然左右不了别人,那么只能暂且苟活,待日后另图它方。董卓之死与他有关,李傕一伙后来的败局也与他有关;如果当时贾诩能够阻拦董卓,那么董卓可能还依旧在东汉兴风作浪,又怎么会有李傕等四人的肆意妄为呢?作为人臣,贾诩实为不忠。若从大义上讲,大丈夫确实应“出淤泥而不染”,与黑暗势不两立;既然李傕等人自取灭亡,那么就让光明扫去你们的黑暗吧;这也是一种大义,毕竟他送走了黑暗。从为人的角度看,贾诩的行为很难让人接受,虚伪至极!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细节(品三国演义第十回)(3)


李傕等人接受了朱儁的推荐,大喜,以为得一良将,岂不知曹操之心。往往,大意失荆州啊!这正中了刘关张结义之言,也证明了贾诩治世之道,还证明了孙策回东吴蓄力发展的明智。大权在手,自己应为宏图伟业而努力,造福黎民,创造出一个盛世,而非坐享其成。这一点十常侍、何进、董卓均未看到,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但这种错并没有引起李傕等人的重视。可见,他们有多么的愚蠢,进而失去了能人义士的拥护。

曹操绝对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必然再举义旗,招贤纳士,打造一片自己的天地。如前文组织“正义联盟”一样,他此举引来众多豪杰,其中有荀彧、郭嘉、典韦等等,既有文官,又有猛将。一时间,曹操悄然成了新盟主,实则为国君。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也心知肚明:东汉虽在,但已灭亡;曹操、或孙策、或有鸿图之志的人即将出现。恰巧,曹操的出现填补了许多人内心的这个空白,也给众人有了一个前行的方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文臣武将的到来是因东汉的黑暗及被一次又一次“正义”的打击,是因他们心里被黑暗压抑得太久,是因自己也为黎民、需要释放心中长久以来的怒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心中因曹操而高兴,也非常感谢曹操,感谢他让自己迎来了真正的光明。至此,曹操有了自己的天空,自然也会扩张土地,以统一天下。

随后,曹操有了封妻荫子的想法,接曹家老少,让他们也分享一下自己的成功;这也是人之常情,哪能自己享福,而忘记了父母恩情,抛弃了妻儿老小呢?这一情节在《水浒传》中也有类似之处——李逵接母;在历史上,也有许多事例,如:西汉霍去病功成名就后,认爹,追自己的宗族。从家庭观念上讲,这样的做法毫无瑕疵;有富同享,有难同当,大家共同为家庭的幸福而努力。但是,在古代的这些情节中,往往掺杂了一些私利。霍去病认宗,没有错误,而后,让自己的宗族逐步包揽大权,则犯了严重的错误。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孝归孝,爱归爱,不能混淆是非;当自己超越了孝与爱的界限时,道德则变为了贪欲,大可灭国,小则害了自己。霍家长久大权在握,而且高度集权;这均来自霍去病过度的封妻荫子,之后,险些让西汉止于霍光之手。曹操也如此,在后文中,把自己宗族子弟安插在重要的位置上。这种过度就是溺爱,其错主要表现在任人唯亲而不任人以贤!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细节(品三国演义第十回)(4)


曹操的心意是好的;他怎知此举也是父亲曹嵩的死亡之路。

曹嵩一行人,路过徐州,受到太守陶谦厚待。正好,陶谦也有讨好曹操之意,自然奉上十足的酒肉、满车金银。酒罢,陶谦命手下护送曹嵩。一日,众人遭遇大雨,在一寺庙中过夜。曹家人虽没有了陶谦那般招待,但也有称心如意的休息之处;而那些前来护守的士兵及随从,则饱受风雨之苦。这与霍去病对待士兵的态度如同一辙,霍家败了;自然,曹家老小也难逃这一劫。虽然,曹家老小被杀一事不是必然事件,但这告诉我们仁爱的真谛。人不能因外界的变化,而失去了原本的自我,更不能让人与人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别;己为人,人也为人,大家都是人,要在内心中平等地对待别人。这也是仁爱的一种表现。

当曹操得知曹家老小被杀之事时,他悲伤欲绝,其实,也在后悔,后悔自己的大意。回想当初,他妄杀吕家老小,只因自己的多疑;而今天,父亲等人的死却有其因。相比之下,自己是最该杀的人,又怎么能怪罪别人呢?错!“宁可我负天下人!”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细节(品三国演义第十回)(5)

于是,曹操欲报杀父之仇,迁怒于陶谦。

哎,这可怜的陶谦;自己拍马不成,却遭了杀头之祸,欲哭无泪。实际,曹操并没有杀陶谦之意;想要徐州是真。陶谦一没有杀害曹嵩,二还要讨好曹操;曹操很清楚这一点——曹嵩一行之路,早已在曹操的心中。这一路途径之地均有自己的“心腹”,因此,曹操非常放心;曹嵩被杀实属意外。既然事已至此,而且此事只有自己知晓,那么以此事为由,直接拿下徐州,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是曹操迁怒于陶谦的一个原因。另外,曹操需要一场战争,来增加队伍的凝聚力。一方面,给文臣武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另一方面,让文臣武将们从胜利中找到一种喜悦,增加士气。

总之,曹操已立大旗,即将远征,必须扫清前方一切阻碍;再加上,组建初期,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粮草等。因此,陶谦的徐州必将沦为曹操案板上的鱼肉。进而,曹操借报仇之名,大肆杀戮,挖坟掘墓。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曹操如此暴行,岂不与董卓等人归为一类了么?

错!这只是在今天我们分析出来的,而在当时人们受曹操的迷惑后,认为曹操的做法是正确的。其一、曹操懂得治理天下,上招贤人,下揽义士;其二、曹操的暴行有原因,能够得到众人的信服;其三、曹操所抢财物均被用在队伍建设;其四、这是一种猜测:曹操效仿当年秦国的“斩首立功”,进而能够得到众人的支持;其五、以忠孝为名,掩盖杀人的恶行。他要报杀父之仇,则站在了忠孝的平台上;而那些没有加入他队伍的人,则为不忠、不孝之人。从这一点上讲,这些人均可被杀。也许,文中还有许多未被发掘的文字;但,我们通过上述的分析,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了曹操的奸诈,也不得不肯定他是一个奸雄!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细节(品三国演义第十回)(6)

猪哥感悟:

曾经在厦门有这样的声音:《三国演义》是混蛋......《三国演义》的“三观”不正;这个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三国演义》涉及到的事件与现实联系得非常紧密,甚至在现实中都能找到非常雷同的事件。如果某一个人遇到类似的事情,并按照书中的做法去做,那么可想而知,会让现实中多了一个董卓、或李傕、或贾诩等等。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三国演义》容易把人带偏的原因。

实际上,罗贯中先生提笔写《三国演义》,并没有教我们学坏,而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忠义、道德,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把我们带偏并非罗先生本意。因此,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应细品其中的道理,而不要沉迷于表面的争斗。书是好书,在于写书的人,也在于读书的人;《三国演义》不会变,但会随着我们的心而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